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视域下西藏边境地带安全稳定问题探索

2018-05-16狄方耀贾翠霞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边境西藏一带一路

狄方耀,贾翠霞

(1.西藏民族大学南亚研究所 陕西咸阳 712082;2.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一、西藏在我国“一带一路”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一)西藏是“中尼印经济走廊”建设的必经之地

经过党中央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于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变化,以及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线各国加强合作、共克时艰、共谋发展提出的宏大构想,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在这个文件中,中央决定将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纳入国内具体承担“一带一路”开发和建设重要任务的18个省份之一。2015年5月中旬,国家主席习近平向来华访问的印度总理莫迪提出了由中国、印度和尼泊尔三国共建“中尼印经济走廊”的倡议,莫迪对此积极回应,尼泊尔政府也表示积极支持这个经济走廊倡议。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中尼、中印、中尼印的国家领导人及外交部就此问题进行过多次商谈,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学术界也进行了多次研讨,有十多位国内外专家就此问题进行过探讨和交流,国内外媒体也进行了较多的报道。从以上情况看,“中尼印经济走廊”的建设问题已经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国际关注,有可能成为中国与相关国家间的第七个“经济走廊”,西藏当然的是“中尼印经济走廊”的必经之地,从而使该区域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

(二)中央强调将“西藏打造成我国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

2015年8月下旬,中央在召开的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将西藏打造成我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简称‘南亚大通道’)。就是要“充分发挥西藏区位、政策、历史、人文等优势,将其打造成我国面向南亚开放的国际大通道,实现交通、贸易、文化、旅游等领域的跨越式升级,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古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承载人文交流、推动文明互鉴的友谊之路,西藏是中国历史上“古南方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从地理与区位条件方面看,西藏与南亚地区山水相连,发挥着天然的人文纽带作用,是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重要门户,也是南亚各国和地区文化交融的集中地区。“一带一路”建设使西藏成为中国面向南亚、发挥内联外接、互联互通的重点地区和国家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前沿地带。以上情况可以看出,西藏在国家构建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建设过程中肩负着极其重要的战略任务。所以,随着国家“南亚大通道”建设过程的稳步推进,西藏边境口岸地带人口将会随着口岸建设步伐的加快、边境贸易活动的逐步活跃和边境城镇建设的加快等,必将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加,这种情况必然是一个边境地带人口的流动量、聚集量、复杂性同步增长的过程,一定会为西藏维护边境地带的安全与稳定带来新的课题和日益增大的压力。

二、“一带一路”建设与西藏边境地带安全稳定相辅相成

(一)边疆地区与边境地带

1、边疆地区

为了能够阐述清楚本文的主题思想,应当首先弄清楚文章所涉及到的有关基本的概念内涵。在此,我们先来看看“边疆地区”的概念内涵问题。一般意义上所讲的“边疆”,是用以标志国家与边界相连区域的概念,既有地理的意义,也有政治的意义,还有文化的意义。[2]传统观点认为,边疆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并认为中国的边疆包括陆疆、海疆。近几年国内外有些学者还提出了文化边疆、经济边疆、高边疆等软边疆的概念,扩大了边疆概念的外延。

陆地边疆地区,就是指一国管辖区域的最外延地带,也就是与他国临近或接壤的疆域。比如,当代中国的陆疆省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简言之,凡是有国境线的总和就是当代中国狭义的边疆地区(学术界尚有争议,认为不能把整个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等省都视为陆疆地区)。

