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

2018-05-29刘晓素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背景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是引导学生树立确的人生观,使其逐渐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而在这一过程中应用“互联网 +”的理念,既可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还能使高校建立发展的新形态。所以高校应该结合学生思想行为变化,通过对“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仔细的分析,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新模式,保证教育的效果实现最大化。本文概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概念、功能及建设,以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概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是为了在不同人群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方便人们沟通,运用现代信息交流平台引导和教育信息受众,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获取现代信息的需求,通过互联网产生的一种现代新兴的信息载体。它传播信息的方式不受时间和地域等的限制,促进受众思想水平的发展,推动信息更快、更好的传播。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用的微载体主要有QQ、微信、微博等交流平台。虽然高校运用这些微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有积极地作用,但是长此以往很容易放纵学生的思维。所以在“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合理的利用微载体的个性化的教化功能,逐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功能

(一)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

“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可以促进个性化教学得到良好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学习的便利,学生可以在该平台上选择自己适合自己而且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这样学生也愿意在学习上花较多的时间。而在教学中有效的运用互联网电子设备可以使学生从中汲取新知识的兴趣得到激发,进而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有利于实现交互化学习方式

“互联网 +”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有利于学生实现交互化学习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教师为了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不能主动的掌握学习的内容、时间、进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习效率造成影响。另外,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竞争。“互联网 +”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可以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良好的平台,使信息实现透明化,学生可以快速的分享信息,最终使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效率得到提升。

(三)有利于实现教育内容的即时化传输

“互联网 +”背景下的文化传播具有传播快、时效性强、关注社会热點等特征,所以在该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为即时化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造了新的途径。高校教师在运用互联网教学时既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还可以因材施教使学生实现在线虚拟学习。微信、QQ等微载体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应该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为教育内容的即时化传输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建设

(一)创新思维,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

“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创新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重新进行认识。高校的思想政治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使“一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得到充分的体现,但是互联网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强大的交互功能,使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受到一定的影响,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学生普遍出现上课时间玩手机、课余时间追剧、打游戏,所以高校应该树立良好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强化对电子移动设备的应用,使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出发,主动接受、接纳、融入的心态,不压制、不回避。

(二)以导向原则,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

高校应该以导向为原则,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载体。教师应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鼓励、认可学生,使学生把创新变为创造,才能提升高校教育的活力。所以高校应该对学生喜欢的微信、微博等形式进行充分的利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微载体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起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指导思想,对高校微载体加强构建和指导,掌握微载体的主动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更加清晰,更能深入学生内心。

(三)科学控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

高校应该对微载体的整体设计引起重视,进行科学的控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载体得到强化,并通过不断的优化资源配置,使微载体的领域逐渐得到扩大;建立起符合高校学生未来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鲜明的微平台,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还应该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使彼此之间因学生产生的矛盾得以消除。另外学校还应该建立一个反馈的平台,并及时的在平台上发布学校和学生的信息动态等,还可以为家长提供更多的了解学校、了解学生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未来教育的趋势,“微文化传播”也得到不断的发展,所以高校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以兴趣和自我实现为驱动力,以提供定制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为出发点,并采取个性化推荐、实时反馈、终身学习跟踪等方式,促使其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目标。

作者简介:刘晓素(1983.2-),女,汉族,湖南邵阳人,本科,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中级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宝君.刘静涵.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4(01):114-119.

[2]李化.“互联网+”趋势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价值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38):52-53.

[3]陈慧中.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8(04):165-166.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背景思想政治教育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