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创新能力的教改探究

2018-05-30应敬伟李美漩

高教学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研究生创新能力

应敬伟 李美漩

摘 要:创新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课程具有知识点多、新技术多和科研性较强的特点,很适合在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基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专业教学层面,并结合相应的现代化教学方法进行探究,以此来增强教师和研究生对创新能力的重视,使得研究生在今后的科研活动中能更好地运用创新能力进行科学研究,从而成为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预应力混凝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1-0037-03

Abstract: Innov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Since the course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re knowledge, more new technologies and more scientific research, it is very suitable for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ability in the course of postgraduate study. Therefore, based on theoretical teach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this paper explores i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innovation by teachers and graduate students, enable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future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can better use innovative ability to conduct scientific research so as to improve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Keywords: graduate student; Creative ability; Prestressed concrete; Teaching reform

一、概述

創新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不断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而研究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不再等同于本科生,国家和社会层面对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有更深层次的要求,显然,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也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1]。结合土木工程这几年迅速发展的现实情况,以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引入中国的这一现实依据[2],再加之,预应力混凝土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大跨度桥梁、房屋、工业厂房结构与高层建筑中。因此,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能给研究生们对其开发与创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再者,广西大学土木工程(自定)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对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要求更加严格,相应的创新能力也引起学院更多地重视。笔者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课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专业教学层面相结合探究,以此来提高研究生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达到广西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要求。

二、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现状

(一)教师创新教育意识不强

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是教师站在讲台上通过相应的口头表达向学生传授知识,整个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强调相应学科知识的传承,通常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创造能力[3]。当今时代虽然在不断发展,但许多教师的教育模式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课堂,课堂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缺少问题式、研讨式以及实践式等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再其次,有些教师的教学内容陈旧,与社会的实际工程实践仍有一定距离。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将个人思维和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知识的理解通过讲课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初,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和意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因而学生可能会对某些知识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解,从而使得学生对当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实践认识不到位,思想理念不够先进,不利于研究生未来的科研工作,从而也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当代研究生的主动创新意识不强

据笔者调查,大多数在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相对较低,缺乏创新欲望,创新意识不强[4],不能将书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融会贯通,缺乏自我主动学习意识与主动思考的能力。为了迎合工作岗位的需求,大多数研究生们选择把大量课余时间放在获取更多的等级证书上,不加选择和怀疑地接受参考资料中的所有知识,对所谓的“标准答案”进行背诵。大多数学生虽然考试通过了,但并没能真正理解所考内容,“死记硬背”的行为也在潜意识中暗示学生:只要记忆好就能通过考试。因此,造成了研究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不强、创新动力和激情缺失的社会现状。研究生如果在实际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缺乏主动创新、创造的能力,那么其在相应的科研项目的探索过程中也会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5]。虽然我国国内有很多高校为了帮助研究生们提高一定的创新能力,特意开设了有关创新训练的选修课程,但很多学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并没有真正把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课程学习的主要任务,仅仅是为了修满学分从而能顺利毕业。因此,改变研究生群体对教学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的看法,使其从内心深处想创新、主动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创新教学的改革

一直以来,土木工程方向的专业课知识较多,课堂也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大多数情况下,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都有所欠缺,无法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笔者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能逐步提高研究生群体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课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而达到国家、社会对研究生群体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达到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目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目的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具备有一定的主动学习能力、创造性学习精神和相应的创新思维,运用相应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献出力量[6]。因此,笔者认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学改革可概括为:在保持预应力混凝土的理论知识大方向不变的原则下,再辅之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7]。

四、研究生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课堂中的创新能力的探索

笔者通过使用国内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观摩法、陶冶法和探究法等,并把这些方法相互结合,把不同的方法的优点应用在理论教学层面、实践教学层面和专业教学层面,并根据教师的教学安排灵活地应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课堂之中,以此来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课堂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国家的创新人才战略迈出坚实的一步。

(一)基于理论教学层面讲授法与演示法相结合的改革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及进行任务布置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中以讲解基础概念知识为主,通过良好的口头表达将书本中呆板、无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再对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进行消化理解,从而获得知识。讲授法是学生们学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坚实基础。这种方法突出特点是教学效率高、速度快,能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8]。因此,此方法是广大教师们的主要的课堂教学方法。演示法则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展示各种实物、小尺寸模型或是通过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书本知识的方法[9]。例如:教师在讲解预应力混凝土的应力损失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讲授法讲解损失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再配上相应的多媒体动画或者教师的形体动作等来展示理想状态下的预应力损失过程的全貌。这样一来,教师把抽象、难懂的理想化模型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教学方法展示给学生,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多样化和趣味化。演示法也能同时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器官,使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能更加集中,同时也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

(二)基于实践教学层面实验法与观摩法的改革

为了在现实生活中更加清楚和明了地观察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破坏过程以及裂缝的产生情况,实验法往往是最直观、最具体的一种方法。实验教学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在培養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等具有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10],并且,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把实践教学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再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最终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以此来提高研究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们在实验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应地提高研究生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但由于近几年广西大学对研究生群体进行扩大招生,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研究生人数增加,实验设备逐渐不能满足教师们的上课需求,并且对于一部分危险性较大的实验,也不一定都能在实验室中完成,此时,若进行相应的观摩法的教学,既能使学生了解实验的整个实施步骤,又能使学生的生命安全得到保证,还能使得学院设备压力得到缓解。教师可在实验课上观摩相应的实验教学视频,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实际工程中进行参观。并在观摩结束后,教师安排小组进行合作,课下自由讨论在观摩课上所学到的内容或者体会,并查阅资料将实际实验或工程与书本上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学习,最终以PPT报告形式或者Word文档的形式展现给课堂上的其他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积极主动地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生们的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的教学,课后实践部分也能考验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在课后的实践中的创新能力的提高速度比在课堂上提升的速度快很多,这也是研究生在实践教学层面提升创新能力的改革需求。

