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践行“两山”理论 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

2018-05-14

浙江林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林业森林生态

编者按:

1月15日,省人民政府在杭州召开全省深化林业综合改革暨林业工作会议。省政府孙景淼副省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在充分肯定全省林业改革发展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对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工作作出重要部署,省林业厅厅长林云举通报2017年工作情况和2018年重点工作安排,丽水市、安吉县、淳安县、常山县、庆元县人民政府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介绍各自林业改革工作的做法和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积极践行“两山”理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国家林业局的指导支持下,全省林业系统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围绕“五年绿化平原水乡、十年建成森林浙江”的目标,加快推进现代生态林业、富民林业和人文林业建设,成效显著,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林业发展路子。全省新增平原绿化面积258万亩,平原区域林木覆盖率达到20.01%,建设珍贵彩色森林545.3万亩,新增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517万亩,省级以上公益林面积达到4535万亩,占林地的46%。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1%,位居全国前列;森林火灾次数和受害森林面积分别比前5年下降了57%、67.5%,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省林业综合产值达5121亿元,竹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1/4;花卉苗木、山核桃、香榧等产业富有特色和竞争力,森林旅游蓬勃发展。累计创建国家森林城市12个,数量全国最多;创建省级森林城市75个,实现县级全覆盖;32个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数量全国第一。开展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发放制度试点,累计发放林地经营权流转证1352本,涉及林地549.57万亩。推广多种林权抵押贷款模式,累计发放贷款超350亿元,林业改革持续深化。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林场面貌显著改善。

林业是历史最悠久的产业,人类文明就发端于森林,林业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历久弥新。从浙江林业的基础条件和现实需要看,到2022年,浙江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1%左右,平原林木覆盖率稳定在20%左右,涉林行业年总产值达到9000亿元,基本实现生态林业完备、富民林业发达、人文林业繁荣的森林浙江,成为全国现代林业的样板区。到2035年,要高水平实现林业现代化;到2050年,要进入高度发达林业现代化阶段,全力保障生态和谐美丽。根据这个目标,下阶段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深入践行“两山”理论,突出工作重点,加快推进林业改革发展。

不断深化林业综合改革

增强绿水青山的转化活力

浙江是全国深化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理应在林业改革上更快一步、更深一层,着力增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活力。

深入推进林业“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按照“简政放权,减少干预,优化配置,有效管理”的要求,加大林业行政审批权力的减、放、转力度,进一步优化审批程序,完善服务流程。积极做好国家林业局单独下放给全省的五项审批事项承接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加快落到实处。扎实做好“最多跑一次”事項数据共享工作,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林业公共数据归集和审批系统共享应用。同时,把发展林业社会化服务作为转变管理方式的重要手段,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培育林业中介服务组织,加快发展现代林业服务业。

深入推进林地三权分置改革。落实林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林地经营权,目前林权主体改革已经完成,要充分发挥三权的各自功能和整体效用。要引导农户以入股形式流转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培育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的林业股份合作社,推行“保底+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让林权变股权、林农当股东、收益有分红。加快推行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把经营权流转证作为办理林权抵押、林木采伐和其他行政审批等事项的权益证明。要引导林业经营主体使用承包合同和流转合同示范文本,到林权交易平台、政府招投标平台、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等公开市场上进行林权流转交易,公开林权流转信息,优化服务流程,保证交易价格合理、林权流转有序。加强用途监督,确保流转林地用于林业生产经营。

深入推进林业投融资制度改革。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与金融信贷政策的协同效应,创新林业金融产品,加强金融产品与政府产业基金的对接,推进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林地经营权流转证》抵押贷款,解决林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支持发展以金融服务为主体,融生产服务、供销服务为一体的服务机构。同时,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PPP)在林业上的运用,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发展现代林业。

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全省已圆满完成了国有林场改革,并高分通过了国家验收。下一步,要推进现代国有林场建设,发挥其作为林业国家队的作用,打造30个以上“生态保护优先、产业发展充分、基础设施完善、林区富裕和谐”的国有林场,实现增资源、增活力、增效益,把国有林场打造成生态建设示范区、现代林业样板区和森林休闲养生集聚区。

