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地理师范生素养调研分析

2018-05-30杨琴张勇荣朱士鹏

高教学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师范生新课程素养

杨琴 张勇荣 朱士鹏

摘 要:地方高校地理师范生是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主力军,其素养状况直接影响地方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和地理教育的整体质量。文章通过对贵州省5所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从毕业生的情感素养水平、知识素养水平、能力素养水平三方面分析地方高校地理师范生素养现状,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提高地方高校地理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问卷调查;地理科学;师范生素养;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1-0181-03

Abstract: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of geography specialty in local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force to serve local basic education. Their literacy directly affects the pace of new geography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geography education in local high school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geography specialty students in 5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Guizhou Province, aimed at analyzing the status quo of geography major students in local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ree aspects: graduates emotional literacy, knowledge literacy, ability literacy level analysis, discovering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timely, and putting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Local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questionnaire survey; geography specialty; literacy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local Universities

《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明确提出要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地方高校地理师范生是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主力军,其素养状况直接影响着地方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和地理教育的整体质量,对地方高校地理师范生素养进行调研至关重要。地理师范生素养指师范生个体通过后天师范专业的学习,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完成教学任务所必备的各种素质修养,集中体现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1]。我们通过对地方高校地理科学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情感素养水平、知识素养水平、能力素养水平三方面分析地方高校地理师范生素养现状,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提高地方高校地理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一、数据收集及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实施于2017年11月,以贵州省5所地方高校的地理科学专业大四学生为研究样本,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2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181份,有效率为94.3%。问卷内容主要是依据夏志芳教授有关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的观点进行设计[2],分情感、知识、能力三大维度,设计50道选择题和6道开放题目,每道选择题赋分3分,总分150分。调查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一)地理师范生整体素养水平较低

问卷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地理师范生情感、知识、能力素养平均得分79.9分,平均得分率55%,未达到合格水平。从平均得分率看情感维度(65%)>知识维度(54%)>能力维度(46%),只有情感维度达到合格水平,知识、能力维度均未合格,需要更加重视这两方面特别是能力方面的培养。

(二)情感素养水平较好,但对就业缺乏信心

情感维度共设置12个题目,平均1.95分,学生在情感素养方面总体让人满意。地理师范生思想道德素养好,热爱地理教育,教育理念和自我发展意识较强。在调查中也发现地理师范生对就业前景充满担忧,缺乏信心;同时也存在对工资、工作地点期望值高的特点。

(三)知识素养水平一般,地理专业基础知识、职业理论知识都有待加强

师范生的知识素养平均得分率54%,处于较熟悉至一般了解之间。由表2可知,从地理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来看,对人文地理知识掌握情况达到合格水平,平均分1.82分;对自然地理、区域地理、地理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不理想,均未达到合格水平;对地理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最弱,超过半数的学生对其只是一般了解,对其熟悉和较熟悉的学生比例为35.5%,这说明地理师范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掌握差异性加大,下一步应该考虑分层教学或分出一个地理信息技术方向。

由表3可知,地理师范生对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掌握程度良好,平均分达到1.889分,达到合格水平;对地理教学论、初高中地理教材内容框架的掌握程度次之,也接近于合格水平;对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内容理念、教育科学研究理论的掌握情况较差,平均分只有1.37分和1.24分,这说明现阶段地理师范生教育只注重职前教育,不注重职后教育,应该加强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及教改研究的相关内容,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落实地理新课程改革和具备自学习的能力。

(四)能力素养水平较低,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急需加强

能力素养的平均得分率只有46%,整体水平较低。由表4可知,各次级维度的得分率集中在 52%-37.7%之间,差异性不大,从平均分看最高的地理野外认知能力只有1.56分,其余都低于1.5分,都处于不合格水平。通过分析仍可以看出,地理师范生的基础能力野外认知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地理教学能力稍有优势,而地理实验开展能力、地理信息处理能力、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弱。

