APP下载

交通强国战略与上海机场发展之路

2018-07-06

交通与港航 2018年3期
关键词:航站楼货运旅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副校长

上海两个机场在上海世博会当年的生产指标达到了旅客量7188万人次、货运量360万吨和飞机起降54.5万架次。从此,上海机场走进了两位数高速增长时代。2017年的三大生产指标为旅客量11189万人次、货运量423万吨和飞机起降76万架次。我们认为上海机场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如何调整30年来建立起来的发展模式,完成眼前面临的转型发展,成了面临的最大课题。

1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

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发展战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和关键词。上海市委更是明确提出:“经济发展不是单纯的追求增长,而是要紧紧抓住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这个总方针,克服上海经济转型中的阵痛,克服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降低成本,更加注重未来发展空间,力争未来几年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升级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同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强化问题意识,查找分析工作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拿出解决的办法,形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具体思路。”

联系上海机场的实际,我们认为上海机场集团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进入了机场发展的 “S曲线”的成熟阶段。按照“S曲线”的描述,机场的三大生产指标在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以后,就会进入一个较长时间的平稳增长阶段。上海机场的年旅客量增长到100万人次用了近30年的时间,这个阶段是很缓慢的增长;随后进入高速增长期,用了9年的时间旅客量从100万增长到1000万人次;其后只用了3年时间就实现了第二个1000万人次的增长;第三个1000万人次仅用了1年时间;到了7000万人次以后,增长就开始减缓了。上海机场符合典型的“S曲线”规律。

图1 机场运量增长的S曲线

我们还发现世界上所有大都会地区机场群的旅客量都相对稳定在1.0~1.2亿人次之间。东京、纽约、巴黎、伦敦都没有突破1.2亿人次,到1.0亿人次之后的增长就非常平稳了。这里应该是有一点规律性的东西,可以看到国外这些特大城市在这个时期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城市经济结构开始转型了,不再是追求大,其航空旅客量也就慢慢稳定下来了。另一方面,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到七八千万旅客量之后机场对城市带来的冲击,特别是其集疏运交通和飞行噪声污染等方面的冲击已经没办法承担了。还有航路拥挤,空域限制等各方面的因素都开始向着限制旅客量增长的方向发展。这样看来,上海机场发展规划把其终端容量定在1.2~1.4亿人次左右是符合上海实际的。我们已经慢慢感悟到了量的“增长是有极限的”!已经认识到“S曲线”规律中,上海的拐点在7500万人次左右。因此我们急需转型,必须把党和国家的战略落实到上海机场的工作中,真正唱响“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主旋律。

2 明确“转型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不是一个政治口号,而是应该落实到日常工作中的具体行动。对于上海机场来说,转型发展的目标与任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从“扩张型”向“内生型”的转型。亦即从“把蛋糕做大”向“把蛋糕做精”的转型。过去的30年,上海机场从一个年旅客量不足500万人次的小机场,以连续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迅速地成长为今天这样拥有两个大型国际机场、年处理一亿人次旅客量、400万吨货物、70万架次飞行量以上的企业集团。不仅跟上了上海发展的步伐,为上海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民航保障,还使自己也成长为一个拥有12000多名员工、年产值100亿元的、具有良好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大型国营企业。

过去三十年,我们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建立了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运营管理模式和制度机制,但它们都具有明显的扩张性,其最大特征就是投资拉动。现在,我们已经非常清楚地看到了这个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显然,上海世博会已经成为了这个发展阶段的终结点,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需要创造新的发展模式、新的体制机制。上海机场集团的企业发展战略已经明确当前的任务是把企业“做精做强”。我们需要从过去以投资拉动为特征的扩张型发展模式,向以内需拉动和消费拉动为特征的“内生型”发展模式转变,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其次是从“外向型”向“内需型”的转型。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靠投资和外贸拉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上海机场抓住机遇建设了浦东国际机场,大力发展了以国际货运为代表的一系列基础设施,保障了上海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上海世博会前夕,为了支撑国家拉动内需和上海服务长三角的需要,我们又不失时机地完成了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既保障了上海世博会的运输,又为上海经济的转型发展搭建了平台,当然也完善了上海航空枢纽的基础设施框架结构,搭建了与上海城市结构完全一体化的上海机场的基础设施体系,确立了两大机场在城市与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建成投运,不仅使上海机场的基础设施与长三角的交通基础设施连为一体,同时还使长三角综合交通体系的一体化运营成为可能。今天,以“空铁通”和城市航站楼为代表的新的运营服务模式已经显露端倪。

