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从心出 词随意顺

2018-06-20肖虹

黑河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小学作文自然

肖虹

[摘要]写作能力训练是小学生作文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小学作文教学应该跳出长久以来形成的无形的怪圈,回归写作的初始意义,实现“我手写我眼”“我手写我心”。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激发表达欲望,唤醒写作意识;融入自然之中,捕捉写作素材;课内外相联系,拓展教材外延;培养观察能力,丰富写作内容;大量阅读文章,积累写作语言。

[关键词]小学作文;“自然”;“写我眼”;“写我心”

长久以来,作文教学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一味传授写作技巧,训练谋篇遣词造句的方法,在技巧上做足文章,结果导致很多学生“娴熟”地编假话,“流畅”地写套话,习惯于搬用别人现成的文字,作文缺乏真生活、真性灵、真感受,沦为暮气沉沉的灰色作文。如何使学生的作文走向生活,实现生活化,达到“我手写我眼”“我手写我心”,已成为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我就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尝试运用“自然”写作训练法,“自然”作文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一、激发表达欲望,唤醒写作意识

在作文教学中,要强调自然化、生活化作文,即“我手写我眼”“我手写我心”,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作文成为其自发需要和自觉追求。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其一,不失时机或创造时机法。如针对学校班级里或社会新闻里的热点事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受了委屈,写一写心里话;学生得了奖,取得了好成绩,写一写努力的过程、激动的心情;组织观看精彩的文艺演出、电影或开展某项活动后,写一写心得感想等。其二,日记与随笔法。要鼓励学生随时随地记录,养成表达记事的习惯。上学放学路上、家庭琐事、心情波动,都可以成为“涂鸦”的内容。当学生的表达欲望被唤醒之后,学生的随笔或日记可以有话则长无话可短,重在一个“随”字,自由而无压力。其三,点评欣赏法。持续的关注、分享是最好的巩固强化方法,如小组展示、班级展示、校内展示、班级博客和微信平台展示等。总之,多给学生创造机会,在目标激励和成就感的刺激下,学生的写作欲望和自信就会与日俱增。

二、融入自然之中,捕捉写作素材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观察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对于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生活中的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才会真实而生动。教学中,要经常带领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中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

新学期伊始,正值开春,我和学生一起欣赏教材中的美文《找春天》。孩子对自然的感悟或许更敏于成年人,因为在他们眼里,一切都是鲜活、美丽、纯净而新奇的,所以会很轻松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我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词汇、精彩语句、美文以及歌颂春天的歌曲等。对于大多数农村的孩子来说,感受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蓝天白云,红花绿草,一望无垠的原野,碧波荡漾的河塘……孩子会为一朵早春的桃花而欢欣雀跃,会为雨后盈盈一溪的流水而喜笑颜开。你会发现融入大自然的孩子,个个都成了语言大师。

记得有一次,我和学生正在上语文课,天空中突然飘起了如丝般的细雨,校园很快就处在一片雾蒙之中。于是我干脆把学生全部带到校园中,让他们真切地感受春雨的温柔和细腻,他们不仅体会到“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等词语的内蕴,还当场说出了诗意般的语句:“春雨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细小珍珠滚落到我的手里。”“春雨像一串串鞭炮,在校园里快活地跳跃。”“春雨就像是那五颜六色的颜料,把白色的冬天涂上了艳丽的色彩。看吧,草绿了……”孩子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精彩。我越来越欣喜,心里默默为他们的表现喝彩。

三、课内外相联系,拓展教材外延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应该是作文的最好例子。课文中许多思维和语言的空白之处都值得借用,可以巧妙地延伸“补白”,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例如,教授课文《日月潭》,当学习“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一句时,我不禁问道:“同学们,‘仙境什么样子呀?”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他们纷纷用自己稚嫩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仙境,我不得不惊叹于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又如,在学习《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时,学生围绕活泼可爱的小猫创编了许多故事,既符合情理,又出奇制胜……

课内与课外结合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外要联系生活实际,多观察、多读、多写;课内要结合语文教学研究学习方法,鼓励创新。

四、培养观察能力,丰富写作内容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设计一些游戏、家务劳动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观察,然后将活动经过详细写下来。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使写作内容得到极大丰富。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启迪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平时看到的画面、人、事、物,教师要引导其展开想象,激发学生勤于动笔的热情。对事物进行观察时还要引导学生找出其与众不同的之处。为使学生能够准确抓住事物的特点,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对比的方法,找出事物的变化及异同,突出事物的特征,避免描写刻画“千人一面”。

在课文教学中,为了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反复观察同一事物;二是抓住观察对象的观察重点并由此及彼;三是进行分析比较,探寻疑点。要向学生明确,观察的过程就是分析比较、探寻疑点的过程,通过不断解释疑惑才能由现象看到本质。

五、大量阅读文章,积累写作语言

教会學生观察生活,捕捉素材,仅能帮助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要教会学生“怎么写”,还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多积累。积累的最佳途径就是养成阅读的习惯,多读好书。多读书,多吸收营养,写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所以,除了读好、学好课文以外,还应重视扩大阅读范围,把课外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小学生大多缺乏阅读的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在这方面有大量的细致工作需要教师去做。

在写作教学中,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储备库中撷取与当下写作情景相匹配的好词佳句,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后,我让学生写自己的一次课外活动,结果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自己爬山的经历,而且结尾都用上了《爬天都峰》一课里的句子“啊,峰顶这么高,好像在云彩上面哩!”这些优美的句子和结尾平淡无奇的文字相比显得是那么突兀不协调,真是不折不扣的“拿来主义”。于是,在作文评讲课上,我问孩子们:“你们爬过山吗?”“你爬的山有多高?”“峰顶好像在云彩上面,这样的山你们爬过吗?”“你们爬过什么样的山?”顺着我的提示,孩子们讲述了自己爬山的经历,我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用上积累的好词,如“悬崖峭壁”“苍翠欲滴”等。然后我又给孩子们读了几篇比较有名的写山的作品。重新创作后,学生们再交上来的作文则是“五花八门”,但每一篇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而鲜活的东西。

生活中处处都是写作的题材。只要教师能擦亮眼睛,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有价值的素材,用心去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学生在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之后,就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做到文从心出,在轻松自由从容中自然真实地表达自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岳清海.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几点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12).

[3]秦丽敏.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6).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小学作文自然
浅议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新思路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