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微

2018-05-29王华平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实践小学数学

王华平

【摘 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教育教学极具启发意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充分体现了教育与生活的必然联系。小学数学作为一门生活性、服务性较强的学科,更加贴合“生活教育”理论。本文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研究“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关键词】生活教育;小学数学;实践

一、认识陶行知教育理论,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生活教育理论体现在教育教学中即可表现为,教育教学融入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留心观察生活,用心领悟生活,将生活中的所所见所闻所想运用到课堂中。上课固然是学习,听讲座、社会实践或是与人交流亦是学习,投身大社会、大自然更能学到更多的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活知识。[1]

作为一门生活性、基础性较强的学科,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而小学数学相比小学其他学科更加充分地体现着生活的气息。(见表1)

由此可见,活动课程充分体现小学数学学科中的生活性,生活与数学是相通的,相互渗透的。因此,“生活教育”理论更加适用于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生活教育”?如何去实践“生活教育”内容论呢?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理论中是这样表述的,“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2]也就是说,教学的中心是“做”而非“教”,即我们必须充分了解社会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况,也就是了解学生的具体身心发展状况,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做”与“教”相互融合,在“做”中教、在“做”中学。这里就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的重要性,当然,这在数学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均衡发展发展、品学兼优、身心健康的学生。

二、借鉴陶行知教育理论,教师“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学习

陶行知说“: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也就是说,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通过灌输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要在积极引导的过程中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教育教学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笔者认为,针对小学生这群特定的主体,由于其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教育教学中更加要强调对于学生学习的引导。“填鸭式”的教学一方面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逻辑性与结构性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很难使学生达到掌握自足学习方法的目的。而小学数学学习的特征主要在于理解性,这也就指明了教师的教学教学方法必须采用“由扶到放”的引导式教学。以下以二年级数学教学为例:

片段一:4的乘法口诀核心教案

出示一列火车,火车上有四个车厢,每个车厢有四人。

师:观察第一个车厢,里面有几个几?

生:有1个4(板书:1个4)

师:1个4用乘法算式如何表示?

生:1×4=4

师:你能根据这个乘法算式编写一条相应的乘法口诀吗?

生:一四得四(引导得出,板书:一四得四)

师:观察前两节车厢,里面有几个几?

生:有2个4(板书:2个4)

……

以上的教学跳出了对教材的束缚,跳出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师引导式教学模式,秉持“人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在教师引导的特定环境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从已有的“先验知识”出发,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问、讨论、解释、归纳,总结,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从中也体验了解决问题方法與步骤,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自己进一步去求知。这也从侧面体现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教学思想。

三、升华陶行知教育理论,学生走向“自主学习”

提到学生学习,笔者联想起了陶行知先生关于学习方法的独到论述。陶行知先生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3]也就是说,教学的本质,并非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教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既是学习知识的方法,更是掌握生活技能、领悟生活真谛的方法。由此,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为途径的五路探讨法。这对教师的教育实践具有引导意义。

笔者以为,学生学习须经历教师“由扶到放”的引导式教学模式,但其最终的目的必须是要让学生走向“自主学习”。自主地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一点依赖性,多一点独立性。例如:在数学学习上能够做到课前的自我学习,课中的积极思考以及课后的自我反思。实施新课改后,学生学习负担有明显减轻,针对小学生而言,教育目标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与理解基础性的知识并运用知识服务社会生活。这样特定的目标也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还同学们一片自己的天空。面对忽然增多了的时间和空间,学会利用“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4]带动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空间真正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与效果。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教育[M].商务印书馆,1936.

[2][3][4][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实践小学数学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