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活动载体的运用

2018-05-30王凯旋李纪岩

高教学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

王凯旋 李纪岩

摘 要: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一系列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充分发挥这些活动载体的育人功能,推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首先,校园文化活动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社团活动要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社会实践活动要印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志愿服务活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引领与培育;活动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1-0050-04

Abstract: A series of favorite activ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such as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community activities,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and voluntary service activitie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college students' daily life, and also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educa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se activity carriers and promote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First,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should spread socialist core values; secondly, community activities should fit in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irdly,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should confirm socialist core values; finally, Voluntary Service activities should practice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guidance and cultivation; activity carrier

習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大学生的“化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原则,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理性上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需要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情感上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在行动上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活动载体,既包括校园内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也包括校园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这活动构成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大学生欢迎。高校应高度重视、充分发挥这些活动载体的育人功能,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2]

一、校园文化活动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中小学相比,高校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比较常见的有:以影视展播、话剧表演、歌舞比赛、文艺汇演、演讲比赛、读书会、知识竞赛为活动形式的各种文娱活动;围绕传统节日、历史事件纪念日、历史名人纪念日而策划的常规性庆祝活动,或者聚焦国家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某一重大主题而即时策划的庆祝活动;以各类球赛、棋类大赛、龙舟赛、马拉松、田径运动会为代表的各种体育活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贴近大学生生活,形式丰富多彩,构成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文化土壤,深受大学生欢迎。这些活动具有经常性、广泛性、娱乐性等特点,在丰富大学生生活、陶冶大学生情操、增强大学生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隐性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以其普遍具有的趣味性、娱乐性、群体性让参与其中的大学生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而且也有助于大学生磨练意志、锤炼品格,培育健康的价值观念。首先,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沟通交流、和谐相处。大学很少有固定的教室,班级管理比较松散,大学生一般在上课、参加班级活动时才见面,平常的沟通少。个别同学有了心理负担、精神压力,除非有常相伴的关系比较亲密的同学,否则难以及时疏解。在这种背景下,经常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就成为把同学们联系起来,促进大家相互了解、交流沟通的重要载体。活动前的共同协商、集思广益,活动中的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活动结束时面对胜利的喜悦分享、面对挫折的相互安慰,这些都会让参与者产生强烈的集体归属感、集体荣誉感。紧张、有序、欢乐、活泼、民主的活动氛围,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沟通。其次,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大学生锻炼体魄、净化心灵。网络时代,一些大学生或者沉溺于网络游戏中,或者沉溺于碎片化的网络阅读中,上网时间过长,体育锻炼和户外运动普遍不足。有时网上不健康的信息也侵蚀一些大学生的心灵,间接地摧残着个别大学生的身体。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体育类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则能弥补互联网带来的消极影响,把一些大学生从沉溺网络中解救出来。体育类活动渗透着参与者的感情、兴趣、力量、毅力,传递着热情、感动、进取精神和拼搏精神,能够对冲网络生活对大学生身心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大学生磨练意志、熔铸品格。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决定其人生成败的,越来越不是所谓的“智商”或“聪明”,而是其意志力、勤奋度与抗挫折能力。这种意志力、勤奋度与抗挫折能力,大部分不是先天的,而是需要在后天炼成。校园文化活动多具有竞争性、挑战性,有的甚至具有明显的对抗性。活动既充满着竞争与对抗,又要求团结与合作,参与者如何在活动中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能否面对困难坚持到最后,如何面对比赛的结果,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校园文化活动的这些优势,使其成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良好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是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良好载体,但这种载体作用的发挥,不是自发的,更不是必然的。要发挥好校园文化活动的这种价值观教育的载体作用,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在具体工作中,需要注意三点:[3]第一,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学习、思想、生活的实际,群众基础好,大学生的参与性才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哪些校园文化活动最受学生欢迎,哪些校园文化活动最具有“德育承载力”,投当代大学生之所好,最大限度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融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化的滋养、感情的熏陶、意志的磨练、思想的锤炼和价值观的引领。第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要不断创新。年轻人都是求新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标新立异,也会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现在一些电视台举办的真人秀活动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如浙江电视台的《奔跑吧兄弟》栏目中的“撕名牌”活动就颇受大学生欢迎。高校也可以借鉴这些活动形式,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唯有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加活动,才能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受众面,其中蕴含的先进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也才能引领和培育更多的年轻人。第三,活动组织要遵循规则。在组织校园活动时,一定要坚持原则,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诚信。这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遵循,也有利于保护大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

