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改制背景下高校出版社的现状与发展

2018-05-30叶玲利

关键词:改制困境优势

叶玲利

摘要: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对于各高校出版社而言,都是在“摸着石頭过河”。目前,各高校出版社已经完成体制改革。在全民阅读兴趣下降、实体书店大批关门、传统书业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各高校出版社势必面临挑战,但高校出版社作为作为各高校的二级单位也不乏自身优势。本文试图从高校出版社面临的行业困境和自身所具备的出版资源优势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目的在于为高校出版社走出困境、实现自身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关键词:高校出版社;改制;困境;优势;发展

2007年4月,遵循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步骤,武汉高校出版社、清华高校出版社等19家高校出版社成为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的首批转企试点单位。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内,在坚持自身的办社宗旨和目标的前提下,这19家出版社进行了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2008年11月24日,随着另外61家被列入第二批高校出版体制改革单位的高校出版社完成改制,目前,全国103家高校出版社已经完成了出版体制改革,理顺了经济关系,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进入了规范化管理的新阶段。

对于高校出版社而言,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变革,近11年的时间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校出版社始终面临产品同质化、折扣战、传统图书市场萎缩等困境。那么,高校出版社目前的经营管理现状如何?出路又在哪里?本文试图分析高校出版社的现状与所面临的问题,以期为高校出版社走出困境、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高校出版社所处的困境

(一)传统图书市场萎缩,同质化产品现象严重

1.传统图书市场萎缩

随着科技和网络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的阅读需求和阅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的出现和快速更新换代,加之更加便捷快速的互联网技术,使得人们的消遣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国内外丰富的影视资源、层出不穷的网络游戏、手机游戏、海量的电子阅读资源,等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人们阅读习惯,使得人们对纸制图书的消费需求急剧下滑,传统图书消费市场日渐萎缩。同样,传统教材市场也难免受到冲击。多媒体教学的兴起,使得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接触到海量学习资源,其所能起到的学习效果是一本纸质教材无法企及的。纵然传统纸质教材不会消亡,其重要性势必日渐式微。

2.同质化产品现象严重

在国家未放开出版社经营范围之前,高校出版社的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主要出版教材与学术专著。其中,教材就是为了适应各学科教学需要而由各学科的老师编写的。而各高校所开设的专业有很多是相同的,不同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也有很多是一样的,出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各高校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同质化现象严重。即使同一家出版社,产品同质化现象也很严重。譬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教材每家高校出版社都会出版,而且每种教材可能都会有好几个不同版本。这势必造成出版资源的严重浪费。自从民营资本进入出版市场,它们对教材市场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它们不仅使教材同质化现象更加严重,还将各高校出版社拉入折扣战的泥潭。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民营书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出版了一大批质量不高的教材,有些甚至可以说是粗制滥造,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发行渠道单一,营销能力欠缺

1.高校出版社在未改制之前,主要以出版教材和专著为主,品种单一导致发行渠道也比较单一

高校出版社的主要发行对象包括新华书店、高校教材科、各大图书馆。这一市场划分延续至今。高校出版社在营销方面缺乏灵活性,大部分依靠传统发行渠道,即使是畅销品种也是相同的发行渠道、相同的发行折扣,无法做到针对单品种图书做特色营销,使单品种图书的销售达到利润最大化。

2.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图书批发商,各出版社不得不自办发行部门,发行人员实行划片管理,力图覆盖全国市场范围,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图书的销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片区发行人员的能力,同一品种的图书在不同地区的销售量有时存在巨大的差异。同时,由于销售品种较多,发行人员和编辑人员交流沟通不畅,导致他们对图书品种和图书类容的了解有限,所以很难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推广。

(三)来自其他类型出版社和民营资本的冲击

打破原有出版品种限制对高校出版社而言并非好事。虽然高校出版社原来主要以教材和专著出版为主,现在经营范围延伸到大众读物出版领域,从表面上看,对出版社而言其经营范围扩大意味着销售量可能增加,进而利润增加。但实际情况是,高校出版社缺乏畅销书选题策划编辑和营销策划团队,发行渠道不畅,种种因素导致高校出版社在畅销书市场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相反,其他类型出版社和民营资本进入教材出版市场,使得教材市场原本竞争激烈的局面进一步恶化,同质化产品和价格战使高校出版社的利润率持续下降。

