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街巷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以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街区环境整治为例

2018-06-14杨子业

城乡建设 2018年11期
关键词:陶然亭街巷胡同

■ 杨子业

本文围绕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街区环境整治展开探讨。如何对城市重要街巷进行整治和景观设计,使其常青不老,并在新的历史环境里得到再生,是设计师要综合考虑的问题。文章在采用现代化设计手法的同时突出城市街巷的原真性和历史文化性,运用“修补”“改善”的方法进行综合性处理,并使其保持可持续发展。

一、背景及意义

(一)设计背景

西城区为北京市中心城区,风景名胜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因此旧城整体设计风格传承古都风貌,延续历史文脉的要求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整体区域提升。

陶然亭街区东起太平街、虎坊路一线,西至菜市口大街中心线,南以护城河为界,北至骡马市大街。面积2.14平方千米,景点有陶然亭公园、三圣庵、湖广会馆、中山会馆等。

本项目整治街巷分布于陶然亭路南北两侧,位置邻近陶然亭公园,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本文仅摘选项目中个别具代表性的街巷整治方案进行研究探析。

(二)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以对现状资源优势、劣势等的充分了解为基础,深度挖掘历史文化特色,运用先进创新的设计理念及符合当地环境氛围的设计手法,统筹规划,呈现出富有当地特色、个性,富有文化底蕴的街巷景观,使其充分融入到城市环境当中,以人为本,注重空间及视线的完美结合,实现集功能性、景观性、生态性、科普性、美学性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景观街巷。

二、项目简要分析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陶然亭街区环境整治方案设计项目规模:街巷整治共计34条

(二)区位分析及文化背景

本整治街巷分布于陶然亭街道南北两侧,陶然亭路位于西城区东南部,东起太平街,西至菜市口大街,因与陶然亭相邻而得名;设计上需要通过当地特色历史故事、文物古迹、传统小吃,将陶然亭街区串联为集民俗文化、皇城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于一体的综合街区。

(三)街巷细部分析

项目内街巷周边普遍建筑立面形式老旧、空调机位、电箱等设施设备位置零散;商铺牌匾设计风格多样,整体环境凌乱、设施陈旧,风格不协调、绿地较少且形式单一。

三、设计定位及原则

设计围绕“穿行于历史之间;街道文化、历史典故、名人故居;构建人性化、舒适的街区环境”进行深化设计。

文化街巷:结合历史传承与整体环境设计形成适合本街巷胡同的文化内涵,丰富美化环境特色的同时,打造文化底蕴。

魅力街巷: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宜居街巷:以人为本打造宜居街巷环境,通过平整胡同地面铺装,门窗、空调与电箱遮挡装饰,丰富竖向绿化空间,呈现具有“亲和力”与“安全感”的街区环境。

精品街巷:建设独具特色的胡同景观,使街巷环境更具亲和力与时代性。

四、方案设计范例

(一)儒福里胡同

1.区位分析:儒福里胡同位于陶然亭路北侧,与儒福里小区相邻。改造范围北至健宫医院,南至陶然亭路。

2.项目规模:全长164.2米。

3.项目背景:该街道历史文化悠久,儒福里的名号源于民国初期,这里曾有过一座过街楼,也是北京唯一留存下来的过街楼,于1998年被拆除。街道道路两侧为居民楼,外墙面以及部分围墙与现存少量道路高台。整体环境缺乏统一规整,道路两侧建筑及墙面设施陈旧、有破损现象并存在表面污迹。

4.方案构思:考虑到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在设计上提取当地历史的记忆“过街楼”,使文化得以充分体现,被永久铭记及流传。

5.设计理念:“记忆历史,印象小街”,通过竖向景观的营造,构建一个有故事、有情感交流的历史小街。

6.详细设计

(1)围墙设计:延续周边整体设计风格,细部图案提取历史文化元素,将儒福里最后唯一保存完整的过街楼历史风貌体现在墙面,将历史遗迹永远地传承下去。

(2)入口景观设计:部位为胡同南端,为胡同的起始位置,故在此部位建筑首层山墙位置装饰为文化标志性景墙,将墙面现有纵向线路归槽,上部利用装饰槽进行规整,空调机需移位,放置到建筑南北侧,最大限度保证墙面美观,烘托文化氛围,美化胡同。

