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路径与实践

2018-05-30何晓瑶段美萍

高教学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方法论应用型课程体系

何晓瑶 段美萍

摘 要: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势在必行,但转型过程中面临诸多瓶颈,特别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如何构建符合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却长期被忽视,教学管理人员往往不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无法切身体会到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性,而专任教师往往只考虑到所任教专业,缺少从整体上看问题的全局观点。为了使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功能接轨,培养应用型人才,文章基于国内外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探索提出了“以方法论为主线的三板块”通识课程体系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1-0084-03

Abstract: Transformation to application-orientation of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is imperative, but there are many bottleneck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especially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since how to build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with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as goa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neglected for a long time. Besides it,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staff are often not directly engaged in teaching work, and they are unable to experience the importance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full-time teachers often only consider the professional, lack of overall global view of the problem. In order to relate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pplied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to servi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function and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thesis,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path to construct "three plate with methodology as the main line" general curriculum system.

Key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application-oriented curriculum system; the path

決定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程建设及实施过程,因此,课程建设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对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转型目标的地方本科高校,其转型的重点最终也要落实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建设上来。建设应用型本科课程是当前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关键之举。

一、课程体系构建理论溯源

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是高深学问[1,2],而课程理念是高等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人们对高深学问的深入理解、延伸应用或理论概括[3]。回顾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经过检验和沉淀形成了两种被普遍认可的课程理念:一种是理性主义课程理念,该理念比较注重理论本身的价值。理性主义课程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为依归,并将其贯穿于高深学问的选择、组织、机构及其内容的逻辑全过程,更为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课程门类的设置主要参照学科分类,编排顺序遵循各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使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结构有全面、系统的了解与掌握;课程内容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穿插有实践内容,但实践内容服务于理论内容,更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另一种是功利主义课程理念,相比较前者而言更为强调高深学问社会功用的重要性。该理念与理性主义课程理念的不同在于,其更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及知识的转化程度,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置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总的看来,理论价值与实践功能的二元对立形成了两种立场与思维模式截然对立的课程理念。从高等教育实践来看,理性主义课程理念多存在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功利主义课程理念一般多见于职业技术高校,而介于研究型大学与职业技术高校之间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则游走于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之间,尚未形成统一的课程理念。

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存在与发展源于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的逐渐多样化,介于学术研究型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之间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社会生产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新时代需要的主流人才。应用型人才要求其本身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素养,而且能够运用高深学问去研究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课程理念的对立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重新构建新的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应用型课程理念。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念打破了高等教育课程建设价值与功用的二元对立,更关注课程建设的综合性、开放性、未知性与情境性,其后发展起来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进一步强调了师生构建学习、实践共同体的课程构建理念,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课程建设指明了价值导向,提供了实践规范。相比较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课程理念,结构主义课程理念,特别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念更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理论教学中的自我实现,注重培养学生在各种综合状况下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其构建的课程体系从扁平的“层状”结构转变为立体的“网状”结构,课程组织过程强调“意义建构”,注重构建教师与学生两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因此,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念是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课程构建的理论依据。

二、国内外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现状及经验借鉴

综合国内外应用型课程建设发展历史,无论是理性主义课程观、功利主义课程观,还是融合了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结构主义课程观,均为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理性主义课程观典型代表是斯宾塞科学主义课程观,该理论指导下的课程体系突出了科学知识对学生成长和完满生活的重要影响,将课程体系的构建标准设置为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程度,而完满生活的实现要求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既包含自然科学又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部内容,并能综合两种学科的特点体现应用性。功利主义课程观典型代表是杜威经验主义课程观,该理论指导下的课程体系更加强调经验的重要作用,认为“课程即经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中学”,强调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及在实践中汲取的经验,并强调经验的变化发展和与社会生活的关联度。结构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课程观对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课程观进行了融合与改进,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构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知识转化能力,将课程建设最后落实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上。多尔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作为结构主义课程观的延伸与发展,该理论指导下的课程体系强调学生与教师构建学习共同体与实践共同体,即课程建设应该通过参与者行为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教学本质上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学生多样化学习,与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知识观与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德国的职业教育为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参考,德国构建了“双元制”课程体系。所谓“双元”的主体包括学校与企业,学校与企业根据自身优势与特长发挥综合职能。学校可基于自身高深学问优势,传授基础理论知识;企业可基于其实践优势,提供多样化的实训场所,使学生能够进行职业技能实践。学校与企业充分融合、协作分工,综合优势实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双元制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为职业需求,整个教学过程以实践应用为中心有序展开。双元制课程体系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职业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各种文献资料显示,国内外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的“三阶段”课程体系,或者称为“金字塔”体系,该种课程体系源自于20世纪中叶我国效仿前苏联高等教育课程体系[4]。 二是以 “典型产品带教学”为出发点的实用主义课程体系,目前已经被摒弃。三是以“核心课程”为主线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该种课程体系被广泛应用于欧美高等教育。无论是采取哪种课程体系,都必须符合本校的类型、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在选取采用或重新构建某种课程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特色与学校发展定位。