2、边境地带

图1:西藏自治区边境地带示意图

什么是边境地带?这个问题在国内也有不同观点和看法。根据网上百度搜索,我国沿边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它们对边境地带的定义是:边境地带是指紧靠国(边)界线两千米以内的区域,但距国(边)界线最近处不得少于二十米;水域从国界线延伸至岸上起二公里以内的地域。笔者认为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新时代背景下,以上关于将边境地带的仅仅限定在“2公里”以内的规定,是否有利于有关经济走廊的建设、是否会影响到我国与相关国家的“跨境经济实验区”的建设等,为此,笔者建议应当根据新的情况适当得将边境地带向我国一侧进行必要的延伸。在此,我们也冒昧给边境地带做出这样的界定:边境地带或称为边界地区,是边疆地区中最外延的部分和与相邻国家接壤的地带,是边疆地区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是关乎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领土安全和主权安全的重要地域,具有前沿性、敏感性、脆弱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是一个国家维护其安全的战略要地。根据我们的理解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认为边境地带的范围应当是我方一侧距边境线100公里范围以内的地带,它当然也就成为国家军事布防的重点地域。在此,仅以西藏自治区的地图为例,做一个关于边境地带的示意图(见图1)。

(二)西藏边境地带存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方面威胁

根据我们的分析认为,西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方面的威胁。

1、中国与不丹、印度没有划定国界线

西藏位于中国青藏高原西南部并占据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至今为止,中国与不丹边境线长约600公里,尚未正式划定,其中的有些边境线上存在争议;中国与印度边境线长约1700多公里,均没有正式划定,只是根据两国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其形成的传统习惯边境线,而且两国之间常常发生领土争议。一百多年前英印政府擅自划定的所谓“麦克马洪线”,为中印边界争端埋下了隐患。2017年6月,印度边防军队进入中国正在道路施工的洞朗地区,阻挠中方施工并非法滞留,同时辩称洞朗是不丹领土,意指中国在此段修路有“安全关切”。在我们看来,此次事件根源在于印度看中了洞朗地区的地缘战略位置。此事件对中印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续的两国关系也值得深思。

2、中国与缅甸的关系

从总体上来看,缅甸与中国的关系几十年来总体走势比较平稳,算是中国与周边国家中关系比较牢固的。正是基于此,有人评价说在中国的几个“铁哥们”中,很多都与中国反目过,只有缅甸未与中国发生冲突,也未与中国发生过较大的领土纠纷。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缅甸对于中国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相反,中国对于缅甸来讲其战略位置同样非常重要。特别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宏观布局中,缅甸是我国走向东南亚、南亚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连接纽带。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几十年来历届缅甸政府的执政水平和能力受到国际社会的诟病,内部的动乱、甚至是战乱从未停止过。这种局势往往给中缅两国关系的平稳发展添置了阻力或带来不稳定因素。西藏与缅甸有近200公里的接壤地带,该国局势的不稳定,将会为西藏边境地带安全稳定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3、中国与尼泊尔的关系

尼泊尔在地理位置上与西藏接壤,两国的边境线有1400多公里。中尼之间有着上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特别是1955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尼泊尔建交以来,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和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目前两国已经构建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尼泊尔对打击国外“藏独”势力、促进中尼边境地带的稳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59年以后的十多年时间里,“藏独”组织曾经在尼泊尔的活动一度很猖獗。经过两国的友好合作,1974年,尼泊尔出动约3500名士兵和2000多名警察,将盘踞在尼泊尔木斯塘地区的数千“藏独”叛匪一举剿灭,叛军头目旺堆被击毙。近年来,在每年三月达赖集团“滋事”的高峰期,尼泊尔政府都会发布禁令,严厉警告“藏独”势力不得在尼泊尔开展任何反华活动。中国政府推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为尼泊尔创造了很好的发展机会;尼泊尔历任政府首脑都在积极响应中国政府的“一带一路”倡议,并迈出了一些最实质性步伐,合作成果不断涌现,从而推动着两国关系进一步趋好。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尼泊尔政局因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呈现出不稳定性的特点,这种不稳定性虽然尚不构成影响两国关系的破坏性因素,但是,却对中尼经济贸易的平稳发展、进而对西藏边境地带的经济稳定发展和对外贸易的经营者造成一定的影响,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西藏边境地带的稳定。对此我们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

