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场中鲁迅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

2018-05-29张辉豪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5期

张辉豪

【摘 要】美国对于鲁迅的译介研究是从1927年开始,发展至今有近百年的历史。尽管美国对于鲁迅的译介和研究尽管范围小、影响力度有限,但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受到当时美国社会背景的影响,鲁迅小说的译介及研究在美国大致经历了萌芽期、萧条期和复苏期三个阶段。文学场中鲁迅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的状况与当时美国文学权力场的发展变化紧密相关。在本文中笔者简要的分析总结了文学场中鲁迅小说在美国的意见与研究,期以更好的理解文学场中鲁迅小说在美国的地位。

【关键词】文学场;鲁迅小说的译介与研究;美国鲁迅研究

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在作品中率先使用白话文、变革小说体,开创了小说创作新时代的先河,被称之为中国的现代文学之父,也是世界的伟大作家。在本文中作者,运用布迪厄“文学场”视角,探析鲁迅的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的阶段特点。

一、文学场

“文学场”视角即“文学产生场”视角,是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一种辩证看待文学作品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等关系的文学观念。皮埃尔·布迪厄将各种概念划分为“场域”而每个“场域”都有自身的运作逻辑与斗争方式。由于社会空间中资本的数量与质量分布不均,每一个“场域”所处的地位并不平等,存在支配与服从的关系。单就“文学场”而言,“虽然文学场”受到“权力场”的支配,但“文学场”也有自己运作的逻辑与体系。所以要研究文学场中鲁迅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的历程,需要结合当时美国的社会背景等进行分析。

二、文学场中鲁迅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

(一)萌芽与初步发展时期

上个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特殊的时期。一战过后的美国渐渐暴露出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阶级矛盾,再加之1929年空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工人失业,贫富矛盾日益尖锐。而在这时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影响使得美国社会的左派势力渐渐强大,工人们的罢工示威运动异常活跃。由于“权利场”中美国共产党的活跃,致使在这一段时期左翼文学成为了美国文坛的主流,在这一段时期内鲁迅的文学作品出现在美国人的视野中。

1931年美国出版了鲁迅作品最早的译本,《阿Q的悲剧及其他》,这本书中收录了鲁迅的《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及《离婚》等四篇作品,该书的译者是E·米尔斯。后期又有哈罗德·艾萨克斯翻译鲁迅的作品《风波》及斯诺、姚珂等翻译的其他作品。这一时期对于鲁迅作品的翻译主要以译介为主,很少出现对于作品的评论和介绍,甚至有些译介鲁迅小说的个别作品尚未出现比较完整的翻译版本。有翻译家曾经评论:”这些译本被任意删改,并且翻译得十分笨拙。”这一时期对于鲁迅的作品翻译带有明显的左翼色彩,是由于当时美国的社会背景影响所导致。伴随着30年代在美国做一潮流的影响,这一时期,美国对鲁迅作品的翻译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所以在这一时期内,对鲁迅的作品评价基本一面倒的赞扬,极少出现批评,这与后来美国对于鲁迅的研究评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二)萧条与陷入低潮时期

1947年至1971年,在美国“文学场”中鲁迅的小说研究处于低潮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在这一时期“文学场”受到权力的支配,美国国内极力的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美国的对华政策全面向右转,所以对于汉学的研究,也被纳入美国政府颠覆和攻击新中国的阴谋之中。在这一时期内,对于鲁迅的研究陷入了低潮期。对比上一段时期,在低潮期中,美国图书资料目录连一般鲁迅研究的论文都极少纳入,很不全面。

然而,由于新中國的成立及美国政府发动的侵朝战争将矛头指向中国。迫使“文学场”再一次受到权力的支配。美国又专门成立了机构,研究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等文化活动。在这方面的研究当然绕不开对于鲁迅作品的译介及研究,所以对于鲁迅小说作品的研究并未停滞不前。然而这一时期受到权力的约束及影响,对于鲁迅的研究有明显的“反共研究流派”倾向。

由于美国“文学场”受到极右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对鲁迅作品的评价陷入了与前一时期截然相反的状况。以夏氏兄弟(夏济安与夏志清)为代表,他们对于鲁迅的评价有明显的偏见与浓厚的政治色彩。他们的观点认为:“鲁迅是受时代摆布,是中共费力捏造出来的一个神话,并不能算是那个时代的导师和讽刺家。”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美国“文学场”迎合美国权力运作的逻辑与规则。

在这一段时期内,由于对于鲁迅研究队伍的壮大及专业化,也出现了对鲁迅较为中立的评价。这种分歧评价的出现注意到了鲁迅本身存在的内部矛盾,一定意义上推动了对鲁迅的深入研究。

(三)复苏与重新繁荣时期

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是鲁迅小说译介与研究在美国文学场中复苏与繁荣发展的时期。1972年,由于中美建交,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稳定,在美国对于鲁迅小说的译介研究呈多元化趋向。不再将鲁迅小说简单的定为极左、极右的政治派系,确立了鲁迅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学术地位。上个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美国“权力场”对于“文学场”中华裔作家的态度更为包容。这一时期,对于鲁迅的小说翻译版本进行了翻印及重新翻译等。在此阶段,对于鲁迅小说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文学场”中鲁迅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进入了复苏与重新繁荣时期。

鲁迅作品译介研究的专家大量涌现,如美国本土学者威廉·莱尔,对鲁迅的作品及人格进行了分析与肯定。还有英国翻译家蓝诗玲重新翻译了鲁迅的所有小说作品,为读者给予了更加便利的阅读体验。这些专家学者的贡献,进一步推动了鲁迅小说在美国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李春林.“鲁迅学”的奠立和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的深化——彭定安和他的鲁迅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1997(6):126-132

[2]胡密密.意识形态背景下鲁迅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传播.[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37(12):13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