第三是从“设施设备升级型”、“技术创新型”向“商业模式创新型”、“制度机制创新型”的转型。过去的二十年,上海机场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对两场的设施设备的建设和改造升级上,今天我们的机场硬件水平已经进入了世界最先进的行列。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获得了一大批科技进步奖、发明奖。但是我们在商业模式和制度机制方面却仍然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正如十八大文件所说,这将是我们未来十年、二十年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

图2 上海东西发展轴上的两个机场

党的十八大在过去所提的创新型国家、强调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制度机制的创新”。这是一个历史性进步,这是从我党三十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精髓。没有这两个方面的创新,我们的发展就会面临新的瓶颈,我们的事业就会停滞不前。上海机场今天也同样急需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制度机制的创新,我们还没有彻底摆脱为交通配套的商业模式和缺乏竞争、缺乏激励的机制,不找到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制度机制,我们就没法应对六条跑道四个航站楼和1.4亿旅客量、500万吨货、100万架次的挑战,甚至没法在经济、社会转型中生存下来。

应该看到,完成上述三大转型的关键是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全体干部员工必须尽快完成思想上和行动上的转型。但是,我们的干部员工都已经适应了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前提下的工作和生活,过去的思维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会拖后腿,不是所有现职人员都能够顺利地完成这种转型。但是时间紧迫,又不得不尽快完成这种转型,这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我们必须有准备、有预案。

总之,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资源投入式的、设施平台建设为主的扩张型发展模式,向以提高运营管理效率、软件建设为主的创新型发展模式转型。

3 上海机场在客运转型发展方面的方向

上海机场的旅客运输量到2010年为止,维持了二十年的高速增长,企业建立起了一个与运输量不断增长相适应的运营管理模式。面对上海世博会后旅客量增长的放缓,我们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了转型发展时代的到来,并在以下四个方面开始探索客运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一是商务快线产品的开发。随着上海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商务旅客对航空运输的要求在不断变化,于是我们针对细分市场的要求开发了商务快线。所谓商务快线,定义为每天有十个以上航班的航线。十个航班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基本保证了工作时间每小时有一个航班,基本上达到了让旅客随到随走的目的,航程在2000公里左右的话就能够当天往返。这样就能够把枢纽运作的好处发挥出来,达到了公交式运营的标准,即旅客来了就能走。同时,由于主要的客人都是商务客人,他们对费用不是很敏感,在乎的是时间,因此商务快线在商业上也获得了比较大的成功,我们的快线会越开越多。去年,仅东航在上海机场就投运了十一个快线产品:北京、深圳、广州、西安、香港、青岛、成都、天津、昆明、厦门、沈阳。加上其它航空公司的航班,目前的商务快线产品已经超过二十个,此外还有日、韩、港、澳、台航线,我们的商务快线已经覆盖东亚。

二是面向高端旅客的新产品开发。头等舱公务舱旅客、常旅客、商务旅客等高端旅客市场在上海机场的比例和重要性正在快速上升,上海机场贵宾服务公司的产值也在不断上升。这是一个重要的客户群体,有他们特殊的市场需求,应该很好地研究分析这些需求,不断地投入资源开发这个新的细分市场。这一新兴市场的发展空间不可限量,其产业链从住宿、会务、零售、餐饮,到交通、中介、代理、信息服务等等,链很长。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运营模式,提供更多的服务产品来满足这一细分市场的需求,并获得企业的利益。

