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更持红烛,笑赏残花

2018-06-09张菡雨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21期
关键词:残花把酒言欢红烛

张菡雨

萎靡、暮气、萧条的时代,或举樽高歌,或把酒言欢,或花间晚照,或金戈铁马,或恍惚,或颓废,或悲愤。有人如杜甫家国情仇,悲天悯人;有人如李后主沉溺梦境,追忆繁华,诉说自己的靡靡之音。可他清醒着,平静着,不曾苍凉。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是杜甫眼中的晚唐,“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是李后主眼中的南唐。他们无疑是悲戚的、愤懑的,可李商隐的忧郁总是淡淡的,是隐于文字之下的忧愁。

浮沉酒醒后,独自举红烛欣赏那残花枯叶。

既已惨败又有何值得欣赏,只因它终究是花,生命的终结,时光的流逝,遮掩不了本身的华丽,又怎怪李商隐在“倚树沉眠日已斜”的晚唐中追寻最后的眷恋。这有点像王维在《终南别业》中所作“行到水窮处,坐看云起时”,这是我的最爱,不得不承认,李商隐的“更持红烛赏残花”更加悲凉,但不显凄壮,似有万千愁绪,却在清醒后无奈接受。

或许,李商隐在欣赏残花中,俯身捡起一片残瓣,以祭奠那残存的华美。或许,李商隐只是叹息生命的转变,时代的更替,转身离去,风轻云散。只因那时的晚唐衰败没落已是无法挽回,毫无转机,李商隐并不想自欺欺人,不再是自己口中那“庄生晓梦迷蝴蝶”,他能够预见生命最后的感伤。如果说王维“坐看云起时”是绝境中的觉悟,那么李商隐“更持红烛赏残花”便是对前方迷途的坦然,对当下的珍惜,他没有“长风几万里”般生命的辽阔,但却最真实。你不能说他对家国失望,身处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风起云涌下,几人能有持红烛赏残花的心境。你不能说他是个懦夫,他比谁都荒凉,但他在平静中珍惜最后的美好,在暮夜中寻找人生存在的意义,他看得最是通透。

人生多少不如意,是因自己无限的恐惧与抗拒而被扩大,走向迷途,又为何不能在昏光烛火中寻找残存的美丽?

(指导教师:李炳源)

猜你喜欢

残花把酒言欢红烛
秋思
我对于大海
蓝姐:红烛不只是用来照明
秋日抒怀
红烛
秋雨
俄罗斯史上最笨的特工毕业生
残花
遇见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