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基础教育教研培训模式探究

2018-06-30黄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传播模式基础教育教研

黄成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基础教育教研培训的现状,从教育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视角,探讨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基础教育教研培训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提出在基础教育教研培训过程中常用的教育培训应用模式,进而分析教研培训获得成效的关键因素,以期对基础教育的教研培训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教研;传播模式;教育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10-0075-04

我国基础教育教研培训的现状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表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教研培训研究多数从行政管理方式、组织形式等视角进行,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模式:一是依靠高等院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基础教育教师实施培训,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教研培训的主要方式。二是校本教研培训的方式,即为了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依托自身的资源环境进行的教学研究培训工作。三是教学研究和教学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这类培训活动主要目的是把教学研究与培训一体化,以研兴培,以培促研,将教学研究与培训有机地结合,以促进基础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四是导师培训方式,该方式是指经由指定的导师或群体具体指导特定的教师对象,多以培养新教师、青年骨干教师等为主。

随着基础教育教研培训的发展,国内学者提出“三位一体”培训方式。所谓“三位一体”培训方式是指在基础教育教师教研培训中充分发挥行政部门、培训高校内部各研究部门及基础教育学校各自的优势,在基础教育教师培训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各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肩负起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任务,发挥行政管理、培训、教研、科研等各个因素的作用,以形成优质、高效、良性的基础教育教师培训运行机制。从总体上看,我国基础教育教研培训方式体现着以国家行政部门单位为组织者、以培训导师为主导、以基础教育教师学员为主体的教研培训机制。

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基础教育教研培训的内涵

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基础教育教研培训的内涵是指为了促进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教研人员和其他从事基础教育的相关研究人员一起,在教育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开展的各类教学交流、反思等教学研究活动。

1.教育教研培训系统的结构模型

从教育信息的传播视角看,基础教育教研培训系统主要由培训者、教育信息资源、受训者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其实质是基础教育培训过程中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结构如图1所示。

①培训者与受训者双向交互。其中包括教育培训组织机构与相关培训团队人员对受训学员提供的各种培训支持与帮助。②培训者与教育信息资源的交互。这种交互体现着培训者对培训课程教育信息资源的设计、创作与更新,体现着培训者与培训教育信息资源之间的相关作用。③受训者与教育信息资源的交互。教育信息资源的发送与接收体现着受训者与教育信息资源的相互作用。此外,培训学员之间的交互、协作学习与培训班组学习体现着学员与学员的相互作用。

2.教育教研培训的特点

(1)从组织运作模式上看,从教育信息的有效传递视角探讨基础教育培训系统的运作,体现出基础教育培训学习性的本质。它融合了短期的面授课和长期的学员自主学习和培训员与学员的媒介双向交互学习的三种模式,避免了教育教研培训走形式、走过场、缺乏长期效果的问题。

(2)从主体性上看,教育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教研培训活动的整合改变了传统教研的培训员作为教研培训的主导者的模式。以受训者为中心,并将教育信息技术作为教研学习的认知工具,通过教育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3)从技术手段上看,强调教育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教研培训的支持作用,在其应用过程中主要是找出教育信息技术在哪些方面能有效促进教研培训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教研活动服务。

(4)从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上看,受训者是教育信息资源的主体,教研培训的教育信息资源大多是由培训团队针对受训者的学习特征进行设计与创作的网络信息资源。

(5)从实施形式上看,充分应用教育信息技术支持教研培训活动,同时融合了包括传统教研手段在内的多种培训方式。

基础教育教研培训的应用模式

1.人际面授的信息传播模式

人际面授的信息传播模式主要由培训者、受训者、信息媒体三部分组成。培训者是教研培训活动中的信息传播与组织者,在人际面授的教研活动中,培训者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受训者是教研培训活动的主体;信息媒体是教研活动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的媒介。培训者所传授的知识内容是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拟定的教学研究主题和内容。其结构如图2所示。

2.信息媒体载体传播模式

信息媒体载体传播模式的培训由受训者和信息媒体载体组成。在信息媒体载体传播模式的教研培训过程中信息媒体资源占据了重要位置,培训者退到幕后,主要进行教育信息媒体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创作,受训者的教研学习活动则是基于教研培训资源的自主学习活动。其结构如图3所示。

3.信息转换传播模式

信息转换传播模式是指教研培训者将自己所传授的教学信息编制成视音频教材经过专门的教育信息设备编码后由有线或无线网络进行传输,受训者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经解码得到相应的视听培训材料。该模式的教研活动主要用于首次教研见面课、重要教研內容的学习和教研总结等。其基本结构如上页图4所示。