(三)基于专业教学层面的陶冶法与探究法的改革

研究生的课程普遍具有专业性强、内容难等特点,而研究生的学习必须是有深度、广度的学习,因而类似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这类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教师的授课方式应与专业基础课的授课方式不同。笔者引入陶冶法和探究法来进行教学改革,使得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丰富化。陶冶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学生所在的不同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感染的一种授课方法。此教学方法可把学生“转移”至生动形象的场境之中,学生在获得相应知识的同时,也能寓情于景、换位思考,学生能更贴近教学情境中,从而渐渐地被感化,被影响[11]。教师在课堂上有意或者无意地向研究生们介绍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相关前沿的知识以及教师对预应力混凝土的喜爱,从而逐步陶冶研究生们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热爱,以此来激发学生们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兴趣。探究法是教师事先抛出问题,学生可独立探究或是与他人合作探讨,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12]。教师在课堂上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得学生能真正地全身心的参与到课堂中,并积极主动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在课后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利用同样的思维去解决其他的问题,教师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合理地利用两种方式的优点来服务于教学课堂,如在课堂的实体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灌输大量的专业知识给学生,应该相应的留一些课堂时间或课后时间给学生进行消化和思考。同时,教师也可将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将有待钻研探讨的问题提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预应力混凝土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并接触到最新的科研成果,推动学生自主探索、求解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下应多寻找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工程有关的讲座和相关领域的视频,并在课堂上与学生们一起欣赏,观看完视频或聆听完讲座后,小组合作讨论所学到的知识点及其创新点,最后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师生们再对其成果进行探讨。通过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流、研讨与合作学习的上课模式,学生们能学到其他同学的解决问题思维模式,并开拓自我的思维,提升自我的交流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五、创新能力课堂培养的评价

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身心相对成熟,形象的创新思维与逻辑思维都比较发达,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也有较好的表现,口头表达能力也有一定优势,有较强的求知欲与自觉性,学习目标更明确。在相应的预应力混凝土课程中,研究生们可以运用本科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推理和论证,继而发散性地进行教学探讨,在讨论中学习和进步。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课程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过程,教师要以传授最基本的预应力混凝土知识为前提的条件下进行相应课堂教学的改革,改革后的教学方式与传统课堂有一定的差别,刚开始学生可能会不太适应这样的方式,但是只要教师能利用个人魅力在课堂上调动起研究生们的积极性,整个课堂的学术氛围或是学生们的参与课堂的活跃程度都会大幅度地增加,而寓于无形中的创新能力也会在研究生们的积极讨论、交流和思考中逐步增强,从而能有利于研究生群体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六、考核机制

以考试分数的高低衡量学生水平高低的传统评价机制,是相当有局限性的,其强调考察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往往掺杂着应试考试技巧,忽略了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忽视了考察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客观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笔者认为,为了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建议《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课程的考核体制由课堂中的表现、期末笔试两部分内容组成,相应所占比例分别为40%,60%,虽然笔试部分仍然占了绝大部分,但是相比传统教学的考核机制还是有了一定的改革。课堂表现由课堂活跃度(包括学生的课上讨论参与度、小组展示踊跃度等),实验创新性和专业水平应用三个方面共同组成,其中,每个方面都再由教师评价、组内学生互相匿名评价和自我评价三部分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40%,40%,20%,整个评价过程尽量公平公正公开。最终再与期末笔试成绩相加即可得到最终的课程成绩。教师可建立较严格的奖惩制度,以此来督促学生们的积极性,如:教师的评价是根据学生们的课堂表现而评分的,以60分为基础分,在课堂中积极回答教师问题每次可加5分,作为小组代表上台发言可加10分,课堂上开小差每次扣5分,讨论不积极扣5分等。通过新型的考核机制,使得学生能更愿意专注课堂,课堂的积极度也相比传統课堂要高。学生通过在理论课堂与实验课堂中的讨论交流,并在课堂中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使得研究生们的创新能力在无形的课堂授课中逐步地提高。

七、结束语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单靠一门课程的学习并不能完全解决研究生群体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但是,通过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课堂的教学改革,使学生丢弃传统的“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等不良学习习惯,不断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并且在课堂中积极讨论交流、思考和主动向他人展示自我。研讨式教学改革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平台,研究生群体们在此平台里可以不断地提高自主思考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研究生们的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为研究生在接下来的科研中进行创新创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雷菁,黄英,李保国.聚焦创新能力培养,探索研究生实验教学改革新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4):104-107.

[2]刘岩.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发展综述[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8(3):52-55.

[3]魏天兴.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48-51.

[4]耿成轩,鄂海涛.中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36):264-265.

[5]李宁,李忠献,丁阳.以高校创新能力提升为基点的研究生教学模式初探-以工程抗震原理与应用课程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3(6):22-26.

[6]陈潜,杨江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途径[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1):194-199.

[7]胡狄.浅谈土木工程专业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改革[J].高教前沿,2009(8):38.

[8]邢经彦.适应创新教育改革讲授法教学[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18(5):54-55.

[9]李雅楠,王颖婷,李悦,等.演示法与讲授法结合教学模式在护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探讨[J].医教科研,2017,14(10):64-67.

[10]刘翠红,陈秉岩,王建永.基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1(1):151-152.

[11]徐鹏辉,苗玉东,剧红,等.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J].教育探索,2014(1):129-130.

[12]姚利民,段文 .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3(8):60-64.

猜你喜欢

预应力混凝土研究生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试析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公路桥梁施工中应用
探析民用建筑施工中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测与仿真分析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