4、以十四世达赖为首的分裂集团一刻也没有停止分裂破坏活动

1959年3月以十四世达赖为首的上层分裂集团发动全面武装叛乱并逃亡印度之后,其总部就在印度的达兰萨拉。几十年来他们在西方反华势力的唆使下,从未停止过寻机滋事、甚至是制造暴乱和恐怖事件的活动,特别是他们曾经在中印、中尼边境地带“回窜”与“骚扰”活动,给国家维护西藏边境地带的安全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直到目前为止,西藏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主要针对的仍然是境外十四世达赖分裂集团。

5、与西藏接壤的克什米尔地区印巴对峙从未减弱

印度与巴基斯坦两国从1947年独立时起,为争夺克什米尔地区的控制权,两国分别于1947年、1965年和1972年爆发了三次全面战争;此后,两国在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争论、争执或小规模军事冲突从未停止。中印两国也为了争夺克什米尔,于1962年也曾兵戎相见。当年的中印边界战争中西部战场就是在拉达克、新疆和西藏的交界处的克什米尔地区。现阶段这一地区仍然具有高度敏感性、复杂性和脆弱性,对西藏的边境地带安全稳定形成直接影响。

综上,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实现“将西藏打造成我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的战略任务,就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边境安全环境。所以,将西藏边境地带的各族群众打造具有强烈爱国心、衷心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边境安全防护林”,进而为“一带一路”倡议走向南亚创造良好的边境环境,就显得尤为必要。

当然,“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反过来也能为西藏边境地带的和谐稳定创造愈益向好的周边环境和日益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一带一路”视域下维护西藏边境安全稳定的意义与对策建议

一个和谐、稳定和繁荣的边疆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构建利益共同体的先决条件和不可替代的载体,是吸引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空间。而一个不稳定和贫穷的边疆地区不会成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的有效空间,也不会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吸引力,无法承载中国影响“外溢”的使命。2017年8月下旬在四川大学召开的“第五届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研讨会”上,云南大学的周平教授在发言中讲道:边境是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非常赞同以上观点。在此我们结合西藏的特殊情况阐述一下西藏边境地带安全稳定的意义问题。

(一)维护西藏边境地带安全稳定的重要意义

1、西藏拥有漫长的边境线且与多国接壤

如前所述,西藏地处我国的西南边疆,分别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及克什米尔地区接壤,有约4000公里的边境线,分别占我国陆地相邻国家的四分之一和陆路边境线的五分之一;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印度、不丹两国均未与我国划定边界线,并且还存在重大的领土争议问题。这种情况严重威胁到西藏地区的和谐与稳定。由此可见,漫长的边境线给国家和西藏带来了巨大的维稳压力。

2、西藏边境地带人口众多

西藏除了那曲地区和拉萨市以外,其他5个地市共计有21个县、203个乡镇、770个村均分布在边境线上,边境地区总面积达34.35万平方千米,为西藏总面积的1/4。截止2017年初,西藏的边境地带拥有3个国际性口岸:吉隆口岸(于2017年8月30日起正式为第三国开放)、普兰口岸、樟木口岸,2个双边性口岸(陈塘-日屋口岸、里孜口岸),28个边民互市贸易市场和200多个边民互市贸易点。边境线上有对外通道312条,包括常年性通道44条和季节性通道268条。其中通向尼泊尔边境184条,通向印度边境93条,通向不丹边境18条,通向克什米尔地区边境12条。根据2010年前后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西藏边境地带居住着约50万人口,约占当时全西藏总人口的1/5。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西藏边境地带的人口数量将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以上这些情况说明西藏维护边境地带的稳定,必将会遇到非常艰巨的任务。

3、西藏是我国重要的安全屏障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是中央确定的国家重要安全屏障,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居于特别重要地位。西藏的稳定关系国家的稳定,西藏的安全关系国家的安全。在中央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使西藏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2013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作出“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积极构建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确保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指示[3]。在中央召开的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中央再一次肯定了第五次座谈会上对西藏的战略定位,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进一步指出,西藏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放到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上来,把实现社会局势的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作为硬任务,各方面工作统筹谋划、综合发力,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主动权”。[3]目前,西藏社会局势进入了持续稳定的新阶段、新时期,但西藏地处反国家分裂斗争第一线,仍然存在着西藏各族人民同以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由此可见,西藏社会稳定、边境地带安全是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影响中国国防安全、主权安全和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推进西藏边境地带安全稳定的对策建议

