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具一格的歌剧普及新形式 —斯卡拉歌剧院“儿童版”歌剧的制作和推广

2018-05-17

歌唱艺术 2018年1期
关键词:斯卡拉歌剧院歌剧

可能与大多数国内读者的认知有些差异,西方古典歌剧这个集多种艺术形式之大成,代表古典音乐发展最高成就的艺术种类,即使在其发源地意大利,也已是“阳春白雪”、和者寥寥了。意大利的年轻人也愿意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说唱、摇滚、流行音乐以及互联网等娱乐方式上,“八零后”“九零后”人群对于传统歌剧的接受度已然式微。无论是作为斯卡拉歌剧院的后台工作人员参与歌剧演出,还是作为普通观众在台下欣赏歌剧,笔者所见的观众中头发花白者总是十之有八,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歌剧在意大利的悠久历史,但颇有“养老院”风采的景观还是令人唏嘘不已。

2015年前后,借助米兰“世博会”的东风,斯卡拉歌剧院吸引了一批“世博”观众;且作为旅游胜地,米兰平时也不乏观看歌剧的游客。但是,游客的流动性大,并非歌剧院所期望的核心观众群体,再加上二十岁以上青年观众的审美取向在短时间内又很难改变。因此,作为斯卡拉歌剧院运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面向儿童群体的歌剧普及计划就应运而生了。从2014年开始,斯卡拉歌剧院启动“青少年歌剧普及计划”项目,旨在培养下一代的青少年观众群。

作为斯卡拉研究院的艺术指导,笔者除日常学习、教研工作外,很重要的实践内容就是参与斯卡拉歌剧院正式上演剧目的制作和排练,因此笔者有幸参加了到目前为止斯卡拉歌剧院所有“儿童版”歌剧的制作和演出。笔者写作本文欲通过较系统地介绍斯卡拉歌剧院的“儿童版”歌剧与正式歌剧的异同,包括制作以及演出模式上的区别等方面,对国内歌剧演出机构和相关从业者进行歌剧普及工作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从2014年至今,斯卡拉歌剧院排演过罗西尼的《灰姑娘》《塞维利亚理发师》以及莫扎特的《魔笛》《后宫诱逃》等几部歌剧的“儿童版”。在准备、排练这些歌剧的过程中,笔者总结斯卡拉歌剧院对于“儿童版”歌剧的改编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要素。

歌剧《后宫诱逃》宣传页

剧目选择

在剧目选择上,重点选择适合儿童和青少年观看的、带有一定趣味性和童话性的剧目,如《灰姑娘》和《魔笛》;而一些厚重的、带浓厚哲学色彩的剧目,如《尼伯龙根的指环》就未必适合儿童观看。

演出时长

由于时代变迁以及生活节奏的巨大改变,古典歌剧的长度和节奏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过于冗长了。现代的商业电影一般将时长控制在两个半小时以内,因为这是一个成年观众所能集中注意力的极限时间。而古典歌剧,如莫扎特的《费加罗婚礼》动辄三四个小时,的确成为如今歌剧普及的一大障碍。况且,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成年人要短,因此直接拿原版歌剧让儿童乃至青少年欣赏,显然有些不合理。基于上述理由,“儿童版”歌剧都经过了导演和指挥的改编,以保证所有演出时长被控制在七十分钟以内—这是一个八至十二岁儿童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极限时长。

语言属性

在改编歌剧时,斯卡拉歌剧院的艺术家们并不拘泥于原剧的剧本和歌词语言,而是将其改编成儿童便于接受和理解的本国语言。如莫扎特的《后宫诱逃》和《魔笛》都是德语歌剧,而在“儿童版”的演出中,斯卡拉歌剧院的导演组亲力亲为,将两个剧目的所有歌词和对白都换成意大利语,方便儿童观众理解。在排练过程中,导演和指挥不断地与演员、艺术指导沟通,修改对白和歌词中过于书面化、成人化的用语,以求更贴近儿童观众的语境。

演出歌剧《魔笛》

改编宗旨

歌剧改编的宗旨是围绕“让小观众了解剧情”展开,让小观众首先了解歌剧中的主要人物及相互关系,进而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进入歌剧所描述的剧情中,而并非简单地集中在“让孩子对歌剧音乐的美产生共鸣”这一点儿上。

从这一宗旨出发,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剧情发展,每部“儿童版”歌剧都会别出心裁地加上一位“旁白”,或是活用剧中现有人物,或是直接添加新的人物。如在《灰姑娘》中就新加入了由话剧演员扮演的作曲家罗西尼本人—在歌剧的前奏曲和第一幕之间、第一幕结束后,“罗西尼”都会出场,以旁白的形式为小观众们梳理情节、预告之后将要发生的剧情。在《魔笛》中,担任这一角色的成了帕帕吉诺。帕帕吉诺在音乐间隙,询问道:“你们觉得帕米娜是否能得救?”或者故意拼错帕帕吉娜的名字,引导孩子们在台下大叫以指正等方法,大幅增强了演出与小观众的互动性,将整个歌剧设计成一个“演员和观众共同参与”的全新形式。这样,不但不用担心孩子们在观剧过程中坐不住,反而是利用这一点儿,调动起孩子们的热情,让孩子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歌剧的演出。

