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古代禁书事件对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

2018-06-11李怡汝刘晓东

商情 2018年19期
关键词:思想文化

李怡汝 刘晓东

【摘要】从中国步入封建社会,开始实施封建专制的国家政权以来,禁书之事便层出不穷,所禁书籍历朝历代多不胜数。综合来说,禁书的主要目的多为巩固统治,统一文化,整肃思想。经过了历朝历代的整理清算,加强文化专制,中国封建社会在清朝达到高潮之后便迎来了西方文化的大冲击和大改革,禁书并未能禁止中国人民思想的开化与进步。本文从历代禁书的不同形式出发,分析主要禁书事件的原因及禁书结果,并提出个人的见解与认知。

【关键词】禁书 封建社会 文化 思想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正是由于文字的记载与传承,长达五千年的足迹得以清楚记录,完整保存。从黄帝始到春战终,中国社会处于奴隶社会,文字刚刚形成,仍在发展之中,留下的几本千字文,多奉若珍宝不舍毁弃。一直发展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启了封建社会,开始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建设,为了统一思想,遏制其他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和能力,禁书的问题才被提上议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到了封建经济控制的阶段,其裙带的文化专制也跻身历史舞台,且愈演愈烈。中国禁书目的主要是为了巩固政治统治和经济控制,其禁书内容也多有相同。

1.禁异史、私史

朝代建立伊始,为了维护统治,消除异己力量,压制人民的反抗精神和斗争能力,中央政权除了军事打击,政治压制,经济同化,在文化上多采取禁书。所禁内容多为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思想、民格、历史、风俗等内容,一方面让人民接触不到这些书,然后慢慢淡忘自己的血统之差;另一方面则是“欲扬先抑”,抑了其他民族的成果,而广泛传播自己王朝的思想,以培养顺民塑造认同感。

在异史方面做得彻头彻尾的是秦王朝。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六国,统江山。六国虽灭,人民未绝,思想未竭。为巩固专制统治,归权于皇帝一人,秦颁布禁书令:“史官非秦记皆烧之。”也就是说除了秦国的史书,所有六国史籍全部焚毁。而这场禁书运动造成先秦文化的巨大损失,其历史也模糊不清,后人不得不扼腕叹息。

清朝的“文字狱”足以使人谈“史”色变,私史也多遭厄运。文字狱制人无数,《四库全书》的编撰也是建立在大肆焚烧前书的基础上。一部民间刊印的《明书辑略》,本是庄廷罐私人喜好,在朱国帧《明史》基础上增改润色,有得其父庄允城刊印扬名,才流传于世。孰料因书中颇多触犯清廷之论,又有不少实陈历史之言,“参阅”官员怕祸及己身,首先“澄清”,才使官方注意到此书。此案将《明史辑略》相关人员:家族、刻字印刷人员、流通阅览人员达千人杀剐放逐。禁私史,遏制民间撰史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民的思想,削弱了反抗力量,但其造成的文化冲击与破坏确是不可估量的。

2.禁谶纬、天文

谶纬,即假托上帝之言预示未来,假托神意解释经典的文字。本来就是封建的产物,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靠天吃饭,于是对于掌控人民生杀的虚无的天有种莫名的崇拜与恭敬,对于能够指导行动预示前途的天文学感情颇为复杂,爱畏平分,悲喜交杂。禁谶纬,无非是清算蛊惑民众,威胁统治的力量,可是其夹带的禁天文星象这类有科学价值的图书,对于中国天文历法学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从西晋始,谶纬断断续续发展,其砧杀却长久未绝。西晋泰始年间颁布《泰始律》中记录:“凡私藏天文,图谶者,徒二年。”收民间藏书或焚或毁,捕私学天文者或徒或刑,谶纬被禁已开不可阻遏之势。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颁布诏书:“图谶之兴,起于三季。既非经国之典,徒为妖邪所凭。白今图谶、秘纬……,一皆焚之。留者以大辟论。”到了隋朝,文帝时下令:“私家不得藏纬候,图谶。”谶纬收归官藏,倒未禁绝。及至炀帝即位,对民间的谶纬藏书打击甚严,不仅是所见即焚,对于藏书者也是就地处决。《隋书·经籍志》中所记录的谶纬图书只剩下13部,其悲惨之势可想而知。宋仁宗时编订禁书目录,包括十四个门类的禁书将封建王朝的禁书措施推到了至全的高度。

唐朝可谓中国政清礼至的时代,然唐高宗时《唐律疏议》中记录“诸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谶书、兵书……,私家不得有,违者徒两年。私习天文者亦同”,这是明确的禁天文之学。对于可预知未来且当时便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天文学,对于政权来说更多的是揭秘和威胁的工具而不是辅佐朝政的有利支撑。严厉打击下,民间藏书量骤减,懂天文的人也图白保而缄口不提,于是具有悠久历史,自然与社会紧密结合的天文学愈走愈缓,以至后来步履维艰。天文学在后期被崇尚科学的西方国家占据主导,并开拓了新时代新纪元。