三是餐饮零售模式的创新与升级。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上海机场的餐饮、零售服务模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为企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现在发展遇到了瓶颈,我们必须尽快完成从交通设施配套、服务型模式向功能型、主动营销型模式转变。借上海世博会的“风”和沪港合作的“船”,我们在虹桥机场二号航站楼的餐饮零售设施的运营管理中做了许多探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已经找到了从过去那种被动服务型的航站楼餐饮零售模式向未来主动营销型的航站楼功能性设施转型的道路。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进一步深化和推广这一新型餐饮零售模式。

四是多式联运产品的开发。我们将由两种及两种以上交通方式共同完成的运输过程称为多式联运。常见的多式联运形式有空路联运、空铁联运、空轨联运、空水联运等。现在,杭嘉湖、苏锡常地区就是以上海航空枢纽为中心的空路联运的最佳服务区域。如果还想把空路联运的服务区进一步扩大,通过地面道路系统就比较困难了。空铁联运的范围要大于空路联运的范围,目前东方航空与上海铁路局合作,已经开通长三角所有高铁车站与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空铁通”230班。高铁沿线都已进入空铁联运的服务范围,所有的高铁车站所在的城市都有了一个“虚拟机场”。

其实,空铁联运做了多少旅客量还是次要的,更主要的是空铁联运网络建好以后,所带来的上海对长三角一日交通圈的拓展。远程值机把上海航空枢纽的服务延伸到了长三角各主要城市的高铁车站,使这些城市利用上海航空枢纽将全国和东亚主要城市都纳入了自己的一日交通圈。这就是我们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实施空铁联运的最高目标和最大效果。如果从无票联运,多票联运的角度来看,现在已经是非常方便了。每天,虹桥机场的10万旅客吞吐量里面已有1万多人次是乘高铁来往的。

总之,我们的旅客运输已经朝着高端的细分市场、中转市场和提供高质量的旅客服务的方向转型发展。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成为长三角和东亚的商务客运枢纽。

4 上海机场在货运转型发展方面要做的工作

上海机场在过去的两年中货运业务已经出现负增长,这警示了我们在货运业务方面转型发展的紧迫性。在未来的十年中,上海机场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完成一系列的转型。

一是大力发展国际货运的中转业务。浦东国际机场的国际货运业务在过去以进出口的点对点航班为主,只有5%的中转业务量,货运量虽大但不是货运枢纽。这种点对点的运输方式,使机场货运量受所在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较大。这几年长三角制造业的西移,已经在货运量上明显地反应出来,我们需要改变这种市场结构。接下来必须大力促进货物中转的发展,向香港机场学习,实现浦东国际机场货运业务从直送到中转的转型。

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浦东国际机场建立了国内最完备的国际货运网络,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应该利用这一优势,迅速地建立起国内-国际、国际-国际、国际-国内,以及国内-国内的中转网络,吸引国际、国内的航空货物到浦东国际机场来中转,特别是要吸引从沿海地区、长三角地区西移的制造业客户,还像过去一样将货物运到浦东国际机场来,我们给他们提供最好的中转服务。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规避产业不断转移带来的风险。

从现实情况来看,能给我们转型发展的时间也就大约十年,如果十年之内不能很好地巩固和完善货运中转业务,那么我们就将失去货运枢纽的地位。最大的挑战者可能是位于湖北鄂州的顺丰国际货运枢纽机场!

