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为城市注力

2018-06-14叶昌元

城乡建设 2018年11期
关键词:落户人才

■ 本刊记者 叶昌元

人才争夺如火如荼

西安市市长上官吉庆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17年,西安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全年新增落户人口25.7万人,引进各类人才20.9万人,人才净流入量居全国大城市前列。而今年1月至4月23日,西安市市外迁入33万多人,其中博士以上606人,硕士研究生近万人,本科10多万人,大专近7万人,中专、技校2.4万多人;人才引进14481人。

今年3月22日,西安市再度“发力”,提出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西安。据媒体统计,3月22日到24日这3天,西安共迁入落户人口超1.5万人。

西安市将引进人才分为A~E五类,从国内外顶尖人才,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到包括具有硕士、学士学位,中级职称、技师等相应职级的人员。他们对A、B、C类人才分别给予一次性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项目配套奖补,还辅以免租入住、发放购房和租房补贴等住房保障措施。他们甚至对引进人才的单位、中介、个人都给予高额奖励。

海南的人才政策也非常积极、开放。除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人才落户门槛外,还为人才提供住房保障:一是人才购房享受本地居民同等待遇,不受限购政策限制。二是为引进的大师级人才、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分别按200平方米、180平方米、150平方米标准提供免租金、可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全职工作满5年赠予80%产权,满8年赠予100%产权。同时,为其他各类人才提供住房租赁补贴。

天津市发布了“海河英才”行动计划人才新政,本科生只要不超过40岁、硕士研究生不超过45周岁,不用缴纳社保、不用居住证,就可以直接在天津落户,博士研究生落户则不受年龄限制。这一人才新政被称为“零门槛”落户。行动计划发布之后不到24小时,就有30万人登录并下载了“天津公安”APP办理落户申请,系统一度崩溃。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光表示,自5月16日政策发布以来,截至21日,直接落户5800余人,领取调档函2.7万多人。

天津市还在人才培养上下大本钱:以2年为培养周期,给予“海河医学学者”每人120万元、“津门医学英才”每人60万元、“青年医学新锐”每人30万元的经费资助,所在单位按不低于1∶1的标准予以匹配;实施“杰出津门学者”“特聘教授”“青年学者”培养工程,最高给予100万元经费资助,形成教育人才的培养体系。

以上三个地区的人才引进措施只是这轮人才争夺的一个缩影。许多省会城市都制定了大规模引进人才的计划。如果这些计划都能实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无疑得到缓解,最主要的还是改变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从原来主要是到北京和沿海地区,转为较均匀地分布到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

上表为中国指数研究院整理

相对来说,北京市在人才引进上态度略显倨傲:“引进人才无产权房屋的,可在聘用单位的集体户落户;聘用单位无集体户的,可在单位存档的人才公共服务机构集体户落户。”“引进人才本人签署诚信声明,对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合法性做出书面承诺后,由聘用单位向所在区(含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具有管辖权的局级单位提出申请,报市人力社保局审核。市人力社保局对拟引进人才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办理引进落户手续。”

人才争夺透出的信息

从以上几个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可以看出以几点:

一是各地重视创新、创业,求贤若渴,表明真正在实施经济发展的转型。单纯追求GDP的发展模式已成历史。

二是各地住房并不短缺。各地出台的政策中,优惠条件往往是提供住房。

海南省“为引进的大师级人才、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分别按200平方米、180平方米、150平方米标准提供免租 金、可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全职工作满5年赠予80%产权,满8年赠予100%产权。”

《西安市人才安居办法》也让高端人才“拎包入住”:今后5年,全市计划建设和筹集人才安居房不少于22万套。包括A类人才公寓50套、B类人才公寓300套、C类人才公寓1000套和D类人才公寓3650套。布局在高科技产业、国际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的“人才聚集区”内,全部按照高端住宅进行规划建设,达到拎包入住的条件。

天津市虽然没有说提供免费的住房,但给了相应的政策:允许各区、企事业单位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利用自有用地建设人才公寓。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本市购买首套自住用房不限购。外籍人才在缴存、提取住房公积金方面享受市民待遇。

(4)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3]。目前大学生最为关键的是要具备自我的学习能力,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别,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很快地适应实际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实际工作都是以团队协作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应该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要能够与队员高效地沟通和协调,共同解决现实问题。

甚至有人推测,某些地区引进人才就是为富余的住房、办公用房寻找出路。像海南省的大量住房本来就是为外地人口而建,现在对外地人限购,其出路在哪里?当然,地方政府即便是这么考虑的,也没什么错,引进人才既提振了本地区的发展后劲,又解决了眼下房地产之急,何乐而不为?

