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新常态下大学生全程化转型的内涵解读

2018-05-30胡宇飞

高教学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新常态转型大学生

胡宇飞

摘 要:作者从社会学视角引入并分析了“教育新常态”的表现,提出了大学生全程化转型的概念以及它所体现的“双重性,预期性和多样性”三个特点,在此基础上,作者从社会化与个体化两个层面分析了大学生在政治素质、社会规范、自我认知、主导机制等八个方面转型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新常态;大学生;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1-0059-03

Abstract: The author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 "New normal of Education" from the angle of sociology, and then presents the concept of "Whole Process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ree characteristics-- "Duality, Anticipation and Variety". On the basi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oncrete content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wo perspectives of socialization and individualization in eight aspects of such as political caliber, social norm, self-cognition, leading mechanism, etc.

Keywords: new normal; gollege student; transformation

轉型是与社会化以及社会变迁相关的概念,谈到转型就不得不提“新常态”,作为当前经济领域一种新的发展状态与理念,它深刻影响着社会、政治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从社会运行的角度看,经济变迁也催生了“高等教育的新常态”,并不断重构高校大学生的学习与活动方式,在这个背景下,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其转型有着深刻内涵,直接体现高等教育的育人效果,关系大学生自身发展以及能否顺利担负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荣使命。

一、教育新常态概述

“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的,他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作为对我国经济发展状态的描述,“新常态”预示着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经济领域的变革下,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也呈现出“新常态”,即“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开始进入稳定、健康发展的新轨道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状态”①。具体而言,教育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发展理念上。各高校普遍强调构建法治思维指导下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来,法治思维已深入经济、政治和教育等领域,社会居民法治意识明显增强,有力提高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更加注重依法治校,逐步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视学生为过客的监督防范性管理思维”②,逐步构建起以大学制度为基础,师生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格局以及综合治理体系。

2. 发展方式上。高校普遍注重以创新驱动和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完成‘规模扩张、学科布局、校区建设三大历史任务,质量提升、内涵发展已成为发展主题”③,并不断凸显出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重心的特点,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基于丰富的校园文化,依托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发展目标上。高等教育正在不断满足大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表现为:教育资源的服务能力与学生自身素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育人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不仅要满足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更要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服务能力,不断满足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全程化转型的涵义

转型是指事物的组成结构、运转模式等方面的转变,从社会学角度来讲,转型意味着变迁与发展。在大学生转型的概念上,为区别学术界对新生转型教育的研究侧重,兼顾研究的全面性,并体现人在社会性与主体性方面的发展,笔者结合社会学、教育学等理论,尝试性提出了大学生全程化转型的概念:即大学生在校期间依托各种资源,主动参与各种学习与实践活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完成社会价值与角色规范的内化,并不断发展创新性、独立性、独特性与主体性的过程。

三、大学生全程化转型的特点

1. 双重性。从过程与结果上看,全程化转型是包含整个大学阶段的社会化与个体化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其结果不仅体现在学习与生活方式的转变,更体现在主体性、独立性、独特性的发展;经由转型,大学生既要使自己的行为、态度达到社会期待的要求,又要展现自主性、创造性;不仅要具备作为社会成员的角色承担能力,还要发展自我意识。

2. 预期性。对大学生来讲,转型是预期社会化的一种形式,目标是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良好过渡,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④,从而较好地扮演未来在职业、家庭与社会交往中的各种角色。因此,他们在校期间的各种学习、实践与社会活动,以及价值观念、综合素质与角色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最终指向并非本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为将来的角色扮演进行角色准备。

3. 多样性。全程化转型并非仅指向大一新生,而是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连续过程。具体而言,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开展思想素质、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还要进行角色规范和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的锻炼,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其转型轨迹会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转型的快慢次序(或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譬如部分大四学生仍旧没有建立大学归属感,而有的大一学生就开始谈论创业。

四、大学生全程化转型的内容

社会互构论认为,个体与他(她)生存的环境之间是一体同构的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讲,其学习、交往与活动不仅使自己成长为“社会人”(即社会化转型),而且还将在社会互动中发展自我主体性(即个体化转型),两者共同描绘了大学生的发展图谱。据此,笔者将从“社会化”与“个体化”两个角度来描述全程化转型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化转型

1. 政治素质转型

培养政治素质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指的是个体通过政治理论学习与实践,不断内化主流政治文化,逐步形成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政治态度、政治信念与政治准则。社会成员的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巩固,对大学生来讲,由于年龄特点,他们还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政治上还具有不成熟性、不稳定性,在面对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时,还缺乏辨识力,因此,大学生政治素质转型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政治理论学习与实践,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自觉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相结合,将个人的成长发展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

