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

2018-06-28张强

考试周刊 2018年58期
关键词:对策思考现状分析道德与法治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政治课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培养其知法、懂法、守法是非常关键的一课,有助于其今后人生的顺利发展。但不少学生以为这门课只是讲讲大道理,中考按等级分算分值又不高,心理上就忽视这门课,再加上没有把课程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导致这门课程开设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分析了当前《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的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了一些教学对策,最后还就《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探究学习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本文对于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现状分析;对策思考;探究建议

教育部从2016年起,把小学和初中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等教材统一命名为《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虽然大多是理论与概念性的学习,但它对学生来说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青少年时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等,为今后人生发展奠定道德与法治基础;另一方面,今后中考、高考甚至考研都需要考思想政治,学好《道德与法治》,也能为今后的学习发展铺平道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既能够明确做人的底线,自觉遵守道德约束,同时也能简单地了解法律知识,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认真学好《道德与法治》,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 学生对课程的价值认识不足

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后,七年级到九年级都要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但这门课又和语数英等主科学习不同,一周才两节课,学生学习后没有及时复习,知识点遗忘快;而且,从教材编排来说,内容还相对松散,学生不容易抓住重点。改成闭卷考后,学习内容多,记忆量大,难背;而中考是按等级分计算其分值,所占分值比重小。现在学生的特点是,哪科重要学哪科,《道德与法治》在他们看来并没有需要特别重视的地方,因此,上课就和小学生一样抱着听故事的心态来听课。由于学生对课程的价值认识不足,内心没有重视课程知识的学习,课堂探究效果就不明显,学习效果肯定难以尽如人意。

(二) 教師对教材的侧重点把握上不准确

原有的《思想品德》课虽然也有涉及法律,但侧重点是品德培养,改成《道德与法治》则把品德培养和法治意识培养相提并论,提升了法律在政治课中的地位。很多老师对此变化没有切实的感受,还是按以往的思路来进行教学。还有的教师习惯以往的“满堂灌”式的说教,对于新时代中学生的特点变化视而不见,以为可以像从前一样讲讲大道理,背背课文语句,能通过考试就行。因而,对于教材的探究设计缺乏深入钻研。

(三) 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课堂互动效果不佳

由于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学习内容针对初中学习生活,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适合小组探究学习的开展,但由于教师课堂“导”的缺失,导致小组学习流于形式。有的老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后,没有深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使课堂出现冷场。反过来,有的老师的课堂,表面上看,课堂有小组合作,实则课堂乱哄哄,场面有时候还可能会失控。很多老师学习了新课改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却没有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实则更需要深层次的思考。就情境教学目的来说,创设情境是为学生思考服务的,而不是为情境而情境。

有的老师也想让课堂互动起来,但没有认真设置互动的内容,导致互动内容太简单或者太复杂,学生失去互动探究的兴趣;还有的老师出现互动方式单一、互动对象机会不均等、互动主体不明确、互动过程形式化等问题。这些都导致课堂互动效果不佳。

(四) 问题探究的内容选择不合理

有的老师设置的问题太过于简单,是生活的基本常识或者学习中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学生感觉没有太大的兴趣,引发不了学生探究的动力;有的老师所选择的教学素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和自己没有关系;有的老师一本教案用一辈子,所选的案例过于陈旧老套……由于教师不能从学生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没有贴合时代选用时政热点探究,学生无法进入探究状态,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没有引发大家共鸣的话题,从而使探究过程效果不佳。

另外,也有的老师不善于分解探究问题,企图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在问题设置中,问题设计过多,或者其问题表述语句过长,让学生产生了合作探究前的心理压力。这些都使得学生的探究活动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深入思考与升华。

二、 完善《道德与法治》课的对策思考

当前,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思潮与思想蜂拥而至,而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建立的青少年,往往无所适从。独生子女往往个性较强,以自我为中心,导致道德法律意识淡薄。而《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又存在以上不利现状,如何打破这些不利的现状,进而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真正焕发出课堂的生命活力呢?

(一) 重塑学科价值认识

七年级学生对初中生活是充满期待和向往的,但同时也由于面对新同学,新环境,他们会感到些微的不适应。另外,他们刚刚进入青春期,情绪容易波动,思维和智力又处于急速的发展阶段,既会有青春期的烦恼,又会有学习的压力。因此,特别需要老师指点迷津,也特别需要同学之间的友谊与帮助。《道德与法治》在帮助学生认识青春期的烦恼,调节良好的情绪情感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相关的探究课程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快速融入新集体、新环境中,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从而进一步完善自我。而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逐步具备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后,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自觉地维护和遵守法律法规。因此,《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价值绝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我们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自我而开设的,我们只有学习好这门功课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进而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二) 准确把握教材和课堂目标

在一些对课堂缺乏掌控的新教师中经常会出现课堂目标偏离主题的状况,如本要通过互动探讨如何抵制网络游戏的诱惑,却让学生在课堂上互动中大谈特谈“王者荣耀”游戏,变成学生之间游戏能力提升的探讨了,完全偏离了课堂的主题。

好的射手并不是拥有好的弓箭装备,而是他心中有目标,手中有方法。不能因为情境教学而偏离了教学的主题。特别是要注意《道德与法治》与以往《思想品德》侧重点不一样的地方,在教学中加强探究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会道德素养和法律基础知识,树立法律意识,成为自觉遵守法律的现代公民。

(三) 课堂互动探究的准备要充分

课前要对学生互动的过程和结果有所预料和准备,这样可以避免冷场或者主题偏离。如学习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互相礼让时讲到“六尺巷”的故事,我就提前准备排练成课堂“情境剧”,请同学分别扮演清朝宰相张英、张英的家人,以及邻居吴家人。开始时是争“三尺巷”,相互之间是剑拔弩张、势不两立、针锋相对的斗争,张英一封家书后,又出现大家相互礼让,让出“六尺巷”其乐融融的温暖场面。这样,接下来学生的分组讨论就有了话题,大家都能回忆其自身与同学相处的经历,并各抒己见,避免了课堂的冷场。

(四) 教師要主导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不能放任学生海阔天空的偏离教学的目标。要及时对课堂进行掌控,做到收放自如。学习《生命的思考》时,为了引出大家的话题,我就把学生身上的情况往自己身上揽,这样引入课题:“在我刚上初中的那会儿,我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爱穿奇装异服,想留长头发并染上颜色,想表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有了烦恼也不想告诉父母了,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这些状况……”这样,既让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过去充满好奇,又让一部分学生觉得老师原来也和自己一样,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话题自然打开了。

三、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加强探究性学习的建议

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学习模式。而探究的内容对探究效果起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要做到探究内容生活化。即教师在探究内容选择上要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如宏观层面的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带一路等;中观层面的如共享单车、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给我们时代生活带来的便利等;微观层面的如微信中的表情包,老人摔倒了扶不扶等。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就会有话可说。

其次,探究问题设置上要具备开放性。开放性的探究问题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有利于多角度分析,使学生的分析思考不受教材和老师的框架限定,使学生能够按照其自身生活体验去探究。

最后,探究问题要具有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的特点。问题不宜过多,超过三个问题,就要考虑形成层层递进的问题串,有利于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形成拾级而上的认知体验。

综上所述,面对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我们不能照搬过去的课堂模式和教学方法,而应该针对现状与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学生喜爱的,富有时代与生活气息的探究学习课程。这样,才能既提升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又结合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律素养,实现课程设置的目标。

作者简介:

张强,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对策思考现状分析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