三是各地正在挑战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从下面两幅图来看,山东、河南、广东、四川、安徽等都是高考大省,但人才最终落户地还是集中在北上广深。现在,二三线市发起挑战,试图改变人才净流出的局面。就连山东省的新泰市、惠民县也加入这场大战。大战中,郑州的引进人才政策强度最大,与西安并驾齐驱,表明了其势在必得的决心。

据“钦点智库城建社区”分析,城市人才吸引力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一线城市:由单边全国性流入向多维疏解优化转变。进入产业优化、疏解期,仍将以保持吸引力为自身的发展策略,其人才吸引格局也从面向全国扩大为面向全世界。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在二线城市能够得到更好发展的人才也将向二线流入。

二线城市:由被动吸纳省域人口向主动吸引全国人才转变。处于产业承接或转型升级期,将重点提高城市吸引力,做大城市规模,其人才吸引格局从面向全省扩大为面向全省、全国,整体将处于“人才池”做大的时期。特别是,一部分处于快速成长的二线城市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进一步向这些城市聚集将使后期的经济发展越来越有利,形成聚集效应。

图1 2017年高考人数分布情况

图2 人才数量分布情况(中国指数研究院提供)

三四线城市:大部分仍处于依靠城镇化做大城市规模的过程,城市数量多,受省会或区域中心影响仍然较大,未来若不能脱颖而出,短期内仍然无法避免人才向一线及二线城市流出的局面。

核心竞争力时代来临

无论如何,各地争抢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良好开端,远远胜过当年炒房团的到处抢房。

二、利于改善社会风气。在短期看,抢人大战必然形成竞争态势,甚至出现恶性竞争,比如各地引进人才都爱“掐尖”,就很容易“窄路相逢”。但从长期看,利于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由于社会分配不公、不同产业收入落差较大等,收入水平与知识密度、技术水平不成正比,甚至倒挂,社会上“读书无用论”曾一度抬头。人才争夺对年轻人是正激励。

比方说,物流行业凝聚了很多快递小哥。他们只要肯吃苦,就会有不菲的收入。但是要看到,机器会大量替代他们。无人仓通过机器人取代入库、存储、包装到分拣等环节的人工作业,从“人找货”变为“货找人”;管理机器人开始应用于车队管理以降低物流运输车辆安全事故发生率;无人机可以将包裹送到住在高楼上的消费者窗口,节省了大量爬楼的时间。可以想见,未来不需要那么多快递小哥。他们与人才的差距是:人才站在行业的前沿,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领行业发展,不断制造新的就业岗位。快递小哥则是每天完成岗位任务。社会分工本无高低贵贱之别,但人才与普通劳动者有创新能力的差别。

年轻人如果都愿意跻身人才队伍,必然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留住人才要提高对人才的长期吸引力。靠送房、送科研资金不是吸引人才的根本之策。真正的人才很难因为一套房子、几百万资金而见异思迁。最终能留住人的还是事业、综合环境。一个地区的某个产业未形成气候时,相关人才能不能毅然来这里扎根,有很大变数。

政策能否配套也是重要因素。不少地区为吸引人才,为其配偶安排工作、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等。这已经是很好的配套措施了。但是,如果他们的孩子正面临高考,而考生的户籍迁入时间未满三年,需要回原户籍地参加高考,这个家庭就很不爽了。西安已经暴露此类问题了。

人才能不能引进来、呆得住、出大力,是对一个地区综合环境的检验。城市建设、管理是不是以人为中心,是否能营造公平的、积极的奋斗环境,是否具有文化魅力,都是环境因素决定。

正因为争夺人才,将本地区变成一个向全国、甚至向全世界开放的系统,原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方面没有暴露的问题现在暴露出来了。如果能够正视这些问题并着力解决,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质量无疑会有大的提升。

四、房价高的城市将在人才争夺战中处于劣势。一是增加了青年人才的居住成本。尽管各地给高端人才送房子,但大量的年轻人还是需要自己买房或租房,高房价即是高门槛。二是政府需要分神处理没有卖出去的房子。高房价往往伴随着高杠杆—不论是开发商,还是买房人都需要大量举债。不要以为这些房子卖不卖得出去,都是商业行为,与政府无关。上世纪90年代,海南、北海房地产剧烈升温,之后降温,政府为处理那些烂尾房地产,费尽移山心力。所不同的是:这两地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区位优势,以及我国其他地区房地产尚未升温,在全国人民帮助下,较快消化了存量。但现在任何一个地区、城市都不具备那样的条件了。三是有房户与房户之间的经济地位有较大落差,这种社会环境也不利于年轻人来这里落户。

从理论上说,高房价城市的政府此前拿到了较高的土地出让金和税金,因此有更多的钱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上,改善了城市环境。但这不足以抵消上述负面影响。

反过来,某些发展不充分、不起眼的小城市,完全有可能凭借自己的人文、自然禀赋,练好内功,选准产业,吸引人才,迅速崛起。

如果说,一个钱学森能顶五个师,每个地区成千上万的人才中,会不会出几个小钱学森呢,又会顶多少普通劳动力呢?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落户人才
LV国内首家餐厅将落户成都 等4则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我国最大藜麦基因库落户山西农谷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抢人大战”待升级——“落户式抢人”或许不灵了
山农大未来农业研究院落户西海岸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