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知识研究

2018-05-30史海峰

高教学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管理方式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史海峰

摘 要:自从我国建立并实施市场经济体制之后,高等教育事业竞争趋势愈演愈烈,选择进行内部管理模式系统性改革调试显得势在必行。在此类背景下,笔者将针对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现实意义、遭遇的問题和需要注意的要点、转型发展的措施,以及今后趋势等知识内容,进行细致性地梳理探讨,希望能够进一步为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竞争与发展,提供相对可靠的支持服务动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知识;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1-0164-03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market economy system in our country caused an intensified competition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careers, so it is imperative to choose systematic reform of internal management mode. Under such background, the author will focus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and discuss the potential problems and key points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ransformation measures, as well as future trends and other content in hope to provide relatively reliable support service power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trend

前言

高等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育领域中的高等阶段,其时刻呈现出较强的理智性特征。尤其是在我国社会经济日渐繁荣、人力竞争趋势愈加激化等条件影响下,高等教育务必要依照当前时代特征进行自身管理模式针对性地调整。至于这部分转型知识究竟包含哪些内容,日后具体的发展方向又是怎样,相关细节性内容会在后续予以深入延展。

一、针对高等教育管理方式予以转型的现实意义

想要在日渐复杂的社会领域内逐步提升高等教育的地位,就必须依照其全新的角色定位、学术取向标准,以及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职责等设计完善性的管理方式转型方案。透过发展历史背景角度观察,高等教育的存在意义,就是在组织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学术交流活动基础上,引导学生消化记忆一系列重点知识并积极完成学术创新使命。所以,高等教育须时刻基于不同学科知识特征进行妥善分工并设置严格的规范体制,力求令不同学术信念和价值观念都发挥出较强的象征性功效之后,令其自然而然地成为进行高深知识和方法控制的核心社会机构。在此期间,为了令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内部较为深刻的理念和技能得以传承,作为高等教育工作人员须不断加大对相关知识的挖掘、储存、提炼、讲解、实践应用力度,引导更多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永恒的真理解析,而不是一味地追名逐利。但是步入到知识型社会过后,如若持续遵循上述传统规则,只会令高等教育游离于社会发展脚步之外,毕竟如今涉及技术型企业与科研型组织部门林立,其间为了令社会、科研和学术知识、高等教育彼此的关系得以重构,高等教育须依照不同阶段社会发展动态和实际需求进行既有的管理方式转型处理。

二、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期间出现的一系列挑战困境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局势,开拓更加长远化的发展前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开始进行深层次地变动调整,但是因为有关工作人员实践经验不够丰富,导致转型道路上接连遭遇各式各样的挑战困境,尤其是以效益为基础的管理理念长期根植,根本不足以将高校真正的存在价值予以妥善性地发挥。实际调查发现,我国许多高校转型的初始阶段,往往会习惯性地朝着效率追求方向倾斜,即力求设计开发出一类高效管理模式的同时,又会在自身评价标准和机制内部掺入较多的功利性因素,导致许多高校没能树立起严谨的学风、校风和精神文化体系。如当前几乎所有的大学领导都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各类专业学生就业率和考研升学率提升、出国留学机会争取等事务上,换句话说,就是习惯于将数据作为自身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管理实力的唯一检验性指标,至于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品德修养等则全然予以忽略。须知高校始终是进行高素质和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地方,作为内部教学管理人员,其不单单要定期安排学生进行适当强度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同时还应同步考察他们的道德品行和心理素养,确保这类群体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时需要注意的规范要点

如今经济全球化趋势持续蔓延,许多国家都积极地针对自身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进行系统化地调整,目的就是适应节奏愈来愈快的社会经济发展动态,而在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竞争现象广泛分布的同时,有关实用主义化等偏激思想和行为问题亦不免衍生。所谓的高等教育实用主义化,实际上强调的就是高等教育在追求知识的环节中,没能够维持较为理智性的思想意识,经常选择过分关注知识的实用性价值,使得相关研究成果和时代发展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需求产生明显的冲突现象,最终难免会遏制社会整体性的改革发展进程。基于实用性知识在如今社会发展期间存在某种科学性缺陷,所以,日后高等教育在追求知识期间,须紧紧把握理智性标准,坚决规避实用主义的延续状况。须知处于现代化环境之下,社会发展呈现出全新的规范要求,即力求可持续开发使用一切资源、全方位保护生态环境体系、大幅度提升社会成员所有的实践活动效率等,而在此期间,高等教育须集中思考的,就是怎样配合知识研究途径促成自身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结果。具体处理方式则是在加快既有管理方式转型进度的同时,努力贯彻理智性处事原则并基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组织有关课题研究活动,长期坚持下去,令社会整体变得更加繁荣进步。