1、扎实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几十年来,党中央大力支持西藏维护边境地带安全稳定的做法,取得了一系列较为成功的经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较为有效的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非常显著地效果。本文就今后如何更好在西藏边境地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问题也谈一些看法。首先,不断夯实爱国爱藏的群众基础。为达到此目的,我们建议要进一步为边境地带各族群众致富创造更加优质的服务,让边境地带的各族群众在劳动致富的实践过程中实际体验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进而带动和感染更多的群众热爱祖国;其次,建议中央进一步增强对西藏边境地带的援助力度,不断完善该地带的公共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条件,为边境地带各族群众不断提升的爱国自豪感创造日益坚实的物质基础。再次,着力营造爱国主义舆论氛围。一要创造性地利用新媒体时代的新方法以及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新旧社会的对比教育和中外不同制度的对比教育(中国与尼泊尔、中国与印度、中国与缅甸等)。二要培育典型、宣传典型,用当地群众身边的典型实例教育群众。比如,聂拉木县樟木镇邦村的“国旗老阿妈”次仁曲珍,从1965年开始坚持每天在自家院里升挂国旗,成为爱国主义的典型,其巨大的感染力在全国感动了无数的人。三要大力扶持和培育国外藏胞爱国爱藏的力量。因种种原因流落到国外的普通藏胞也应当是我国的华侨,是一支身份比较特殊的旅居国外的群体(身份特殊、复杂:既有老一代的、也有新一代的,其中不乏有一部分对祖国怀有特殊感情的人)。这些人虽然散居在世界各地,并以印度和尼泊尔居多,其中有些人地位低下、生活比较艰难。如何将这一批人的作用发挥好,使他们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等资源,从事一些有益的生产经营活动,解决自己和家庭生活所用,同时也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国外的推进和西藏边境地带的稳定等发挥一些积极作用,这就成为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和思考的现实问题。如果条件许可,我们还可通过向在我国边境口岸从事跨境商贸活动的外国人(印度、尼泊尔等)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将西藏发展稳定、老百姓真实的幸福生活情况介绍到国外,传递给达赖集团及其追随者。

2、进一步发挥各级党政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首先,加强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西藏能否既保持边境地带的社会和谐稳定,又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关键就在于是否拥有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所以,今后要进一步高度重视西藏边境地带干部队伍的建设,首先将各级党政干部队伍培养成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中坚力量,为广大的普通群众起到坚强的榜样作用。其次,发展和壮大基层党政组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积极推进西藏边境地带社会和谐稳定,乡(镇)和村的基层党政组织起着关键性的基础作用。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藏边境地带对广大农牧区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后,西藏面临着更加艰巨的发展与维稳任务,尤其是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如何加强边境地带的安全与稳定,有许多新的课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掌握破题的方法,有许多新的矛盾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化解,这些任务和工作,都需要基层党政组织发挥核心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后,积极推行“双联户”组织形式。2012年,中共拉萨市委在评估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成效和总结以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双联户”制度,即“联户平安、联户增收”。[4]把城乡5到15户划分为一个联户单位,民主推选产生一名“致富带头人”、“村组事务明白人”或“热心人”作联户长,组织联户家庭共同开展矛盾纠纷联排联调、安全隐患联防联控、困难弱户联帮联扶、发展成果联创联享等10项职责。2013年,西藏将“双联户”正式上升为全区性的工作战略,在整个自治区范围内推广和实行。西藏设置“双联户”的基层组织形式,既是基于“压力型体制”的下行驱动,也与西藏地区独特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有关。继续发挥“双联户”组织目标,即维稳、发展与和谐,组织力量向基层倾斜,通过管理力量的下沉,在政府权力最薄弱的基层社会强化组织建设,夯实维护社会稳定的组织基础。我们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双联户”工作模式一定会在边境地带产生积极地效果。

