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语言程序设计的“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8-06-30陈燕敏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

摘要:针对传统教学中师生比低、教学内容过于倾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等问题,作者研究并实施了校公共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实践结果显示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大班授课;小班讨论;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10-0085-03

引言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方式是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大班中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在小班中以小组讨论及发言总结的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参与到教学中。该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围绕实际问题展开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语言程序设计是笔者所在学校面向本科理工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属于教育部提出的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中的一门主要课程。该课程为后续的其他计算机课程奠定程序设计基础,也是其专业课程的程序设计工具。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但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因此导致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学习被动消极,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也难以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同时,由于我国高校学生人数较多,师资相对较少,师生比率过大,授课班级人数过多,教师很难在人数众多的课堂及实验教学中与学生互动,难以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培养。“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方式是一种较为先进、灵活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大班授课,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程序语言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在小班讨论教师课前给出或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的一些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程序设计实践课题,在小班讨论中,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方式分析这些程序实践问题,对问题展开讨论,研究相关算法,通过团队的协作,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编写程序代码,撰写规范的程序设计报告及演示报告。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运用编程来解决科研及实践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引入这种教学方式是非常迫切与必要的。

本研究以笔者所在学校16级部分班级为试点,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内容、授课模式和考核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

教学内容

由于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研究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时,不仅要研究大班授课的理论课的内容,还要研究其相应实验课的内容及小班讨论的实践课题,并开发支撑的网络资源平台。开展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需要以课程大纲为依据,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精简课内讲授内容,增加讨论的实践课题。在实践中将教学内容分为多个专题——基础知识、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函数、数组、指针和结构体、文件等,把各知识点与相应的实验课基础程序和讨论课综合程序实践相结合,分布到各个专题中。大班授课中适当增加课堂练习内容,让学生通过对C语言的语法规则、数据类型、数据运算、语句、系统函数、程序结构的习题练习,掌握应用C语言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为实验课和小班讨论的综合程序开发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实验课安排相对简单的基本类型数据的处理和基本结构程序的编写及常用算法的实践。在小班讨论中,经实践设计了难度渐进的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程序设计实践课题(如表1)。同时,由于课堂讲授时间减少,必须增加学生课外学习时间,通过开发建设相关网络资源平台,提供视频、练习题、自测题,督促并辅助学生课前自学及课后巩固。

授课模式

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方式单一,课程枯燥,极大地影響了教学效果。研究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授课模式,需要探索大班上课小班研讨的教学组织形式,研究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的教学方法。大班课内采用启发式教学,着重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解释、辨析,减少基础理论的讲授,增加师生互动的提问、辨析。课内侧重程序设计方法的介绍,让学生掌握问题求解的算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程序设计方法教学中,先让学生读懂样例程序,然后模仿样例编写类似功能的程序,在学生熟悉算法之后,再扩展程序功能,使其能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地把掌握的算法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求解中。部分课程内容结合三边教学[1],教师在机房讲解、演示后,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掌握。实验课强调对各种类型数据的处理和基本结构程序的编写,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常用算法。小班讨论课的实施分批次进行,每批次人数少于25人,分4~5个小组,每组含4~5名学生,由学生自由组合。在小班讨论中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引导学生在各个专题的综合程序设计实践中主动参与讨论、独立思考、钻研问题,最后再由指导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小组给予表扬鼓励。讨论课前一周,教师提前布置相关课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通过团队协作形成解题思路,绘制程序流程图,给出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及程序代码。讨论课上要求所有小组成员轮流上讲台作报告,阐述问题数据结构、重点难点、解题思路、算法实现及优化,解答其他小组同学的问题,同时要求所有学生都要有提问记录。通过课上讲演,培养学生与程序设计知识相关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撰写程序设计报告,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写作能力。综合性较强的各主题的程序实践课题既相互关联又难度渐升,先让学生实现最基本最简单的功能,在每一章学习新的知识后,引导学生对该程序功能不断扩展、完善,培养学生用模块化的方法逐步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交流能力、研究能力。[2]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授课模式还将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课内外结合、以学为主,课外鼓励、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协作,提供参考资料、网络资源帮助学生独立地或通过小组协作解答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考核评价

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较单一,主要通过平时作业、实验和期末考试来进行考核。实施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授课后,考核方式从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转变。在综合成绩中要反映出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的评价。除了作业、实验和期末成绩,还要考虑讨论课中个人成绩和小组的成绩、课外网络平台上学生平时练习及测验的成绩等。通过讨论课中个人提问回答表现、小组讨论成绩、书面报告、语言表达的综合成绩评判,客观地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进行评价。普通教学班与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实施班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对比如表2所示。通过评价方式的改革,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更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

结语

本文研究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并应用于实践,把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从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转变、从以课堂教学为主向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结合转变、从以单一的终结性成绩评价为主向以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为主转变。教学实践反馈教学效果良好,丰富了课堂内容,改进了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了师生间良好的教学互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较好的帮助,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李伟光.提高C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煤炭技术,2012,11(31):242-243.

[2]周杭霞,雷凌,刘砚秋,等.“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研究性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5(8):16-17.

作者简介:陈燕敏,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自然语言理解、自动文摘等。

基金项目:浙江省2016年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kg20160166)。

猜你喜欢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能力培养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大专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设计探究
基于翻转课堂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系统的实现与研究
浅谈《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