二、地方高校地理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剖析

(一)重知识轻能力

从调查结果看,师范生知识维度得分率为54%,能力维度得分率只有46%,存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各方面能力培养的现象。从能力素养情况表可以看出,地理师范生在地理教学能力、地理信息处理能力、地理实验开展能力、科研能力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薄弱。

(二)重学科知识轻教师教育

从调查结果看,地理师范生对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课程的掌握程度略胜于对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掌握程度。而在能力方面,學科知识与教师教育的差距显得较为明显,地理师范生的地理野外认知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明显胜于地理教学能力。在与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座谈中也发现较多教师提出吃透教材、加强三板技能训练、加强PPT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建议。

(三)高师地理教学改革滞后于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

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初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及构架的握程度、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内容的了解程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程度等题目的得分较低,在与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座谈中也发现较多教师提出加强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实践、多深入中学课堂等意见,说明高师地理教育对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渗透较少,改革滞后于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

1. 教学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4套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已经使用,实验教科书所包含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与地理思维都已经进行改革调整。而高师地理教育现行教材和教学大纲与中学地理课程不协调,如《气象与气候学》课程,很多学校用的是周淑贞主编的第三版教材,书中第七章气候带与气候型的气候类型名称与中学地理地图册上气候类型的名称脱节,书中对极地气候涉及很少,书中对当今气候热点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变化、雾霾现象等涉及也很少,应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之与中学地理课程相协调。

2. 教学方法

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虽对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翻转课堂等也进行了示范推广,但大多数课堂教学方法仍以“满堂灌”为主,教学模式仍是师讲生听、师说生记的模式,教学效果低下,与中学地理人文化的教学理念、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层次化的教学方法不相适应[3]。

3. 教师基本技能培养

传统地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三板技能、语言表达、分析处理教材等方面的能力。这些基本功很重要,但现代地理教师还应有现代技术运用、交流互动能力、学法指导、教学反思、教学评价、教改研究、终生学习等能力。调查中发现,学生在上述教师基本技能的培养上还有所欠缺,没有与时俱进跟上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三、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优化分析

(一)优化课程体系

提倡人才培养创新,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按照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课程结构,应适当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应要求学生选修人文社科类,艺术科学类,创新创业类,信息技术类相关课程并达到一定学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教师教育类课程应该包括教育理论专业核心课程、教育理论专业拓展课程、教育技能专业核心课程、教育技能专业拓展课程、学科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等。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围绕提升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地理野外认知能力、地理实验开展能力、地理信息处理能力、地理教学能力、教改科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课程环节设置。

(二)改革教学内容

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可根据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学科研究前沿领域、教师科研成果等进行更新;实验课程的设置应尽可能与中学地理教材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解决高中教材“活动”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

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师生互动,推动师范教育的主体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与基础教育的探究式教学接轨,推荐采用 “体验式”、“互讲式”、“问题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自学习的能力。

(四)开展“U-S”合作,探索全程教育实践模式

为什么师范生学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大量理论知识,还是不会教书?如何能使师范专业的学生在走出大学校门之前能更好地“会教书”,更多地获得“教师感”,尽快缩短师范生入职后的适应期,是师范专业教育实践模式探索的出发点和目标。应该运用 “U-S”合作模式,通过合作育人、合作教学、合作实习,构建地理科学专业贯穿大一至大四分层次、分阶段逐渐推进的全程教育实践模式[4],增强学生对地理教师的体验,增加学生的教师实践性知识,提高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五)推进师范专业教师的教学改革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往往只依靠课程教学论教师,学科专业教师对教学论知之甚少,重科研项目轻教改项目的研究,如此很不利教学论课程群的建设和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针对此问题,学校应该重视教改项目的研究,鼓励甚至要求青年教师参与其中,提高自身教学、教改研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金荷华.当代师范生素养的价值追求[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5):31-34.

[2]夏至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11.

[3]王树婷,刘成武,程东来,等.基于新课改的地方高校高师地理专业人才培养若干问题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2):199-202.

[4]韦杰.基于全程导师制的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3:109-111.

猜你喜欢

师范生新课程素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