3、继续做好“抵边搬迁”和“边民补贴”等工作

近几年来,西藏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在边境地带进行了将小康示范村建设与“抵边搬迁”相结合的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搬迁至边境地带国土上的老百姓居住在政府统一建造的房屋内,基础设施条件基本齐全,与相邻的国家农村相比,充分显示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中央对居住在边境地带的各族群众统一发放“边民补贴”,每人每月都有一定数额的生活补贴资金,使其成为边民手中一笔较为可观的收入,产生了积极的实践效果。以上这些好的做法应当认真总结经验,使其不断产生更加有效的作用。

4、坚持发展经济,着力改善民生

西藏的边境地带基本上都处于举世闻名的喜马拉雅山谷之中或南麓,天然的形成了交通不便和自然环境复杂的状况,社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同时该地带又是西藏境内各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区域(例如:门巴族、珞巴族和夏尔巴人、僜人等),从总体上讲,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带。所以,想方设法发展社会经济,着力改善民生,就成为我们“凝聚民心”的重要抓手,为此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首先,鼓励和帮助边境地带的各族群众发展商贸经济。虽然西藏边境地带的经济发育水平较低,社会基础设施相对较差。但是,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为该地带的各族群众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希望各级党政组织能够从实际出发,为当地老百姓从事边境贸易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使他们从实际的经营活动中不断获得更多的实际收入。其次,积极鼓励当地老百姓发展特色民族手工业。西藏的民族手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优势,发展和繁荣传统民族手工业对促进西藏边境地带就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谐社会创建以及民生改善等具有长远的积极作用。因此,建议西藏边境地带的各级党政组织,应当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着力打造特色品牌,不断提升当地产品的出口比重,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创造条件;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产品知名度,努力开发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特色明显的民族手工艺旅游产品,推动民族手工业与当地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再次,积极鼓励农牧民参与市场竞争。如前所述,西藏边境地带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较腹心地区要低很多,自然环境恶劣。但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当地各族群众也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生产优势产品,在与南亚相邻国家的交换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比如,岗巴县和仲巴县的绵羊、日土县的山羊绒、阿里地区的湖盐、普兰县的青稞等,在尼泊尔、印度、不丹等国家具有很好的声誉。所以,如何结合新的形势,转变经济发展与经营方式,在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使农牧民群众在保证家庭生活需要的同时,努力为市场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农畜产品,就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地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最后,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据近几年我们在西藏边境口岸进行调研获得的信息,几十年来在西藏口岸进行边境贸易活动的主体,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这些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是活跃在西藏边境贸易第一线的主力军。所以,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充分立足西藏的资源优势,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发展运输、旅游、服务、房地产、零售、餐饮等传统行业以及科技教育、信息咨询为代表的新型行业,活跃边境地带经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各族群众的幸福感,从而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奠定基础。

总之,在中央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之际,我们一定要从凝聚民心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西藏边境地带安全问题的极端重要性,重点从爱国主义教育、发挥各级党政组织的作用以及坚持发展经济,着力改善民生等环节着手,着力约将4000公里的边境线、一百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的西藏高原,打造成为党和国家放心的“安全屏障”,为西藏顺利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创造安全与和谐的边境环境。

[参考文献]

[1]谢金英.第三届中国“藏博会”主旨论坛.

[2]周平.我国的边疆与边疆治理[J].政治学研究,2008(2).

[3]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EB/OL].中央统战部:http∶//www.zytzb.gov.cn/tzb2010/xzgzzth/zydlcxzgzzth.shtml,2015.8.

[4]邱泽奇,许英康.“双联户”∶西藏自治区基层组织形式的创新[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2).

猜你喜欢

边境西藏一带一路
边境扬威
都是西藏的“错”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守卫边境的“帕米尔雄鹰”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中越边境大扫雷的经验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