(3)高台及绿化设计:考虑到此部位墙体年代久远,墙体基础情况不明,故不轻易将高台拆除,可局部降低高台高度到0.45米,结合座椅板软化空间,增加休憩功能,在绿化上增加可移动花箱及格栅,提升儒福里胡同的绿化品质。

冬季景观可将花箱更换为可宣传文化的景观宣传栏,丰富冬季景观。

(二)东斜街

1.区位分析:东斜街位于北京西城区东南部。东北口起于西黄城根南街,西南口至灵境胡同和西单北大街相连。

2.项目规模:全长约950米。

3.项目背景:此次改造街巷位置邻近灵境胡同、礼王府,明代因金水河上游断流,河道逐渐演变成排水沟,名为大明濠,沿岸始有民居。1921年开始明沟改暗沟,利用拆除皇城的砖砌筑大明濠暗沟,暗沟上建成马路,而东、西斜街的下面就是一条与大明濠相连、最终流进西苑(中南海)的小河,河道干涸后,被填平为街道,遂形成弯曲的斜街,东西斜街的分界点有一座石桥,称甘石桥,因街巷地处于甘石桥之东,故称甘石桥东斜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4.方案构思:延续历史,将本胡同的前身“金水河支流”进行元素提取,将河流流动的肌理进行抽象表达为主要景观,再结合将功能性、观赏性、标志性、科普性集于一身的标志性景观,达到地标性景观构筑物的标准。

5.概念推演:元素肌理提取于山川河流,进一步进行抽象形状描绘,最终形成由耐候钢板雕琢而成的景观形态,背面种植绿竹可将镂空处的河岸及河中绿岛填充叠加,形成一幅完整的河流景观艺术造型,引人入胜。

6.详细设计:标志性景观节点设计见下图。

(三)晋太胡同

1.区位分析:晋太胡同东起黑窑厂街,西至南堂子胡同。

2.项目规模:全长327.8米。

3.项目背景:明清时代的“襄汾商人”,这是一支曾经纵横大江南北、威震长城内外的“商师”精锐,一个曾经让皇帝屡次弯腰借钱的商业群体,一个曾经让桀骜不驯的郑板桥躬身侍教的传奇商帮,一个曾经奠定山西近代工业基础的先驱,一个曾经领袖晋商群伦的商中翘楚,一个曾经完美演绎晋商绝响的民族工商业代表。

曾经的“襄汾商人”势力强大,在京有多处豪华会馆以及商行,恰恰晋太会馆就建在附近,而今却只有胡同的名字在继续默默地展示着这段历史……

这条街巷宽约4.8~16.1米,东西走向,东起黑窑厂胡同,西至南堂子胡同,因胡同内曾有晋太高庙而得名,65年定名晋太胡同。本条街北侧为多层住宅及办公单位,南侧多为市场商业,较为繁华,人、车流量较大,机动车停车无序,停车杂乱无章,交通不畅。

4.设计理念:“繁荣兴旺,富足晋太”,以历史流传下来的辉煌,并迎合现状的胡同商业氛围为基础,打造“繁荣”“兴旺”“富足”“昌盛”的特色文化胡同形象。

5.详细设计:景观节点设计如下图所示。

城市是一个地域成熟和文明的标志,街巷则是重要的文化脉络,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一幢幢高楼大厦、一座座地标建筑成为一个城市的新形象,角落里经历了数百年乃至更久文化的街巷,却慢慢在历史长河中被人遗忘,然而真正可以代表一座城市文化内涵底蕴及形象的恰恰也是它们。

设计师如果要在飞速发展的城市中对街巷进行品质提升,就要深度挖掘历史文化,保留可利用资源,尊重现状,使它在新的环境里以新的形象出现,且起到历史重现的作用,使人们对当地历史文化得到新的认识,这种方法有人称之为“城市外科手术”,使城市街巷得到再生和还原,并且还要考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在设计上选用耐久性强的材料,植物选择耐寒、耐旱,适于粗放型管理的多年生植物等等方式,使设计实施后得以在未来的时间长河中保持活力,力求将街巷提升为具有独特文化形象、氛围宜人、且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文化街巷,使其真正成为城市未来乃至永久不可分割的精神脉络,这才是设计师探析的真正目的。

猜你喜欢

陶然亭街巷胡同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边走边唱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陶然亭的童年回忆
雨中的街巷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A Joyful Park in Beijing
去菜市口
东明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