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妙的童声提升学生的合唱水平

2018-05-29贾娜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合唱教学策略探究小学生

贾娜

【摘 要】小学的合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集体性很强的声乐课,歌曲可以表现欢快、诉说悲伤。歌曲欢快的旋律能够使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抽离出来。但是以往的合唱教学中,效果往往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意识存在问题以及教材在编排上的问题。本文将结合上述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多声部;合唱教学;策略探究

素质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作为艺术以及语言的结合体,承载了教育的期望,在小学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作为孩子们最好的交流伙伴。通过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丰富音乐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开展师幼互动环节,摒弃了传统音乐课堂学习的枯燥无味和紧张氛围,而且能够满足孩子唱歌的愿望,在潜移默化中收获音乐知识、以及歌词经验和表达技巧等。借助于音乐活动,孩子可以体验音乐氛围,学习音乐知识,实现与周围世界的良好互动。音乐教育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从出生开始一直到孩子来到学校,乃至孩子今后的成长过程中,音乐对于孩子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

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指出,“ 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1] 但是在小学的合唱教学课堂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从小学的中高年级的合唱教学课堂,课堂教学效果总是差强人意[2]。老师们经常在抱怨教材编排的合理性问题,以及学生的音乐素质差的问题的同时,将合唱歌曲当做单声部歌曲一带而过;也有的老师勉为其难的将二声部都教,没有音准和音色,教学效果真是不敢恭维。此外,在多次的各级音乐教学研讨会中,老师们对合唱歌曲也是避而不谈。所有这些现象都在暗示:合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师的短板。

一、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观念问题

很多教师认为合唱是中高年级的教学任务,因此在小学音乐低段教学的过程当中往往教师没有对合唱教学加以重视,因此,低段的合唱教学往往以齐唱代替。这样的教学思想使得合唱教学出现脱节,由于在小学低段合唱基础教学得不到重视,到了中高段的合唱教学出现瓶颈。当前小学低段音乐课堂教学的形式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在一个课时当中,一般就是学唱一首歌曲,聆听一首歌曲。学生的多声部合唱缺乏教师有效地引导。这样学生对多声部歌唱缺乏认识,不够熟悉。

(二)教材内容编排问题

根据上述图表可以看出,对小学12册的音乐歌唱素材纵进行分析,1-6 册中只有 5 首二声部歌曲,而第 7 册开始,笔者发现大篇幅的平行三度音程的二声部歌曲有5首。在7-12册教材当中,二声部歌曲数量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相对于1-6册比例相差悬殊。

正因为学生从小学低段的音乐教学开始就没有进行循序渐进的进行多声部歌曲训练的经验,到了中高段面临二声部歌曲,这些二声部歌曲在难度的安排上也没有体现出一定的梯度,在浪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生搬硬套的学习,这样的过程与结果都令人觉得不愉悦。

(三)文化背景问题

众所周知,西方艺术和我国艺术有天壤之别,重立体感是西方艺术的主要特点,体现在音乐教学上,主要是通过和声、复调、配器等手段,追求厚重丰满的音乐对心灵的震撼。中国艺术的不同之处在于,无论是书法、绘画、音乐都是“线”的艺术[3]。音乐的主体不是网状铺叠、纵横交叉的多声音响,而是以旋律展开为主。此外,除了在音乐课堂上,学生接触多声部音乐的机会也很少,因此,长期以来,多声部教学在我国受到音乐文化特征,以及社会生活背景的严重影响,成为一个不解的难题。

二、策略探究

(一)从转变教学观念开始

任何的教学过程都是循序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多声部的教学也不例外。这就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每学期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多声部合唱的能力。想尽一切办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和声丰富的美、变换的美、琴瑟和谐的美,这样学生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多声部音乐学习当中,建立多声部和声意识使得多声部合唱能力得以提高。

(二)教材有效开发利用

面对教材编排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帮助学生弥补中间断层的音乐经验是十分必要的。结合现有教材存在的缺陷,笔者认为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对现有教材进行改编。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摸索和实践,笔者在教学过程当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中就包括小学多声部歌唱经验构建的教材资源开发的一些行之有效对的做法。

1.动机音调创编法

所谓动机音调就是歌曲的首音调,也是歌曲的最核心的音调。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首音调是学生唱的最准确的也是比较稳定的[4]。所以,做声部的创编选择动机音调进行能够实现稳定的多音部演唱。

案例 1:《火车开啦》

歌曲《火车来了》的首音调是笔者提取了前三拍的强位拍上的三个音 DO MI SO。

【案例分析】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三声部的演唱难受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教师巧妙的使用提取动机音调的方式就会使教学难度降低,通过声部的依次叠加,音樂变得更加饱满有活力。

2.不同素材叠置法

将一些短小的歌曲进行声部的叠加,不同的歌曲让两个声部的同学依次演唱,这样能够考验和监督学生用更加准确的音调、音色去唱好自己的声部[5]。

案例 2:《梦中的粉刷匠》

性格具有明显对比的歌曲《粉刷匠》和《闪烁的小星》,两首歌曲进行二声部的叠置,是粉刷匠愉快的工作氛围得以营造。

【案例分析】

八分音符为主的《粉刷匠》,四分音符为主的《闪烁的小星》 ,前者活泼跳跃,后者静谧优美。鲜明的对比能够彼此衬托和凸显在形成二声部的复调时。

(三)多声情境创设法

很多小学年级的歌曲,歌曲本身的素材具有多声部歌曲的特征。例如商场,社会,火车的歌曲。根据艺术创编的原理,可以将这样的歌曲根据情景和歌词创作成多声部的歌曲。

根据歌曲的本身特点可以创编成相同的音高,但是节凑不同的多声部的效果,例如能够根据情景发出不同的长短的节凑的歌曲。

案例 3:《火车开啦》

根据火车启动时的声音汽笛声,车轮撞击轨道的轰鸣声。可以知道学生在相同音高的基础上表现不同声部的节奏和情景。

【案例分析】

因为音高是相同的,节奏不同的几个声部的音色就会变得有序,各声部能够形成节奏鲜明,协调统一的音效。

对于一线工作教师来说,对教材进行创编补充是力所能及的。课堂上的“小练习”应该持之以恒的进行下去才能够看到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多声部练习,在短时间内就会看到学生在听觉以及歌唱音准上的进步。此外,完美的多声部合唱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只有从小学低段开始,将多声部合唱练习贯穿整个学习、整个学年、乃至整个学段的教学计划当中,课堂合唱教学才能够变成向往与享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社,2012年。

[2]廖乃雄,《音乐教学法》,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3](美)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商务印书馆,2010年。

[4](俄)根纳季·齐平,《音乐活动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5]狄其安,《怎样写合唱曲》,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

猜你喜欢

合唱教学策略探究小学生
对英语课堂实效性的反思与探究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