3.禁佛经、道藏

起源于东汉顺帝时期的本土宗教——道教,融合黄、老思想与神仙方术,成为颇受战乱侵袭的人民的精神寄托。东汉初传人中原又遍地开花的佛教,与儒、道等融会激荡,为人民提供了躲避现世的平台。思想信仰本无对错,封建专制控制下,一教存亡多仰赖君主颔摇之间。

北魏太武帝气愤佛教贮酒储兵,敛财藏妾,一怒之下颁布灭佛诏:焚佛经,埋佛僧,毁佛像,拆佛寺。这一禁,是由于佛僧自身检点不足,浊于世事还威胁治安,引发的禁书焚书之势延及全国,佛教文化损失难计。北周武帝宇文邕时开七次佛道辩论会,辨处佛道地位。但两方之争愈演愈烈,甚至到了拳脚相加恶语相向的状态,太过荒诞无稽体例不华。于是“禁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土,并令还俗。”元宪宗年间,道家在与佛教夺势之中惹怒了统治者,于是诸种“伪道经”及其印版被毁,道观遭弃,甚至还让道上转作和尚。元世祖时期,颁布禁书诏,除老子的《道德经》外,所有《道藏》經文印版,全部焚毁,这是道教典籍白西汉末年以来遭遇的最沉重打击。此次禁道家学说,并非政治之争在文化领域的反应,而是佛道两家一时力量的争夺,道教从元初的独尊地位到此时的悄然无声,正是封建专制王朝思想文化存在的真实反应,顺应统治者意愿则吕,逆之则亡。

4.禁思想,学说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思想亦同。中国经历了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群雄争战,思想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可想而知。但人民可以畅所欲言、评点政事对于专制皇帝来说是个不小的威胁。除此之外,主导思想之外存活着诸多“邪论”,不断冲击和驳斥领导意志,也使统治者多有畏惧。于是,禁思想、学说、代表书籍,成了历代统治者归肃思想,清算异念的关键措施。

战末秦国始,法家独领风骚。主导者商鞅在变法中极力反对儒家的“仁”与“爱”,为此禁《诗》《书》,清礼乐。虽说是政治争斗,学术诋毁的成分也显而易见。《韩非子·和氏》中记载:“燔《诗》《书》而明法令……。孝公行之,……”为了巩固法家专制独裁的统治模式,先是“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不仅是儒家学说,连百家都并禁不恕。之后“有敢语《诗》《书》者弃世。”连说话评论的权利一并掠奪了,这回彻底断了人民尊儒崇道的念想。

罢黜百家最有历史意义的当属汉初“独尊儒术”政策了。董仲舒的提议不仅改变了一个朝代的主控思想,甚至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封建王朝,都将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统治的指导方针,以至于养成了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和“仁爱”之学。主张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武帝采用了儒家天下一统的思想,于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先罢黜治百家之言的官员,后罢黜不治儒家学说的官员,因言废人的禁书之势由此拉开。于是儒学“人治”成为当时的主流,,

当大炮炸开中国的大门,西学势如破竹一般涌入华夏大地的时候,摇摇欲坠的清政府颁布了多少诏令,诛杀了多少进步人士,都未能阻止人民追求“自由”“平等”,实现“独立”“民主”的步伐。清政府讳疾忌医的一味反对打击西学思想,还端着天朝上国的架子控制革命书籍的印制与发行,甚至逮捕宣传革命鼓吹变法的进步人士。“戊戌六君子”的鲜血滋润了革命的萌芽,《新青年》等进步书籍点燃了革命的圣火,禁书禁不住革命的力量,打杀也未能遏制进步思潮。

5.禁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多为作者借诗歌曲词或小说戏剧等体例为表达思想或意志,或借古讽今或壮志难酬或清新明快或悲愤交集,感情的变化藏在字里行间,于无声处触动读者心灵。孰曾料,这字字珠玑微言大义的文字因与当时庙堂主流相斥,而在当时惨遭禁毁,在封建王朝的铡刀下身首异处者,其作者也多遭劫难。

最令人扼腕的当推乌台诗案。王安石变法中苏轼秉承“欲速则不达”对变法颇持微言。被贬官之后更是舞文弄墨寄情于诗,“大江东去”便作于此时。其诗多豪放爽朗神采飞扬,流传度极广,而其中蕴含的壮志难酬或抨击之意也受到关注。监察御史的弹劾之书将苏轼引入了文化争端。各种强加罪名曲解诗意之后,苏轼入狱,坦陈诗言之后“以官当徒”,牵连苏辙黄庭坚等廿九人,其作品虽未遭焚毁却也成为人人避之不及的书籍。事情发展到哲宗时期,全面清除元祐奸党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司马光,苏轼,黄庭坚等所著文章,明令禁止阅读且所列作品悉行焚毁。这一禁书案造成中国文学作品的巨大损失,其中苏洵等人的作品从此便有“名”无“实”。