四、新时期下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妥善性转型与发展的措施

(一)在校园管理时遵循职业化标准

现如今我国高等教育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持续扩张,院校管理已經不仅仅限定在日常教学管理层面上,想要令这一系列院校得以高水平地运作下去,就必须依照企业化标准予以监督管理。在此期间,教师的具体职责,则是在确保向学生讲授足够数量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基础上,和其余单位倾力合作处理好整个校园的管理事宜。归结来讲,现代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应当确保自然地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

如酒店管理专业就需要沿用情境教学和工学一体等管理技巧,进行相对逼真性的企业环境创造,之后令学生可以及时地在教学酒店、厨房、烘培操作室、心理行为测评实验室、仿真实验室、户外拓展基地等进行实习体验。一方面争取令学生在酒店营业知识学习环节中,每日课内外都可以教学酒店和宾馆进行实习操作,保证将当中的所有业务工作内容摸熟摸透;另一方面则配合更加高端化的技术资源和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在案例探讨、班组总结会、顶岗实习等活动中进行专业课内容消化移植,真正做到将学科知识、人文理念、学生主体实践操作交互式自然融合之后,加快学生个体对各类教学内容的理解进度、大幅度提升高校整体的教学育人实力。而在双语教学环节中,亦可以配合情境教学与工学一体引导途径,针对学生创造一类理想化的语言交流环境,必要情况下亦须考虑安排酒店专业教师到校内教学酒店任职,保证直接参与到内部经营管理事务之外,全力规避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相互脱轨的隐患,长期下去,令师生实践经验积累的愈加丰富可靠,进一步为日后企业实境开发、学生个人形象塑造、综合素质完善等,发挥适当性的启发效用。

(二)在人才培养时树立起三学一体的训练指导体系

归根结底,就是依照最新的人才培养指标明确有关专业学生须具备的岗位技能,之后配合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等环节完成课程对接任务。而这部分课程规划期间,教师须争取将理论、实践、校外顶岗三类工序流程的合力效应发挥到极致状态之上,进一步树立起所谓的三学一体课程体系。换句话说,就是保证将实践应用融入到不同专业教学活动之中,确保适当增加学生实践课程比重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强化素质教育力度,进一步引导学生锻炼出不同岗位所需的实践操作和管理能力,避免日后就业时出现眼高手低的消极状况。而为了令高校学生的职场应变潜力得以逐步深层次释放之余,彰显出标准化的服务理念、服从态度、团队合作精神,高等教育还须额外赋予不同专业课程深刻的复合性与应用性特征,即在凸显理论知识的适用性效果之后,健全每个学生的职业知识架构,随后设置适当规模的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心理素质测评实验室、行为观察实验室、户外训练拓展基地等,使得这部分学生群体的身心得到完善性的建设。

除此之外,实际教学期间还应该积极拓展四段式教学路径。具体就是要求教师在遵循学习-实践操作-补充完善-重复实训的工序流程基础上,配合企业内部实践技能和素养衍生规律、不同阶段所需锻炼的技能和汲取的知识经验等线索进行课程整合式设计,避免大理论课堂的重复出现基础上,顺势拓展出在校学习积累、实习体验、能力完善提升、灵活应用等四类阶段。如在开展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活动期间,对应的在校学习积累阶段就是令学生在入学初期接受基础性的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特别是在校内实践环节中,须鼓励其余学生扮演客人角色,令参与训练的学生更为系统性地认知整个课程内容,锻炼出必要的岗位技能和综合素养;实习体验阶段便是带领学生深入国际五星级连锁酒店并在内部真实岗位上实习工作,令这类群体可以尽快发现自身各方面的缺陷;而能力完善阶段则是要求学生实习结束之后回到学习予以及时接受深层次教育,明白作为管理主体应当掌握什么样的专业理论,基于实习期间发现的不足问题做到自我针对性补充和全面性提升;灵活沿用阶段则鼓励学生再次步入到五星级酒店,直接参与到中层管理的学习和工作活动当中。

(三)在课程规划时基于社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

归根结底,就是要求教师尽快整改过往单调乏味地照本宣科类授课形式,进一步依照社会实际要求进行多元化和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如在引导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授课教育时,为了尽快赶上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的规范标准,须在摒弃既有的中文授课习惯基础上,沿用双语教学技巧,进一步加大对该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外语培训力度。在此期间,作为指导教师须依照行业最近发展动态、各类学生既有素质和能力基础,进行和国际相互接轨且难度适当的讲义内容编辑,同时鼓励学生购买使用达到国外权威性和实用性要求的参考书目,诸如Allyn&Bacon出版的Psychology and Life等等,使得这部分课程能够快速的和国际酒店管理教育相互接轨;还有就是分别加大案例分析、课堂互动探讨、团队项目等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确保学生可以进一步迎合行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进行学习之后,不定期地邀请知名的专业人士步入校园开展讲座活动,令学生掌握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方便日后到高级酒店进行细致性参观和深入性交流以外,进一步产生对今后自身从事行业较为深入性的感知印象。