二、社团活动要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结成的群众性组织。高校社团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泛,有以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为活动内容的学术型社团,有以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为活动内容的艺术型社团,有以运动健身、体育竞技为活动内容的运动型社团,还有以志愿服务、义工服务等为活动内容的社会服务型社团。这些社团大多自发形成,在大学生中拥有数量众多的成员。一些兴趣广泛的大学生,甚至会同时参加几个社团,交叉参加数个社团组织的活动。社团活动一般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公益性等特点,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社团活动一般主题鲜明,受众广泛,内容和形式均适合承载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因此,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具有鲜明的优势:第一,参与性强。社团活动一般由学生自发组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校大学生普遍参加一个或数个社团,在社团活动中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培养综合素质。第二,凝聚力强。社团活动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能够以共同的兴趣与爱好,把不同专业、不同性格、来自于不同区域的大学生汇集到一起,为了实现社团活动的目标进行团结协作。第三,实践性强。社团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大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可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沟通能力与落实任务目标的能力。社团活动所特有的参与性、凝聚力与实践性,意味着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力、思想影响力和素质垂塑力,适合渗透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用来开展隐性价值观教育。高校应高度重视社团活动的育人载体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充实活动内容,提升活动内涵,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发挥大学生社团活动的育人载体功能,要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社团活动的目的。社团虽然是大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众性组织,但不意味着可以脱离监管率性而为。为了保持正确的方向,仍然需要指导与引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指导社团活动,同样需要有明确的育人目标,指导学生设计充满正能量的活动主题与切实可行的方案。例如户外运动型社团,活动前要让同学事先准备要前往地点的相关材料,了解其历史和现状。社团活动组织者应通过优秀的讲解员,把渗透着丰富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活动信息以情理交融的方式传导给大学生。其次,要健全制度,加强管理。高校要制定科学的管理办法,完善社团的准入、运行、评估、考核和退出机制。再次,要注重社团活动的总结和评价。一方面,社团活动的组织管理者要总结社团活动是否顺利实现了育人为本的预期目标,总结社团活动的经验和教训,总结活动参加者在心理和感情上的变化。要把优秀的总结报告存档,为后续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活动参加者要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活动感受进行总结,在参与者之间相互传阅交流。总之,社团活动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价值观教育的目的,高校要善于运用这类载体,引领大学生在情理交融的状态下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社会实践活动要印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深化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意义的认识具有重要催化作用,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教育部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4]通过可以印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与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为什么需要这样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怎么样培育这样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从而更加深刻地感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实践活动印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引领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符合大学生价值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通过抵近观察、亲身参与、切身体验,比在书本上、课堂上更直接地、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主流与本质,从而修正浅层认识和定势思维,形成深刻认识和辩证思维。这样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第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直面人们生产、生活的历史与现实,直面国家、民族的历史与现实,能够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使命与担当,从而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努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自己塑造成对人民、对社会有价值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同时,大学生这种思想观念的进步,也能够感染、带动、影响身边的人。第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完成价值观的内化与外化。大学生在知识上、理性上、情感上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还需要将其融入到经常的实践行为中去,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转化为个人稳定的价值观。

由于社会实践活动可选择的内容广泛,时间、地点也可以非常灵活,将其视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活动载体时,在具体组织中至少需要注意三点。首先,要做好前期准备。社会实践活动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主题选择、经费筹集、结果预期、进程规划、主要方法、活动分工等等,其中关键是主题选择。组织者要根据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要求,选择能在一定程度上印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努力使社会实践活动承担一定的价值观教育功能。其次,要做好活动过程的指导与督导。组织者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和指导工作,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必要的服务,引导学生端正实践态度,全身心地投入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采用科学的实践方法,实事求是地采集一手信息;与此同时,全程跟踪调查行程,监督调查计划的进行情况,做好原始记录。最后,要指导学生做好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社会实践报告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收官之作,涉及过程描述、数据分析、活动总结和论文撰写等环节。要指导学生以辩证的思维认识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经历,正确地进行数据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与对策。此外,还要做好活动的评价工作,物质奖励或精神激励优秀社会实践团队。

四、志愿服务活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指大学生自愿为社会或社会上特定的个体、群体提供义务帮助的活动。志愿服务承载着新时代大学生的友善精神,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深刻体现。高校要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扩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广度,丰富志愿服务活动的内涵,引导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志愿服务活动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有多重积极意义。第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公民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应有的公民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大学生的公民观念是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通过自觉自愿地为他人、为社会提供帮助与服务,深切感受到自身对他人、社会的存在价值以及国家、社会对每一位公民的期许,从而进一步增强公民观念。第二,有利于人际和谐和社会融合。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义务助人,有利于减轻特定群体的生活困难与心理压力,促进人际和谐;有利于缓解社会紧张与社会冲突,促进社会融合。志愿服务活动延伸到国际交往中,有利于增深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促进世界和谐。第三,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志愿活动主体内心固化,在志愿活动对象内心发芽。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增强大学生的宽容、尊重、责任、关爱等价值理念。通过与服务对象交往、了解和沟通,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互助、理解、合作以及为他人着想、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优良品质。随着志愿活动的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主体的内心固化。同时,志愿服务活动惠及的群体,也会深受感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者。

志愿服务活动最能引起大学生的自豪感,在大学生中有着众多的支持者、参与者,在引领大学生价值观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发挥其优势,需要把握以下两点:首先,要创新志愿服务活动的主题,扩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域。目前,“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青年志愿者”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都有明确的主题,既有效帮助了服务对象,也引领了参与者崇高价值观的形成,已经成为中国志愿服务的品牌。为了扩大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面、影响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倡导“志愿活动无大小之分,人人可做志愿者,生活处处是志愿活动”的志愿服务理念,从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出发,创新活动主题,拓宽活动领域,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参与其中。其次,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投入真情,全心全意为对象提供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活动不图回报,其动力就是志愿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高精神的润泽下所形成的爱心与热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者要不怕繁琐,不畏艰难,把这种爱心与热情贯穿始终。在以往的实践中,有的志愿服务者有一定的功利主义思想,有的志愿者则会虎头蛇尾。组织者要及时发现类似问题,防微杜渐,纠正这种不良风气,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習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李纪岩.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基础问题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67.

[3]王小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27.

[4]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

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2/moe_1407/s6870/201201/t20120110_142870.html,2012-01-10/2017-12-26.

猜你喜欢

价值观大学生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汤姆鞋的价值观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