二是大力发展国内货运业务。过去二十年浦东国际机场赶上改革开放的大潮,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国际货运业务方面,为上海航空货运枢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上海机场集团提供了良好的效益。但是,却长期忽视了国内航空货运市场的发展,以至在浦东国际机场每年300多万吨货中只有12%是国内货物。这为浦东国际机场未来的转型发展留下巨大的空间。

随着发展内需政策的不断推进,以及到龄客机大量转为货机,还有网购、快递等诸多利好因素的影响,国内航空货运将会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这对于上海机场来说将是一个重要的转型发展机遇,我们应当也必须抓住这一机遇、投入资源、改革国内货运的运营管理模式、减少中间环节、推进产业链的拓展。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浦东国际机场货运业务从外向型向内需型的转型。

三是大力开拓跨境电商、冷链物流等新兴业态的市场。在货运物流行业中,随着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些新兴的业态大量出现,眼前能够看到的就是跨境电商和冷链物流,它们一定会有一个快速的发展,会在不远的将来改写航空物流的历史。特别是冷链物流,不仅市场潜力巨大,而且附加值高、准入门槛较高,对我们来说是有明显的先发优势和巨大的设施建设空间的。发展瓶颈是航班时刻和网络对接。上海机场一定要抓住机遇,利用好已有的市场优势和航空网络优势,在这两个领域尽快形成属于自己的市场高地。

四是创新服务模式、提高运营效率。航空货运业务纷繁复杂,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其最根本的目标,我们必须在这两个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降低成本就是提高吸引力,使大家都愿意把货物运到浦东国际机场来;提高效率就是增强竞争力,使顾客交给我们的货物能够最快地交给客户。要做到这两点需要对货运链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这不仅仅是机场自己的事情,各相关方都必须做出最大的努力。目前,浦东国际机场还不能提供24小时等质服务,这对于以夜间工作为主的航空货运来说至关重要;货运中转业务和国内货运业务的运营模式和管理制度都还很不成熟,普遍缺乏效率;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服务模式、改革管理体制,为接下来的转型发展创造条件。

要想提高中转量、发展国内货运业务、开拓新兴业务、提高运营效率,还必须改革上海机场现行的货运体制和运营模式。现在的货运业务条块分割比较严重;货运、货代企业鱼龙混杂,管理混乱;物流链上流程繁杂,导致一些环节效率低下;同时由于没有统一、高效的物流信息平台,使一部分资源的效率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实际上,在货运的体制机制上更需要创新和转型。

5 依靠创新提高上海机场的空侧运营效率

创新驱动已经从技术创新向制度创新和法规创新发展,对于机场运行三大要素之一的飞行区运营来说,我们已经在下面两个方面开始了探索。

一是适应机型变化与枢纽运营要求,创新机坪规划与运营模式。上海两个机场的时刻资源都是非常紧张的,为了提高时刻资源和航站楼、机坪资源的使用效率,在认真研究了上海机场的实际情况以后,我们提出了“组合机位”和“可转换机位”的概念。组合机位是指同一站坪,可以在不同的机位布置方案之间进行转换,我们在虹桥机场二号航站楼的站坪中建设了八个这样的组合机位。可转换机位是指同一个机位可以在国际和国内之间转换使用,我们在浦东国际机场二号楼已经建设了大量的可转换机位。在实际运营中这两种机位都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在今后的机场扩建和改造中,还会进一步增加这两种机位的数量。

二是依靠制度创新,提高跑道的起降效率。随着浦东国际机场第五跑道的建成,上海两场的跑道资源就到了终端了,但我们的容量不能就此到了终端,必须创新跑道运行模式,挖掘出新的发展空间。当前,虹桥机场首先遇到了跑道容量瓶颈问题。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因素,虹桥机场的商务旅客市场特别巨大,对跑道容量的需求很大。为了进一步挖掘已有两条近距离跑道的能力空间,我们与空管局正在开展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希望对现有跑道运行法规和相关制度能做些改进。相信新的高容量、低噪声近距跑道运行规则一定会在上海诞生。

