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018-06-09曲伟红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21期
关键词:词人激情预设

曲伟红

观优质课《李清照·一剪梅》,深有感触,这节课,细节上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从整体上看不失为一节好课、一节成功的课、一节示范课、一节起引领作用的课。

一是这节课“有思想”。我们的语文课堂往往只重知识的传授,而大多缺少思想的传授。很多老师是把课本上的知识“搬”到备课本上,再按照一定的程序“灌”进学生的头脑里,老师就像一个地地道道的“知识贩子”。而今天生老师这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对当时时代背景的把握,对作者本人的解读,紧扣“闲愁”感悟词意。应该说这节语文课时时处处渗透出、流露出、表达出对和文本有 關问题的诸多见解、观点、认识、看法,应该说这节课充满了思想的火花。

二是这节课“有文化”。我们在很多课堂上往往只看到知识,而看不到文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少学习,书读得太少。而今天看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给我们的感觉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显得底气十足。

三是这节课“有激情”。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做教师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这话说得可能有些绝对,说明老师是课堂的灵魂人物,老师的激情能够燃起每一个学生的热情。虽然学生的阅历跟词人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文学的语言是相通的。结合词人创作本首词的背景——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不忍离别,一腔深情。

上阕共六句,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紧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由于老师对文本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老师能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而且把这种情感外显于他的言行举止,用语言、用表情、用手 势、用眼神传递给学生,展示一个内心丰富的自我。用这种情感魅力的课堂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兴奋并深受教育。

四是这节课“有活力”。怎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呢?我赞同这样的观点,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应该满脸通红,眼睛发光、跃跃欲试、想说想讲。今天这节语文课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来了,把学生的心灵之窗 打开了,把学生的智慧火花点燃了。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一个个跃跃欲试,说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谈他们的体悟,他们的理解;抑扬顿 挫,尽情地诵读。

五是这节课“有生成”。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预先作出周密的安排。“凡事预则 立,不预则废。”显而易见,课前的精心预设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师片面理解预设,固守、拘泥于预设的教案,按照设计好的环节一步一步走向预定路径。叶澜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有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旅程。”

听课,是我们借鉴中,快速成长的捷径,“如听仙乐耳暂明”,是豁然开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行动前的心理储备,关键是我们要用激情、活力与执著,自己去追求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享受,成为师生共同的期待与希望。

猜你喜欢

词人激情预设
萌动的激情
图志
孤馆寒窗夜无寐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林逋梅妻鹤子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