2. 社会规范转型

社会规范是社会活动的准则,是指人在社会互动中约定俗成或由人们共同制定的,并明确施行的共同生活准则,主要包括道德与法律两方面。良好的社会规范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团结。对大学生来讲,社会规范转型实际上主要是道德与法律的社会化,即“大学生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成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通过法律法规学习,树立法律意识,在生活学习中做到懂法、守法、护法”⑤。因此,大学生社会规范转型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培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与品质,学会自律,不断提升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构建完备的法律知识体系。

3. 知识技能转型

知识技能是指掌握并应用各种知识的能力,是个体早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对个人与社会意义重大,直接关系个人未来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传递延续。对大学生来讲,知识技能是踏入职场、参与竞争、融入社会的先决条件,在教育新常态下,大学生更要注重自身的内涵建设与综合素质提升,因此,其知识技能的转型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学习专业知识,建立完备的知识体系;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较强的科学文化与能力素质;掌握社会交往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行职业规划,提升职业能力等。

4. 社会角色转型

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是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⑥;角色转型存在于人生发展的每个阶段,主要包括角色认知、角色表现与角色调适三个方面,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是社会化各历程的桥梁与纽带。对大学生来讲,角色转型具有预期性,其目标是适应毕业之后在职业、家庭与社会生活中扮演的各种角色,主要内容表现在,正确认识目前及未来将要承担的各种角色规范与期待,通过各种学习、交往与实践活动来进行角色体验,展现角色期待,同时要在不同情境的角色扮演中学习与提升角色调适能力。

(二)个体化转型

1. 自我认知转型

自我认知是指个人对自我感知、思维的觉察以及对想法、期望、行为与人格的评估与判断。大學生面临着来自学习、生活、交往与情感等多方面的各种压力,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个人在身心素质方面的发展特点,很容易引发所谓的“同一性危机”,即由主我与客我的矛盾所导致的自我认知偏差,进而引发迷茫与困惑。因此,大学生自我认知转型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培养在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中的主体性,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增强自我认识的客观性,使“主我”与“客我”达到协调统一的状态,逐步摆脱“同一性危机”。

2. 主导机制转型

主导机制是个人在行动与实践中主导自我行为的带有规律性的模式。自主意识是个人行为主导机制的关键因素,基于我国教育体制、教育环境以及教育对象自身人格发展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自主意识在大学生的行为主导机制中呈现缺失的状态,直接表现为在知识获取与成长发展中的依赖性与被动性。因此,大学生主导机制转型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培养自主与自律意识,在大学学习与实践中主动发挥自觉意识与支配能力,对自己的各种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

3. 适应策略转型

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看,适应策略是指在追求个人与群体以及环境的适应过程中,个人对自我主观内在因素进行调整的方式方法,即个体化理论中提及的“能动机制”⑦。大学生在入校后甚至毕业前,往往会面临学习方式、角色更替、人际交往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当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不便之前,他们可能会采用消极应对的方式,从而为自我成长发展造成障碍。大学生适应策略转型就是要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心理状态以及目标规划,以不断适应教育新常态对人才发展的要求。

4. 创造能力转型

创造能力是个体化转型以及主体性发展的最高水平,指“个人通过后天的各种教育或训练,在理想环境中通过一定活动产生新颖性结果的能力,与个人的知识、能力、人格与环境等因素有一定关系”⑧。教育新常态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是人才战略的核心任务与重要目标,而创造能力则是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前提条件。大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加速期与成熟期,具备较强的探索精神与创造潜力,但由于主客观因素制约,其创造能力的发挥空间受到一定限制,大学生创造能力转型就是要充分依托各种资源,不断开发创造潜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五、结束语

笔者以上主要结合“教育新常态”背景,从社会学视角阐述了大学生在社会化与个体化两个层面转型的几个主要意涵,以后现代主义的眼光来看,社会化转型意味着大学生从“学校人”成长为“社会人”,是一个获得“社会性”的过程;个体化转型则意味着大学生从“社会人”发展为“现代人”,是一个发展“主体性”的过程,两者是一个有机融合且相互延续的整体,共同描绘大学生的成长脉络,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以及高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都有着深远意义。

注释:

①李如密.教育新常态与新常态教育[J].江苏教育,2015(8).

②鲁杰,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3.

③赵德武.高等教育新常态与教育改革创新[N].光明日报,2015-1-6(016).

④周颖.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D].湖北:武汉轻工大学,2015.

⑤沈姗姗.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主题性研究[D].广西:广西民族大学,2014.

⑥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55.

⑦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33.

⑧庄寿强.普通行为创造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3:55.

参考文献:

[1]贺香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探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2]王书会.大学生社会学[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周双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大学生主体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猜你喜欢

新常态转型大学生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转型
大学生之歌
沣芝转型记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