6 创新商业模式,发展非航业务

上海机场在未来的十年中,还必须创新商业模式,完成从现在的“主营业务盈利”向“进一步拓展非航业务收益”的方向转型。我们认为上海机场需要进一步拓展的非航业务领域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要进一步在上海两场及其附近区域拓展非航业务。现在上海机场的非航业务集中在物业收入,虽然风险极小,但是缺乏创新性和竞争力。接下来可以研究向物流业、旅馆业、会展业、信息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等领域拓展。新一轮发展应该特别注意核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一定要有商业模式的创新,要形成有实力的实体企业,不可又变成“房东”或“地主”。

第二个方面是上海机场还可拓展“走出去”,即“走出上海、走出民航”的发展之路。一般来说,走出去的渠道有三条:一是产品走出去。上海机场可以将我们的技术创新成果、服务品牌等进一步进行商业开发,形成可以向市场推出的成熟产品。比如我们的计算机软件、专利、助航灯具,以及翔音组、鹏飞组等。二是劳动力和人才走出去。上海机场可以将自己相对富余的运营管理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组织起来对外提供服务,并逐步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也可以让我们的机电通信公司、商贸公司、地服公司,以及能源保障公司、消防保障部门、货运站公司等走出去,在市场上去找自己新的发展空间。三是资金和管理走出去。通过资本运作、收购其它机场、交通枢纽,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络线等设施,输出我们的运营管理。

但是,是否“走出去”涉及上海机场的企业发展战略问题,涉及市政府和国资委对上海机场集团的定位问题,现在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上海机场在为“走出去”所做的制度保障和机制准备也相当的不充分。至少现在,我们还不具备“走出去”的体制机制和运营管理模式。

7 特别关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机场主业带来的影响

由于“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云计算”和“电子值机”、“身份识别”、“安检技术”“物流技术”等等的发展,将会给机场航站楼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未来航站楼与现在的航站楼相比,将会产生以下变化:

(1)航站楼的旅客流程将会发生彻底的变革。多数流程都会被搬到互联网上,支撑航站功能的工作人员将大幅度减少,剩下的工作人员以后台工作为主,多数只是提供平台服务。

(2)航站主楼设施的规模将大幅度减少。今天我们引以为傲的、高大漂亮的航站主楼将会显得多余,需要我们动脑筋去发现它的新用途或改造它。

(3)商务设施、商业设施、服务设施的规模会大幅度增加,新的商业模式要求我们立足于新技术和互联网平台。

(4)航站楼前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将会进一步得到加强。综合交通枢纽整合航站主楼的功能,或曰综合交通枢纽替代航站主楼的趋势明显。

(5)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大运量机场集疏运交通,将与航空器的登机口尽可能直接对接,以保证旅客便捷地进出航站楼。

未来,航站楼将提供信息设备之间端到端的旅客服务,提供个性化的旅客服务;同时由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支撑,旅客服务将彻底移动化,这会使我们最终完成旅客向顾客的转变。这一切变化虽然都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但旅客服务模式的变化又促成了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又保证了我们能够在航站楼内提供更加优质的旅客服务。

过去二十年民航运输的高速发展,将我们的航站楼带入了一个新时代。以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相关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已经为机场新一轮的发展准备好了必要的助推器。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好这些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带来的新机遇,就一定能够迎来一个智能、低碳、共享的新机场,给旅客带来一种全新的旅行享受。

8 结 语

上海机场必须尽快完成从扩张型向内生型、从外向型向内需型、从科技创新型向商业创新型的转型;必须在客货运输、航班运行和产业链延伸、非航业务拓展等领域真正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必须通过转型发展尽快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大型枢纽机场长期稳定的运营管理模式和新型的国有大型枢纽机场运营管理企业的发展模式;必须抓住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机遇,实现上海机场的发展战略。

猜你喜欢

航站楼货运旅客
基于WF-IoT融合物联网的控制技术在航站楼内的应用
机场航站楼年雷击次数计算
光环境模拟在航站楼高大空间照明设计中的应用
非常旅客意见簿
波音公司试飞电动垂直起降货运无人机
我是人
植物在航站楼室内环境中的应用
AT200大型货运无人机实现首飞
给小旅客的礼物
货运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