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售食品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监测结果

2018-05-31金慧慧王晓红温州市龙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食品安全导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花生酱玉米粉黄曲霉

□ 金慧慧 王晓红 姜 娴 温州市龙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AF)的危害一直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人体摄入黄曲霉毒素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吸入空气中含黄曲霉毒素分子的粉尘和摄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其中膳食摄入是主要的途径[1]。黄曲霉毒素很稳定,一般的蒸煮过程很难破坏,易溶于有机溶剂[2]。它可通过多种途径污染食品和饲料,直接或间接进入人类食物链,诱发肝癌,还会引起肾中毒、肝中毒、生殖异常以及抑制免疫反应,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了避免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国内外必须制定更为严格的限量标准,这同时也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1 监测对象与采样要求

1.1 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为超市、食品店、农贸市场等场所的大米、玉米、花生、花生酱、芝麻、植物油等市售食品,共448份。

1.2 采样对象及要求

谷物及其制品(120份):大米、玉米粉、小麦粉等市售食品。

豆类及其制品(80份):黄豆、红豆、黑豆等。

坚果及其籽类(80份):花生、瓜子、芝麻等。

油脂及其制品(80份):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等。

调味品(88份):花生酱、豆瓣酱、辣椒酱等。

采样要求:样品随机抽样,每份不能少于250 g。每份样品经防水密封袋包装,样品经充分碾磨打匀,净化提取后经高效液相检测,剩余样品放置在-20 ℃冰柜保存。采样均需要编号,并且登记生产日期、生产地址、重量、厂家等相关信息。

2 仪器与试剂

2.1 仪器

Waters I Class型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检测器2475);AL204电子天平(d=0.1 mg);德国IKA公司的T25型均质器。

2.2 试剂

黄曲霉毒素B1、B2、G1、G2混标(46300-U SUPELCO, 含 量 为98%~99%,黄曲霉毒素B1和G1分别 为 0.932 μg/mL 和 0.876 μg/mL,黄曲霉毒素B2和G2分别为0.309 mg/L和0.265 mg/L,规格为每支1 mL);免 疫 亲 和 柱(Af l a StarTMR,Romer Labs公司);甲醇为色谱纯(莫克公司);水为超纯水;碘为分析纯;样品来源于本科室所抽样品。

3 检测方法

3.1 色谱条件

色 谱 柱: Waters Carbamate Analysis柱(150 mm×3.9 mm);【甲醇+乙腈(1:1)】:水(35:65);激发波长:360 nm;发射波长:440 nm;流量:1.0 mL/min;柱温:35 ℃;进样量:10 μL;衍生溶液:0.02%碘溶液。

3.2 样品前处理方法

采取免疫亲和层析法,该方法特异性强、净化效果出色、操作简单[4]。

3.3 色谱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结合荧光检测器检测黄曲霉毒素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方法[5]。分别将标准溶液及处理后的样品进行荧光分析,峰面积外标法定量。

4 结果

4.1 线性关系考察

以样品黄曲霉毒素含量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回归方程见表1。标准曲线std1点色谱图见图1。

4.2 监测结果统计

谷物及其制品:30份玉米粉中黄曲霉毒素总量的检出率为23.33%,最高为17.458 µg/kg,且有3.33%的玉米粉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超出国家及国际食品法典限量标准。超限量玉米粉检测结果见表2。剩下大米和小麦粉等样品90份,检出值均在检出限之下(方法检出限:B1为0.4 ng/mL,B2为 0.2 ng/mL,G1为 0.4 ng/mL,G2为0.2 ng/mL)。

表1 黄曲霉毒素线性回归方程(单位:ng/mL)

图1 标准曲线std1点色谱图

表2 超限量玉米粉检测结果

表3 黄曲霉毒素总量最高的花生的检测结果

表4 黄曲霉毒素总量最高的花生酱的检测结果

豆类及其制品:黄豆、红豆、黑豆等。80份该类样品中未检出黄曲霉毒素总量。

坚果及其籽类:花生、瓜子、芝麻等共80份,其中瓜子、芝麻等样品未检出黄曲霉毒素总量。50份花生中黄曲霉毒素总量的检出率为54.0%,最高为 5.383 µg/kg,见表 3。

油脂及其制品:花生油、玉米油等80份样品检出率较低,检出的值均在检出限以下。

调味品:酱类样品污染较严重的主要为花生酱,50份花生酱中黄曲霉毒素总量的检出率为84.0%,最高为39.392 µg/kg,并有12.0%的花生酱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超出国家限量标准,见表4。

5 结论

在上述五大类样品中,被AF污染较严重的分别是玉米粉、花生、花生酱。其中花生酱不仅污染率高(84.0%),而且污染含量也高(最高含量39.392µg/kg)。这对龙湾区接下来缩小黄曲霉毒素监测范围有重要意义,可以把食品种类具体缩小到花生、花生酱、玉米粉等食品上,甚至细化到某个生产品牌上。同时,每次监测得到的结果,可以为国家制定食品限量标准及国际相应控制规范提供重要的参考。

[1]丁小霞.中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与风险评估办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19.

[2]胡玲玲.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与评估[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4:1.

[3]李少晖,任丹丹,谢云峰,等.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6(4):1112.

[4]李少晖,任丹丹,谢云峰,等.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J].2015,6(4):1108-1109.

[5]胡一晨,万丽,范成杰,等.免疫亲和柱净化HPLC柱后光化学衍生化法检测中药及染菌中药制剂中间体的黄曲霉毒素[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0):117.

猜你喜欢

花生酱玉米粉黄曲霉
不同发酵处理对玉米粉加工特性及淀粉粒结构的影响
IAC-HPLC-ESI-MS/MS法测定不同产地柏子仁中4种黄曲霉毒素
鸡黄曲霉毒素中毒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与防治
改良玉米粉的综合利用及研究进展
花生酱演说
基于能量空域调控的射频加热花生酱均匀性研究
家兔黄曲霉毒素中毒的治疗与预防
水产品中的黄曲霉毒素:一个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超高压技术对玉米粉糊化度的影响
我和“花生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