毋庸置疑,民营资本以其极低的运营成本和印制成本、印张高定价对国有出版社形成了巨大冲击,不断掀起图书折扣大战,将图书发行折扣拉向新低。国有出版社因其庞大的运营成本和纳税压力,在这场混乱的价格战中难以为继。国家放开对出版社经营范围的限制,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高校出版社的经营范围由原来的单一教材和专著出版拓展到教材、专著和大众读物,另一方面其他类型的出版社和民营资本进入教材出版市场,使得原本就不具备很强市场竞争力的高校出版社的状况雪上加霜。事实上,民营资本和某些高校出版社以书号买卖的形式共存,这些高校出版社表面上获得了短期经济效益,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对这些高校出版社的打击是双重的、致命的。一方面,民营资本所出图书品种与这些高校出版社的图书品种出现同质化现象,势必对高校出版社自身的图书品种形成冲击,造成自身出版品种减少、销量减小、市场萎缩。另一方面,民营资本所出图书品种质量良莠不齐,有些品种的质量甚至不得不说是低下,这严重威胁高校出版社的整体图书质量,导致消费者对出版社的信任度下降,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整个出版社陷入停业整顿的危局。

(四)人员结构复杂

各高校出版社在改制过程中普遍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进行人事改革,对于原有事业编制人员,实行“老人老办法”,保留原事业编制,新进人员普遍实行出版单位聘用制。当然,由于高校出版社原有体制的特殊性,在改制时采用“老人老办法”的原则有利于维护稳定,以确保改制工作顺利进行。因为高校出版社成立之初,全体员工均是学校事业编制,这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决定的。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出版政策的调整,高校出版社作为企业的经济属性越来越突出,进而造成传统事业体制的用人机制与高校出版社作为企业谋求自身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传统的事业体制造成高校出版社各个部门人员繁杂,本来一个人足以完成的工作被分配给几个人负责,造成人浮于事的局面,办事效率低下。人员一复杂,有时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解决一个问题时往往会牵涉几个人,重复沟通不仅浪费时间,有时还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另一方面,体制内员工的进入机制也不相同。有的员工是通过招聘渠道入职,有的员工是由于各种原因调入的,员工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在传统的事业体制下,出版社对员工没有制定和执行有效的考核机制,也没有有效的退出机制。即使某些员工工作能力较差,工作态度有待商榷,出版社领导往往采取一种容忍的态度,将维持大局稳定团结放在首位,除非出现重大违法违纪现象,否则是不会辞退任何一个体制内的人员的。因此,高校出版社原来存在的人员庞杂、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用人成本依然很高,进而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另外,事业编制和聘用制的员工实际上并未实现真正的同工同酬,聘用制员工无法享受事业编制员工才能享有的住房、医疗等福利。因此,干着同样的工作,却拿着比别人少的报酬,享受不到别人享有的福利,久而久之,这两种体制的员工之间势必形成隔阂,如果情况进一步恶化,双发的矛盾便会一触即发。而且,出版社并未考虑到聘用制员工的职称评定问题,导致聘用制员工无法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人员流动频繁,即使留下来的这部分人中也有人心存不满,工作态度消极。员工之间无法形成一个团结共进的和谐工作氛围,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出版社的长远发展。

二、高校出版社自身具备的优势

虽然高校出版社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面临种种困境,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出版社有其独特的优势。高校出版社是各大高校為适应自身教学与科研需要自己创办的出版社,自成立之日起,就与各自的母校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高校出版社成立的初衷就是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支持和帮助。基于这种办社宗旨,相比其他类型出版社,高校出版社与母校之间的天然联系使其拥有得天独厚的出版资源和品牌知名度。

(一)出版资源

坚持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是高校出版社成立的初衷。一直以来,大多数高校出版社坚持以出版优秀的教材和学术著作为主:一方面,出版了一大批优秀高校教材满足了高校教学需要,另一方面,出版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促进了高校的科研发展。因此,在高校教材出版领域,高校出版社自然而然具有独一无二的天然优势。

基于高校出版社与母校的纽带关系,各高校为高校出版社提供了丰富的作者资源和选题资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高等学校孕育了大批的学术精英和高级人才。重大教学和研究成果在高校出版社的帮助下结集成册,经过不断的修订再版,很多成为某一学科的经典教材或是传世佳作,为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以武汉大学出版社为例,秉承“弘扬学术,关怀人生”的出版理念,依托武汉大学的百年文化积淀,在武汉大学校庆120周年之际,武汉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了“武汉大学百年名典”丛书。这套丛书集结了120年来武汉大学在哲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研究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凝聚了百年学府深刻的学术底蕴,无疑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为出版社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高校出版社的出版资源优势为其走高端精品学术出版的路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

