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2018-05-29刘莹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鼻音伊索牧童

刘莹

一、教材分析

《伊索寓言》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传说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萨摩斯岛上一个丑陋无比,但智慧无穷的叫伊索的奴隶所作。伊索寓言脍炙人口,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说理深邃,诙谐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本课所选的则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 《狐狸和葡萄》讲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欺骗村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去帮助他;《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赞美蝉的歌声美妙,但蝉看穿了狐狸的诡计,没有上当。每则寓言都以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几次比较理解文章的主旨。1、第一和第三则寓言中的“狐狸”貌似有着不同的特点,其实本质是共同的。2、比较面对骗者狐狸蝉和乌鸦的不同结局。3、三则寓言揭示了共同的本质是“骗”。

二、设计理念

这三篇《伊索寓言》都比较简单,让学生读懂故事内容不应是本课的主要目标,而引导学生体会伊索语言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点也不应该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学习寓言的重点。所以我想对这样的课例应该挖掘的是合适的教学资源,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获益。

三、比较教学的运用

(一)字词的比较教学

1.比较“劲”的两个读音jìn和jìng。

怎么让学生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有时候我们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方法比较字词之间的差别,以更好的记住,形成良好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如《伊索寓言》中的白费劲(jìn),这个“劲”的读音对学生来说是个学习的难点,很不容易区分哪些“劲”是读前鼻音jìn,哪些“劲”是读后鼻音jìng,所以我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字典的解释来选择读音。

劲 jìn

A 力气,力量:~头。费~。干~。

B 精神,情绪,兴趣:干活儿起~儿。这部电影真没~。

C、神情;态度:那股骄傲~

D、趣味:下棋没~

劲 jìng

坚强有力:

~敌。~旅。~拔。~悍。~挺。~秀。~直。~松。强~。刚~。疾风知~草。

这里的“白费劲”就是白费力气的意思,当然应该读jìn。然后我让学生采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来记住当“劲”表示“坚强有力”的意思就是读后鼻音jìng,其他的就是读前鼻音jìn。

2.比较“慌” 和“谎”的字形,理解课文内容。

某些词句孤立地看并不一定是关键性词句,然而经过一比较,就很容易发觉它能准确而生动地表情达意,可以统领故事,成为学习的关键,还可以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抓手。在《伊索寓言》的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较快地领会一些关键性词句的妙处,并通过这样的关键字词来理解文章内容,我采用了文章的两个“慌”的比较教学 和“慌”“谎”的字形比较。

《牧童和狼》案例片断:

师:出示句子:

·牧童看到他们惊慌失措的样子,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然而,他喊破喉咙也没有人前来帮忙。

师:这两个句子中都有一个“慌”字,分别是谁“慌”?为什么“慌”?

(村民们“慌”是因为听到牧童大叫“狼来了”。牧童“慌”是因为狼果真来了。)

师:我们走进这个牧童的内心,看看他两次“大叫”的时候心里分别在想什么?(第一句中是牧童在捉弄村民,第二句中是牧童内心恐惧。)

师:指导朗读句子,读出牧童不同的内心活动。

师:展开想象,这个牧童的结局会是什么?(多种结局)

师:从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出示: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人相信。

师:比较“慌” 和“谎”,记住字形。(“慌”是内心的活动,“谎”是语言上的,所以两字的部首是不同。

……

在这个片段中我先通过提问: 这两个句子中都有一个“慌”字,分别是谁“慌”?为什么“慌”?让学生在比较中分析“慌”的主体是不同的,“慌”的原因是不同的,“慌”结果是不同的。村民的“慌”是因为善良,热心,而牧童“慌”是因为“谎”导致的。所以我们不能说谎。这个寓言故事通过这两个字就深刻的揭示了做人的道理。

(二)“人物”特点的比较教学。

1.骗者“狐狸”的特点比较

课文中《狐狸和葡萄》《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中都有“狐狸”这个角色,我还是通过比较的教学手法来分析“狐狸”这个角色。我让学生把这两则故事放在一起学习,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两则故事中的“狐狸”分别有什么特点。《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是“虚荣、 口是心非” ,《蝉和狐狸》的狐狸是“狡猾、 阿谀奉承”,从这里我们看到作者并没有使狐狸的“性格”单一化,而是略有不同,但是通过比较我们又可以认识到其實 “狐狸”身上的本性还是共同的,一个字“骗”。 《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是“骗”自己,而《蝉和狐狸》中的“狐狸”是“骗”别人。狐狸这个形象就是欺骗大家的家伙。

2.受骗者“乌鸦”和“蝉”的比较

同学们一定都记得《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中也有“狐狸”的形象。《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是狡猾 、 阿谀奉承的家伙。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问:这个阿谀奉承、拍马屁的伎俩在谁身上用过?(《狐狸和乌鸦》),引出已经学过的故事是为了比较受骗者“乌鸦”和“蝉”的不同。紧接着我连续两次对比着提问:

·面对狡猾的狐狸,蝉和乌鸦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乌鸦为什么会上当?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面对这个家伙的欺骗,乌鸦和蝉的结局是不同的。我通过课内外的比较是让学生明白,面对欺骗,面对别人的灾难,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运用自己智慧战胜才能战胜。

(三)“比较”中升华文章灵魂

在三则寓言故事都学完时我安排了一个环节,总结比较三则寓言故事。通过这个教学环节使学生看到了这三则寓言故事的共同之处,深刻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升华文章的主旨和灵魂。

实践证明,比较法的运用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认识与理解,可以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及写作水平,在阅读教学中强化比较训练,要丰富和深化阅读的内容,既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也可以纵向比较。要课内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读与写兼顾,要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比较教学合适有效。

猜你喜欢

鼻音伊索牧童
牧童学画
上了一年级的蚊子
到底谁是老师啊?
牧童
蚂蚁和麦粒
老鼠开会
寂寞的牧童
普通话与前后鼻音的发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