需要指出的是,在音乐上,凡是和交代剧情关系不大的段落都会被改编者们删除。以莫扎特的《魔笛》为例:

1.导演将全剧的舞台背景做成一本书的造型,每次换景,都是一个“翻书”的过程,以增强趣味性。

2.为了提升帕帕吉诺的地位,歌剧第一幕的第一场和第二场直接颠倒了顺序,并且整剧的核心人物和旁白都变成了帕帕吉诺。

3.本着“删除所有和交代剧情关系不大的段落”的原则,原剧中脍炙人口、深受观众喜爱的著名咏叹调,如塔米诺的咏叹调《多么美丽的肖像》、萨拉斯特罗的咏叹调《在这神圣殿堂里》、帕米娜的咏叹调《我感觉到》都被删除,但与剧情关系较大的两段五重唱都被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整部剧在帕帕吉诺和帕帕吉娜的二重唱中落下帷幕。

这样的改编虽然在音乐性和艺术性上没有多大创新,但在情节交代和娱乐性上更易被儿童观众接受。整部歌剧经改编后淡化了原剧中的宗教因素,一改严肃的整体气氛,变得轻松诙谐。

而对于《后宫诱逃》的改编则更加大胆。由于故事的背景被挪到了一个海岛上,因此改编者还额外加入一段原创的伦巴音乐来连接情节。虽然笔者并不完全赞同这种改编方式,但这依然不失为一种可以借鉴的思路。

歌剧《后宫诱逃》演出及排练

排演流程

“儿童版”歌剧的排演不同于正式歌剧,在整个流程上讲究“短平快”。从排演人员拿到改编后的谱子到第一场正式演出,不过短短二十天左右。除去休息日,只有两周多的时间进行排练。在不占用过多剧院资源的情况下,演职人员需要迅速适应改编后“儿童版”歌剧的音乐,以及表演、场景、舞台调度、服装、道具等一系列流程。整个流程绝不会因为观众是儿童就马虎了事,必须达到斯卡拉歌剧院的专业水准,因此也对演职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布景制作方面,所有儿童剧目都不占用歌剧舞台“品”字形的后半段纵深部分,而是仅仅使用舞台的前半部分。这样,在前台进行“儿童版”歌剧演出的同时,舞台后部依然可以照常进行日常正式歌剧的装台。

制作和推广

每逢“儿童版”歌剧开演前的一周左右,斯卡拉歌剧院都会在二层的宴会厅举办一个类似推广会的小型音乐会,邀请家长陪同孩子前来观看,由演员唱一两首歌剧中的咏叹调,并分发制作精美的小册子。目的就是为了让儿童观众在观剧前了解剧中主要人物和一部分音乐,如同电影的预告片一样。

《后宫诱逃》中原创伦巴音乐曲谱

在票房方面,“儿童版”歌剧的售票采取“1+1”的模式以及学校包场的形式。除部分赠票外,成人观众无法单独购票,必须以“购买一张儿童票和一张成人票”的形式购买。这也保证了在座的观众群体一定是以儿童为主。

每部“儿童版”歌剧在一个演出季,至少演出三四十场,演出场次之频繁绝对不是单一的零散售票就能消化的,这其中的主力就是米兰各个中小学的包场。与当地学校的大量合作,使得“儿童版”歌剧的演出时间涵盖了从周一上午至周日下午的各个时间段,并且大量时间是一天两演,上午、下午各一场,同时还时不时地去米兰周边地区剧院(如帕维亚和托尔托纳)、米兰“世博会”场馆等各种地点为儿童加演。甚至,还有一次是去米兰的少年管教所演出。观众群几乎涵盖了全米兰八至十四岁的儿童,且基本每场演出台下的小观众们与台上的演员们都互动热烈。演出结束后的签名环节,小观众们也常常将大厅围得水泄不通。

最后,作为“儿童版”歌剧演出的后续与延伸,每年斯卡拉歌剧院都会在同季的暑假上演该剧的完整版。虽然笔者没有做过相关统计,到底有多少看过“儿童版”歌剧的观众会因此走进剧场观看完整版,但“儿童版”歌剧确实为歌剧在少儿观众群体中的普及做出不小的贡献。

可喜的是,随着经济水平和观众需求的不断提升,国内古典歌剧的演出水准和普及程度正在不断提高,歌剧事业蓬勃发展,方兴未艾。通过本文的介绍,笔者希望能对国内的歌剧普及有所助益,并将更多的目光提前聚焦于下一代潜在的歌剧观众群体。

猜你喜欢

斯卡拉歌剧院歌剧
秘鲁总统总是被“捅”
秘鲁总统临危受命获民众好评
走进歌剧厅
上海歌剧院精彩演出抢先看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上海歌剧院精彩演出抢先看
上海歌剧院精彩演出抢先看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上海歌剧院精彩演出抢先看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