(四)针对教师团队进行完善性建设

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接连革新调整之后,亦对高校教师提出愈加严格的规范标准,即要求其在完成不同专业知识传授任务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质,令其在今后灵活适应愈加复杂的社会尤其是就业环境。就好比是当前国际化酒店管理的VPI人才培养模式,就针对相关教师团队提出较高的要求,即督促教师不单单须在课堂教学模式调整上下足苦工,并且还须令自身课程内容自然地与国际结果,这就使得这部分教师务必要实时性完善自身的行业知识储备、塑造出超群的领导技能,关键是可以利用双语进行集中性授课。在此期间,为了令酒店情境化教学变得更为专业一些,教师须尽快摆脱以往传统的教书育人形象,相应地兼顾酒店挂牌部门负责人的职务。须知选择令教师在校内模拟酒店挂职,这类决策能够令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实践训练环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在为教师实战经验累积、更好地创设企业情境和组织工学一体教学活动提供便利的同时,更加有助于其树立起理想化的酒店职业人形象地位,进一步影响相关专业学生进行个人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全面性完善。

另外,创建适当规模的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即要求高校内部青年教师群体积极地向一些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进行虚心请教,力求在这部分资深教师的正确领导作用下创建出适当规模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争取加快各类科研项目研究和实验室创建进程的基础上,令资深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和青年教师对新鲜事物拥有较强接受能力等优势得以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五、日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发展的具体趋势

和其余组织结构相互对比,高等教育明显呈现出较强的理智性特征。而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全方位转型期间,应该保证将这部分理智性特征予以延续,也就是说,在加快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进程的同时,坚持做好不同专业知识的研究任务。归结来讲,选择在社会不断进步的阶段之中,竭尽全力进行自身知识普及和传播等功能持续性发挥,是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前提保障。毕竟社会改革发展期间,经济形势一片好,其间更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知识研究工作提出更为严苛的规范标准,所以说,目前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时还额外承担一类重大使命,那就是进行创业型大学完善性建设。透过实际调查发现,如今我国包括福州、南京工业、浙江万里等高校相继明确设置了创业型发展的指标,并且基于此展开诸多形式和方向的探索活动,俨然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道路的开辟先驱。这样一来,才能更加方便广大青年进行最新学术和科研知识探索交流,令这类群体的思想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不断进步,进而在文化批评工作中创造更多的支持服务贡献。事实证明,经过知识进步青年规划的一系列社会实践项目,在我国历史发展大潮中的确拥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就像是五四运动的展开,令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进程得以全面加快。所以说,日后我国在积极布置拓展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工程时,理当将大学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批判性功能发挥到最高水准,随后使得一切迎合社会发展方向的知识得以细致化整合和大范围传播,持续到培养出更多的社会进步青年之后,加快高等教育创业型方向的转变进度,使得社会发展期间获得更多有利的支持性因素。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选择进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是迎合社会改革发展大趋势的合理途径。所以说,有关工作人员须及时将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中遭遇的一系列挑战困境予以深度挖掘和系统性认知,之后结合不同高校具体办学动态和优势特征,以及各类专业学生的基础状况,针对既有的管理体制和发展体系革新调整。特别是在管理方式上应当争取沿用愈加灵活长效的管理技巧,保证实时性培养出能够承受激烈市场竞争考验且品德高尚的专业型人才过后,为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希望日后各类高校都能够谨记和积极落实自身的重大使命,确保接连创设民主自由的校园环境之后,令广大青年群体自主接受深层次的科学和人文知识熏陶感染,为今后实现各自伟大人生抱负提供较强的助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毛亚庆.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知识解读[J].教育研究,2013,20(12):151-160.

[2]孟慶峰.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的系统分析[J].江苏高教,2013,29(04):194-199.

[3]印丽丽.刍议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知识解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29(04):167-171.

[4]程瑞.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变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33(11):150-155.

[5]侯伟.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知识解读[J].西部素质教育,2015,20(18):141-146.

[6]王钟慧.高校教师教育管理方式与高校学风关系——以福州大学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8(05):113-119.

[7]刘炜坤.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的创新及其实施策略[J].高教学刊,2016,18(13):120-124.

[8]隋立民.正确处理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几个关系[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11(01):127-133.

[9]蔡勇.基于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知识解读研究[J].纳税,2017,16(14):84-87.

[10]杨翎.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型与价值探索[J].黑河学院学报,2017,11(08):109-118.

猜你喜欢

管理方式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中国管理思想史的回顾及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