后明思宗时禁《水浒传》是在消灭了李青山的反抗力量之后,认为《水浒传》会教导人民暴动造反,威胁中央统治。于是各地区“大张榜示,凡坊间、家藏《水浒传》并原版,尽令速行烧毁,不许隐匿”。作为文学作品,《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为了实现国家大治也不得不经受烈火考验。好在凤凰涅槃,得以保留至今供后世瞻仰。

6.编书背后的禁书

乾隆年间以《四库全书》为丛书之首,举国家之力精心编纂。其规模之大,版制之精,影响之远古今少有。除通俗小说戏曲外,收录当时所有图书门类共三千四百七十种,七万九千零十八卷。其对于我国保存文献,整理版本,传承文化具有深远价值。但在其编纂过程中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辅之以军事打压政策,所得图书达万余种。对其中内容不适者尽行烧毁,对于其中部分内容不合时宦者则抽毁或删改后记录。根据不完全资料记载,当时全毁的图书高达两千四百五十三种,抽毁图书达到四百零二种,而收入《四库全书》者为三千四百七十种,其中数量的对比可见一斑。遍结细网捕杀文献对于文化所造成的影响,可谓前无古人,后更无来者。

7.总结和教训

焚书禁书造成影响中,除了确实在当时巩固了统治保障了国家统一安定等积极影响外,消极影响也令人刻骨铭心。先是由于焚毁先秦史书造成历史模糊,然后是焚毁儒家经典造成今文古文长达千年的争斗;百家争鸣消失了,文化多元性也永远存在历史之中;大量的文学、史学作品消失,客观评价正确认识一个朝代的资料越来越匮乏。为了巩固封建专制,历朝皇帝采取的打压措施无可厚非,但人民的力量往往不是通过打压即能控制的,而通过禁书来控制人民的思想也是“行一时不可行一世”的,清末人民站起来进行革命即可作为有力的证据。

7.1版本问题

对于版本学来说,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古文经和今文经之争。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大肆焚烧《诗》《书》等儒学作品,到汉初,儒家经典大都无先秦旧本。由儒生口传,并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籍即为今文经。汉时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用先秦古籀文字写成的经籍成为古文经。古今文便各持己见,争论不休,至今无所定论。

另一件影响版本的便是宋太祖禁《推背图》时所说的“乱其序”。即宋初禁谶纬时,对于朝臣的奏折,太祖表示“禁毋严,乱其序”。就是利用市场上的现有的版本,扰乱其前后顺序胡乱装订起来再去流通,这样人民无法辨别真正的顺序也无法鉴别真伪,对其信赖和憧憬之情愈减,慢慢不再收藏,慢慢也不再阅读和使用。这一方法,在当时颇为有效,看似合理合法。可是于后世版本考虑,则颇为棘手。百余种《推背图》,到底真伪如何,其价值大小也无从分辨。

今印刷业如此发达,各抒己见,百花竞放。但盗版书辑编书也层出不穷:原版翻印,错字连篇倒还未曾失真;冠他名而私撺,搜集网罗资料略加删改,精装出版,盗名欺世,贻害后人;更有甚者由于古时书籍仅留书名而内容欠缺,于是“有心者”便集古文片语,做旧处理,美之名日:善本珍本,以今本仿古籍,扰乱史学试听,更可气可叹。

7.2政权问题

文字的力量无形,却能使信者为之痴迷癫狂;书籍的影响无音,但可以使读者全神贯注倾心投入。潜移默化中引导人民,启发人民,带领人民。思想之如流水,无孔不入无口不出,对于异于主流的思想,应该引导而不是阻遏,应该塑造而不是禁止。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味的筑堤控制,水必溢言必出,只有缮工引导,遍泽良田,才能发挥书籍和文字的力量,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文献,血腥代价悲惨结局——评《中国禁书大观》.图书与情报,1992(2):第70-74页.

[2]五木,有趣的《中国禁书大观》.中国图书评论,1993(4):第56-57页.

[3]张海青,史料与论证结合学术与知识并举——介绍《中国禁书大观》.图书馆杂志,1993 (4):第51页.

[4]李欣宇,神秘的中国古代禁书.收藏,2011(1):第76-80页.

[5]中国古代十大禁书.文史博览,2009(6):第46页.

[6]杨杞,中国古代禁书史事.河南图书馆学刊,2003(2):第74-75页

猜你喜欢

思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