根据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社会需求,上述三种类型的课程体系重点强调专业化教学,均未强调方法论在指导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中的重要性,也未开设相关科目,学生创新实践基本流于形式,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地方本科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适用性分析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应用型人才的概念界定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标准。学者们普遍认为应用型人才一般应该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应用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转化成社会效益的人才。因此,也有部分学者把应用型人才定义为熟练掌握一线生产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践人才。这就让我们厘清了“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关系,理论是基础,应用是目标,应用既包括操作性技术应用,也包括知识和技能的开发应用等。

(二)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定位

人才培养定位从根本上确立了办学主体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办学主体办学理念目的性与规律性的呈现载体。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前提是准确定义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区分地方本科高校与职业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异同,避免出现与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质化或混淆不清的状况。同时,我们还要明确对“应用”的认识,辩证地看待应用于学术,不能简单地把“学术”与“应用”对立起来,而应以包容的视角看待学术与应用。

应用型人才的类型与高等院校的分类及高校定位紧密相关,与职业院校强调按职业、岗位培养的操作、技能型人才不同,地方本科高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是知识应用型人才,不再以简单的岗位培养为目标,而是强调按学科设置专业。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向职业群和行业,而不是职业院校培养的岗位型操作人才。地方本科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既要求其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要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等。

(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对高深学问的自我意义建构,注重培养学生在复杂、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实践转化能力,主张课程通过教师与学生行为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整体知识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不断积累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强调课程的建构性、非线性和不断展开与延伸的逻辑动态性,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及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定位,能够直接指导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

四、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路径与实践

本文基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念,综合地方本科高校课程体系构建要求,认为必须转变传统的强调专业化教学的以核心课程为重点的通识课程体系,将方法论课程纳入到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中,构建“以方法论为主线的三板块”课程体系。

(一)转变教学指导思想,构建“整体知识观”

观念指导实践,方法论纳入课程体系的首要前提是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纵观课程体系构建历史,专业化教学在高等教育界的统治地位一直存在,人们普遍忽视了方法论课程,因此将方法论纳入教学过程必然会遇到阻力。以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高等教育本科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确立整体知识观,而从改革实践来看,哈佛大学经过四年的辩论才推出新的课改方案,虽然提出了整体知识观的构建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主修专业课占全部课程的比例达到50%以上,仍然具有明显的专业化特点;二是并没有提出整合知识的具体手段,事实上各类课程依然相互独立没有联系。由此看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高等教育,“专业化”观念占据主流。无可否认,高等教育的专业化确实赋予了学生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也培养了具有高级专业理论知识的专家和学者。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结果必然导致人才的单一性,即过于狭窄的知识面。事实上,纵观近现代科学的发展历史,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源于思维和方法论的创新。其中,最有应用价值的科学知识是关于科学方法的知识,科学方法可以对科技创新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一个人的知识增长速度和知识创新水平。基于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必须使方法论成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科目。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当综合全面总结科学发明创造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使之更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规律。

(二)增设方法论科目,构建“以方法论为主线的三板块”课程体系

方法论形成于各学科的抽象概括,作用于各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因此其本身就是知识整合的结果。例如,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的《自然辯证法》整合了哲学、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生物等人文自然学科的知识,可以作为方法论教材的典范。本文所指的“三板块”的课程体系,是以方法论为核心主线,包括科学方法论;通识课(人文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专业课。在课时分配比例上,方法论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按照3:4:3的比例分配。至于各类课程的具体设置科目,应由各地方本科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体现地方特色,科目和课时也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

根据我们对部分高校的毕业生随访,我们发现大多数毕业生均反映在大学期间所学的多数课程理论性较强,实用性较差,工作需要的知识大学期间没有涉及,从零学起却又不知从哪入门,归根到底其实是方法论的缺失。方法论是纲,专业课程是目,而大部分学生仅仅是掌握了细枝末节的知识碎片,却并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因此,不能够根据工作需要去主动寻求新的知识。如果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就能够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因此,把方法论纳入到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中,就可以使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教学改革呈现出新的面貌,使地方本科高校培养人才发生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潘懋元.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育,2009(3).

[4]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9(1).

[5]苟立云,刘心声,张秀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16(21):30-31.

[6]林怡.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转型研究与评价[J].高教学刊,2016(17):14-16.

[7]王泽.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以武汉商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8(05):55-57.

猜你喜欢

方法论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