基础教育教研培训的质量保证关键因素

在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基础教育教研培训过程中,其核心内容是受训者通过网络与通信手段进行基于教育信息资源的自主学习,培训组织与培训者应为培训者提供优质的培训资源与支持服务,受训者通过自身的学习行为与认知过程进行意义建构来实现教研培训的学习。

1.实施的一般流程

从教研培训成效性的视角看,笔者认为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基础教育教研培训实施的一般流程如图5所示。

(1)准备阶段。该阶段主要从教研的需要出发,根据教研的需求进行调研,找出教研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并依据本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与预期的期望之间的差距作出判断,在充分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培训成本与价值的基础上提出本次基础教研培训的总体目标。总体目标是培训工作的指南与成效性评估的依据。在把握培训目标的前提下对培训对象的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对培训内容进行筛选和组织。

(2)培训阶段。在培训执行阶段,培训信息媒体的设计与开发是其核心内容。以课程的形式对教研培训内容进行媒体课程开发,媒体课程开发包括课程材料的设计开发和课程培训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及其网络学习平台等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培训信息媒体课程开发完成后即可对受训者进行教研培训工作,培训工作可按照以上论述的三种应用模式进行:

①人际面授信息传播模式的面授培训。在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面授培训可用于培训课程的首次见面课、培训过程的调整修正评价和课程学习总结课等。

②信息媒体载体传播模式的自主学习培训。自主学习培训主要是受训者通过教研培训课程材料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由于没有现场的课程学习信息反馈,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受训者的学习,培训课程材料的编写应更多地融进培训者设置的培训教学活动进行学习支持而不只是一般的教材形式。

③信息转换传播模式的媒介交互培训学习。开展基于网络学习平台学习环境的交互学习是其重要内容,基于媒介的交互培训学习可以贯穿于整个教育培训过程,是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基础教育教研培训的核心培训模式。

培训的成效性评估也是培训执行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科学的教研培训成效性评估能从整体上调节、控制教研培训学习活动的进行,保证培训学习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教研培训的总体目标。

(3)培训的调整与修改,是指在教研培训过程和培训结束后,对教研培训整个流程中的各个运作环节进行修正与调整,以促进培训目标的实现以及为下次的教研培训积累经验。

2.教育教研培训的质量保证关键因素

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基础教育教研培训要获得成效,除了要做好与传统教研培训相同的组织工作外,在培训过程中组织者与培训者还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做好基础教育教研培训的需求调研工作,培训需求一般应是当前基础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急需引入的新技术新方法。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教研培训的始点,科学合理的培训需求调研是基础教育教研培训获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教研培训目标制定和成效性评估的主要依据。

(2)优质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其质量保证的重要因素之一,优质培训课程的开发应由培训者、学科教育专家、教学设计专家、媒体制作人员等一起合作进行多媒体课程材料的创作和设计。多媒体课程材料的创作和设计除了应符合我国教育信息资源的技术标准外,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应依据培训目标的要求,通过合适的方法设计培训课程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活动。同时,课程内容的媒体表现形式上应符合受训者知识学习的特点。

(3)有效的课程学习监控和及时的教研培训信息反馈是受训者在学习过程中学有成效的重要保证。在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基础教育教研培训过程中,培训机构与培训者应为受训者提供优质及时的学习支持服务,教研培训的学习支持服务包括培训课程资源的发送、各类培训信息的发布、基于信息媒体的人际交互与双向通信、培训过程中的学习跟踪与信息反馈等。

(4)及时科学的教研培训成效性评估是确定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基础教育教研培训是否达到预期培训目标的重要手段。成效性评估一方面可以发现并纠正教研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培训者学习行为的持续跟踪,帮助培训者了解学员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特征,以便为其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指导,促使培训目标的实现。

结语

随着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教育实践活动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学科课程的融合使课程教学变得更为高效、更为开放,同时,教育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实践为我国基础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智慧与技术支持。因此,担当着提高基础教育学科课程教学质量任务的基础教育培训同样需要创新与改革。

参考文献:

[1]杜晓敏.借助网络教研构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7.

[2]杨秀红.互联网+教研训模式的校本研究与实践[J].学园,2017.

[3]高方根.信息化教学亟待更多的“教研”参与[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7.

[4]黄堂红.教研信息化的内涵、意义及发展对策探討[J].电化教育研究,2009.

[5]杜玉霞.基于“互联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6YJA880012),海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QJC1250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传播模式基础教育教研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微信公众号崛起背后
网络自制节目的传播模式和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健康养生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播的模式和要素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