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并不灿烂

2018-05-29马金凤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讽刺电影

马金凤

【摘 要】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导演史上的处女作,它改编自王朔的短篇小说《动物凶猛》。电影为我们讲述了一群处在文革时期,生活在军大院的干部子弟的有血有泪的青春岁月。而本文从电影的色彩、情节等内容进行分析,旨在领略电影中所体现的的隐晦的社会讽刺。

【关键词】电影;文革;讽刺

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上映在电影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影片虽同样讲述文革时期的故事,却一反大部分“文革作品”的“迫害”与灰暗的基调,采用大量明亮的暖色调和曲调高昂的背景音乐来讲述故事。这种大胆的非主流的拍摄手法以及电影所展示的情节内容致使许多人认为,该影片讲述的是姜文对文革时期那段年少时的青春岁月的怀念,而忽略了影片中那些隐晦的讽刺。

《阳光灿烂的日子》叙述了一群孩子在遍地红旗间的青春岁月。影片除了最后的黑白画面,几乎都充斥着明亮的阳光,但这群孩子当时的所作所为却并不阳光。社会的短暂失序,给当时的孩子带来了思想和欲望的“解放”。这种“解放”在现在看来无疑是中华传统的礼乐与法制的崩坏,而影片中所讲述的这种“解放”所行之事,便是电影所暗讽的,是时代所造就的。

受“文革”的影响,许多学校开始停课闹革命,学生成为了红卫兵,没停课的学校的老师则在学校提心吊胆还要忍受学生的欺辱。影片中的胡老师便是这其中的典型。上课期间,学生趾高气昂的指使他捡鞋子。而胡老师虽一开始表示不予以帮助,可后来听到学生喊着:“姓胡的,你别给脸不要脸,求你这么点事儿,你都不给我办。行!你给我等着!”便也嘴里一边念叨着:“难道你会叫人打我吗?扎我的车胎,你暗害我不成吗?”一边走到窗边把鞋扔了出去,全班哄堂大笑。这一情节的描述,在当时可谓常态,而胡老师所说的“扎轮胎”等报复方法现在看来也很有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姜文用一种看似诙谐幽默的方式展现的这一幕情节,实则是对当时学生胡作非为,师不为师的社会现状的实力嘲讽。

这群男孩们除了戏弄老师外,在当时混乱的年代里,选择了使用暴力来宣泄青春期的躁动。因为好兄弟羊稿被六条胡同的一伙人打伤,影片中的马小军一伙人便前去为羊稿报仇,将一个孩子打成了重伤。而六条胡同的人表示不服,于是约起了群架,并同时请了当时北京有名的“小坏蛋”。最后因为双方都有熟人,便和好,一起涌进了莫斯科餐厅庆祝。这件事以大家在巨大的毛主席画像前将“小坏蛋”高高抛起为结束。

将人打成重伤的马小军一点也没有受到惩治,反而双方约起了群架,与之相配背景音乐却是《国际歌》;北京出了名的心狠手黑的“小坏蛋”却在微笑着的毛主席画像前被这上百的青少年高高抛向空中,欢庆这次未遂的群架。电影将这一系列极具反差意味的元素融合在一起,看似在描写马小军这一伙孩子们的青春期的一起暴力事件,但也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社会整个法律体系的坍塌崩坏。在打了人之后的马小军没有感到害怕,直到双方说要茬架,并指明要他到场时,他才感到紧张和害怕。可见,当时这样的打架斗殴并不会受到惩治,会受到惩处的是马小军父母那样,阶级属性不同却相爱结婚的人,母亲失去了教师的工作,父亲也丧失了前途。而巨大的面带微笑的毛主席的画像更是增加了社会无序,是非不分的暗讽意味。

影片中采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来展示其讽刺性,其中较为经典的一个片段就是军队大院孩子们和家长看电影的情节。为孩子们放映一部黑白电影——《列宁在1918》,孩子们已将电影中的台词背了下来;大人们则是在礼堂里观看彩色的《罗马之战》。影片中给了《列宁在1918》中的一个女人在抽烟的特写镜头,坐在底下的孩子也提前说出了那句“哎,别动,有毒的”台词;接着镜头一转回到了室内,给了《罗马之战》中的一个裸体女人的镜头,紧接着在大礼堂偷看电影的孩子被抓,那位秘书说道:“这是一部受批判的电影,毒性非常之大,小孩子看了是会犯错误的”。影片中的两个电影同时提到了“毒”这一字眼,但究竟哪个更有毒呢?姜文已经在电影里给出了答案——在礼堂偷看电影被抓后,这群孩子和米兰在屋顶上唱着前苏联的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黑白革命片“有毒”,但有毒的不是电影,而是思想上的禁锢与束缚。

影片中除了这些肆意嚣张的男孩外,还刻画了两个较为特别的人物——于北蓓和傻子。于北蓓在影片中是个特立独行的女孩,她在那个充满藏蓝和军绿色的时代里身着艳丽的服饰,行为大胆。她抽烟,涂着厚重的口红亲吻男孩们,只身一人进男澡堂,她在那个政治高压和秩序缺失的时代里,自由自在的快乐的活着。而影片中的傻子古伦木,不管何时,都骑着根木棍。年少时在军队大院的门口骑着木棍,多年后的大街上,依然骑着木棍。于北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化身,真正具有年轻人的青春本质,没有受到“文革”的压制。傻子也是一样,他更单纯、无忧无虑,仿佛整个北京城就他们两个没有受到“文革”的影响,他们在各自的世界里无所顾忌地享受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军队大院里的男孩们这个特殊时期的“解放”——用暴力和性来释放青春期的躁动与荷尔蒙。时代改变,军队大院里的孩子的改变以及傻子的不变。这些情节的对比突出了“文革”对这一代青年的影响,影片结尾,已成年的马小军和他的伙伴们乘着 “卡迪拉克”,从象征着历史文化的长安街和天安门前凯旋般地穿行而过,大声呼喊着傻子的名字的情节变成了黑白色调,更是实力印证了这一说法。而最后傻子的那句粗话,也是无比的嘲讽,不知是说给挥手呼喊的马小军一伙听的还是说给那个已经逝去的时代听的。

影片虽主要是讲军大院的男孩们的青春故事,但它发生在“文革”时期。笔者认为姜文在拍摄这部影片时,侧重的是追忆青春年华,描述一个男性的成长史,而不是对“文革”的怀念。影片中虽充满阳光,且导演未明確的指出这个时期给人带来的伤痛,而是采用非主流的方式,在电影中大量使用色调对比和情节对照等方法表达了自己内心对当时的一些社会现状的隐晦的嘲讽,可见,阳光并不灿烂。

参考文献:

[1]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9月1日;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

[2]史晓丹、靳然《阳光是怎样灿烂的——谈<动物凶猛的改编>》;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3]王宇《浅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色彩的象征意义》;艺术之窗第135期

猜你喜欢

讽刺电影
新世纪以来国产歌舞电影典型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