(二)品牌效应

高校出版社基本上是以自己母体高校的名字来命名的,无不受益于母校的品牌效应。高校出版社的品牌与母体高校的品牌是密不可分的,例如人们都知道清华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当读者需要购买计算机类教材时自然而然会想到清华大学出版社,此时,一流的学者、一流的专业打造出有口皆碑的教材品牌。在教材和学术专著的出版过程中,高校学者为出版社提供了高质量的出版资源,为出版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高校出版社也为学者的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为高校和学者提升了知名度。学者、高校和高校出版社之间形成一种互相促进、共兴共荣的双赢关系。很多知名专业、知名学者、知名出版社在这样一种良性循环中形成。

三、高校出版社的发展方向

《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出版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出版体制,高校出版社的定位、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如下所示:高校出版社作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始终坚持服务教育、服务社会、繁荣学术、培育人才的办社宗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依托高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做好各类教材和教学用书的出版工作,在出版物数量、质量、结构和载体等各方面满足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因此,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高校出版社应该明确定位,结合自身优势求发展。

(一)走专业化道路,创品牌产品

高校出版社应结合母体高校的优势学科,充分挖掘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和地位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的出版资源,打造本社的图书品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便是专业化发展最成功的范例之一。外研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办,从1979年发展至今,已经占据大学英语教材市场的半壁江山;中小学英语教材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3以上;一般外语类图书市场占有率也高达26%,排名全国第一,超过第二名至第六名占有率的总和;小语种图书市场占有率也稳居全国第一。外研社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高校出版社。中国最大的外语出版机构,在国内出版界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三。外研社的成功毋庸置疑得益于其一直坚持走专业化出版的发展道路,在外语出版领域做大做精。身处目前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高校出版社不能再走全面开花、广种薄收的老路,应该静下心来思考自身的优势所在,集中力量打造出过硬的品牌,留住读者,走可持续发展的出版之路。

(二)与科研紧密结合,争取国家出版经费支持

学术专著出版是高校出版社的生命线之一,好的学术著作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能为出版社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国家对学术出版和公益出版的扶持力度很大,优秀的专著常常能获得国家补贴。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之后,2007年国家设立国家出版基金,是国家设立的第三大基金。对于一些不能通过市场资源解决出版费用问题的优秀公益性质的出版物,国家出版基金会给予补助,支付出版费用。自2008年实施以来,国家出版基金的投资规模不断增加,为国家公益出版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高校学者处于学科研究的最前沿,很容易获得各类出版基金支持,各高校出版社应充分利用自身与高校紧密结合的优势,争取国家出版经费的支持。

(三)加强国际交流,扩大版权引进和输出规模

高校出版社应在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向国外介绍我国優秀文化和科研成果方面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一方面,国家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的出版项目是有专项资金支持的,高校出版社应有效利用好这些资助,以扩大自主版权的输出规模。另一方面,高校出版社应时刻关注高校科研发展新动向,适时引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且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教材和专著。

(四)用人制度单一化,实现同工同酬

高校出版社改制的目的在于让出版社真正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独立经济主体,实现自身发展。现有的事业编制和企业聘用双轨机制事实上束缚了出版社的发展,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现象,就要进行彻底的人事制度改革。既然是企业,就应该完全执行企业的用人制度,原有事业编制的员工彻底转变身份,不要总想着既享受体制内的安稳和福利,又打着企业的幌子拿着高额年薪。制定严格的领导和员工考核机制,不合格者自动淘汰。按岗定员,撤掉可有可无的岗位,明晰岗位职责,消除人浮于事的现象,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真正实现同工同酬,消除不公现象,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全社上下齐心协力共创企业的美好未来。

四、结语

出版社属于文化产业,高校出版社更是应当充当文化先锋,能“做大做强”固然很好,但前提还是“做好做优”。高校出版社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上应该大胆尝试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明确改变的不仅是出版社的体制,更重要的是真正做到改革创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出版社发展之路,在发展方向、用人制度、机制健全方面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中国文化事业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猜你喜欢

改制困境优势
矮的优势
困境
画与话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对国有企业改制调账有关问题探析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事业单位改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探析
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模式解析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