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在孤独症患儿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评价

2018-06-23陈冬梅李熔张馨予龚建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14期
关键词:孤独症心理护理儿童

陈冬梅 李熔 张馨予 龚建华

【摘要】 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在孤独症患儿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35例住院治疗的孤独症患儿作为研究组, 另选同期在门诊治疗的孤独症患儿35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实行常规康复训练, 研究组对照组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量表)、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儿心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量表)评分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的ABC量表、儿心量表、CBCL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的ABC量表和CBCL量表评分均低于干预前, 儿心量表评分高于干预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研究组患儿的ABC量表和CBCL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 儿心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11、2.172、4.835, P<0.05)。结论 在孤独症患儿的常规训练中强化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异常行为, 并促进神经、心理的发育。

【关键词】 心理护理;孤独症;儿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4.110

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 是儿童精神疾病中的一种严重精神障碍, 它以语言障碍、行为和人际交往异常为主要特征, 男孩较为多见[1]。其发病率在近年来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2]。孤独症是属于终生精神残疾, 对家庭和社会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由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对于它的治疗目前主要以康复训练为主。传统康复训练主要以特殊教育训练、行为矫正训练、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等综合干预为主, 有研究显示, 临床心理护理对提高综合性干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3], 但目前关于这个方向的研究报道较缺乏。因此本研究拟通过临床对照试验探讨心理护理在孤独症患儿康复治疗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9月在本院儿童康复病区住院和在心理门诊治疗的2~6岁孤独症患儿各35例, 住院患儿作为研究组, 门诊患儿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男25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3.56±2.05)岁。对照组中男26例, 女9例, 平均年齡(3.41±2.02)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均依据第5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5)中儿童孤独症的诊断标准为依据而纳入本次研究[4]。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 包括特殊教育训练、行为矫正训练、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等,

1次/d, 每个月训练22 d, 共6个月。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方法主要包括:①环境优化:对治疗环境进行布置, 以温馨、简洁、童趣为主题, 在训练室内张贴适当的色彩鲜艳的卡通贴画, 以帮助患儿较快的适应治疗环境, 促进常规训练的顺利实施;对有感知觉异常的患儿, 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周围环境, 防止不良因素出现对患儿形成刺激, 最大限度的保障患儿的心理安全;②治疗方案优化:在日常训练时根据患儿的喜好选择相应的训练材料, 增强患儿对训练的兴趣, 促进患儿对训练的依从性;当患儿完成训练动作时, 可适当采用语言、行动或物质进行奖励, 促进患儿对训练的兴趣和信心;③心理沟通和指导:护理人员平日多与患儿进行交谈和玩耍, 并对日常生活进行照料, 以促进患儿和医护人员之间的情感连接;对有暴力倾向或自伤行为的患儿除密切观察外, 还应根据其的喜好和症状给予相应的指导, 避免不良事件对其的刺激, 以维持患儿情绪的稳定;对患儿父母进行健康教育, 并对其父母的内心状况进行评估, 及时对不良情绪进行疏导, 缓解患儿父母的内心压力, 激发其对患儿付出更多的爱, 以促进患儿的康复效果和对训练的坚持。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ABC量表、儿心量表、CBCL量表评分情况。ABC量表[5]包含感觉、交往、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自理5个因子, 主要用于评估患儿的临床症状, 评分越高, 症状越严重。儿心量表包含粗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功能、社交功能5个方面, 主要用于评估患儿的神经心理发育状况, 评分越高, 发育状况越好。CBCL量表主要测量分裂性、交往不良、体诉、多动、违纪、抑郁、强迫性、社交退缩、攻击性等9个因子方面的行为异常, 主要用于评估患儿现阶段的行为异常表现, 评分越高, 问题越多。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的ABC量表、儿心量表、CBCL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的ABC量表和CBCL量表评分均低于干预前, 儿心量表评分高于干预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研究组患儿的ABC量表和CBCL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 而儿心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11、2.172、4.835, P<0.05)。见表1, 表2。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干预前两组的ABC量表、儿心量表、CBCL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前两组患儿基线平衡, 具有可比性。干预后两组患儿的ABC量表和CBCL量表评分均低于干预前, 儿心量表评分高于干预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孤独症患儿在院接受治疗后, 行为和智力均得到了改善。干预后, 研究组患儿的ABC量表和CBCL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 而儿心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施加了心理护理干预的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 对孤独症患儿的康复具有更大的意义。在传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上心理护理, 能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但本研究心理护理改善孤独症干预效果的临床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今后还将对临床心理护理在一些孤独症具体干预疗法中的护理策略及临床效果作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陈文雄. 孤独症70年:从Kanner到DSM-V. 临床儿科杂志, 2013, 31(11):1001-1004.

[2] 万玉美, 胡强, 李婷, 等. 中国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的系统综述(英文).上海精神医学, 2013, 25(2):70-80.

[3] 沙琳, 李显兰, 罗杰琼, 等. 临床心理护理在综合性干预孤独症儿童中的作用. 重庆医学, 2009, 38(2):169-170.

[4] 卜凡帅, 徐胜. DSM 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分类标准的演变、影响与展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5, 29(6):425-430.

[5] 卢建平, 杨志伟, 舒明耀, 等. 儿童孤独症量表评定的信度、效度分析.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4, 14(13):119-121.

[收稿日期:2018-01-12]

猜你喜欢

孤独症心理护理儿童
留守儿童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
六一儿童
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个案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