不断优化林业生态建设

提升绿水青山的生态质量

浙江虽然山多林多,但珍贵树、大径材的比重较低,森林质量整体水平不高。要坚持均衡发展、质量优先,以发展珍贵树种为重点,高水平、高质量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以珍贵彩色健康为目标,加快推进美丽林相建设。认真贯彻2017年9月袁家军省长的重要批示精神,将“新植1亿株珍贵树”作为林业转型升级和“大花园”建设的抓手,精准施策,扎实推进。按照区域集中、连片推进的思路,大力发展材质优良、市场价值高、培育潜力大的珍贵树种,开展目标树培育,打造一批高标准珍贵树种基地。按照“全域景观化”要求,以通道沿线、江河两侧、城镇周边等区域为重点,特别是要重视高速公路沿线山体,实行县域联动、整体推进,调整树种组成,优化森林结构,营造阔叶化、彩色化、珍贵化相结合的森林景观,逐步改变森林林相不美、景观单一的状况。各地要充分利用现有森林抚育改造政策,加大松材线虫病除治力度,从“死一株、砍一株”的被动除治转到“择伐一片、补植一片”的主动改造上来,加快实施林相改造,大力发展珍贵树、彩色树,有效降低松林比例,切实维护森林生态安全。

以“一村万树”为载体,全域提升乡村绿化水平。要按照“城乡一体、全域推进、体现特色、提升质量”的思路,全域提升农村绿化水平。在保护好现有乡村风貌的基础上,以1个村新植1万株树为载体,大力推进森林村庄建设,全面开展四旁植树、山体造林、庭院绿化,把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化起来,落实好管护责任,全面提高村庄绿化水平,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力争到2022年,全省50%以上村庄建成森林村庄,建成1000个“一村万树”示范村。要把平原绿化纳入到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绿色发展的工作大局中来抓,坚持城乡联动、统筹推进,坚持尊重规律、科学植树,大力发展乡土树、珍贵树、彩叶树。力争到2022年,全省新建和改造平原绿化面积40万亩以上。

以生态廊道为纽带,持续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坚持全域谋划、整体推进,点线面结合,全面提升森林城市建设。从点上看,要持续扩大城市森林生态空间。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森林城市群建设为抓手,强化四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绿化面貌的整体提升,加强城市、城际国土绿化空间的均衡利用,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城镇森林建设协调发展,推动城市森林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全面。力争到2022年,全省设区市全部建成国家森林城市,30个以上县(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50%以上的城镇建成森林城镇,省级中心镇创建实现省森林城镇全覆盖。从线上看,要积极打造城市森林生态廊道。以现有自然资源和森林通道建设为基础,以山脉、水系和骨干道路为重点区域,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大力建设生态林、防护林、景观林,有机串联城市、城镇、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打造沿江、沿海、沿山、沿湖万里美丽走廊,全力打造集生态保护、景观游憩、文化传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森林生态廊道网络。从面上看,要着力构建城市森林生态屏障。按照沿海、平原、山地三道防线总体布局,加强现有沿海基干林带保护和修复,加快新围垦区域绿化造林,抓好农田林网、平原水网等纵深防护林建设,营造山地综合防护林,切实增强防灾御灾能力,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生态支撑。

不断强化林业生态资源管护

健全绿水青山的守护机制

三分建,七分管。要严守林地、湿地、物种生态保护底线,依法加大保护力度,确保生态资源总量增加、质量提高、功能改善。

把管好林地、湿地“两块地”作为基础。全面落实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用最严格的措施保护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脆弱地区的林地,强化林地用途管制,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引导节约集约使用林地。要严禁毁林开垦、占用林地搞房地产开发、搞风力发电。要加强湿地保护,强化湿地利用监管,健全湿地用途监管机制,推进退化湿地修复,全面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综合服务功能。各地要贯彻实施好省政府刚下发的《关于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的实施意见》。

把管好天然林、公益林、商品林“三片林”作为主体。坚持以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规范天然林抚育采伐和低效林改造行为,增强天然林生态功能,完善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补助政策。进一步发挥公益林的生态效益,优化省、市、县三级公益林“阳光工程”建设,完善公益林补偿办法。要保障森林经营者的自主权,引导林农按照市场需求调节商品林经营方式,实现生态改善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把管好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一区两园”作为重点。组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项目,加强自然保护区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行动,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大力发展城市型、城郊型和平原地区森林公园,着力构建国家、省和市县三级森林公园体系,提升全省森林公园建设水平。有效保护全省湿地资源,实现湿地环境提升、水质优良、生物多样,全面建成健康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

把提升防火防虫“两防”水平作为关键。建设完备的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体系,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机具装备水平,提升预警监测、信息指挥、队伍实战、航空护林能力,实现“预警响应规范化、火源管理法治化、火灾扑救科学化、队伍建设专业化、装备建设机械化和基础工作信息化”,使航空护林覆盖率稳定提升到90%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0.8‰以下。要大力提升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推进监测预警智能化、检疫御灾信息化、防治减灾社会化、应急救灾机动化,着力构建防控管理体系,有效控制危险性有害生物扩散蔓延趋势,促进森林健康。

把健全林区管理机制、森林资源考评机制、森林资源监管机制“三机制”作为手段。在全省开展“林长制”试点工作,落实县、乡镇、村三级森林资源保护主体责任,建立部门联管、全民共管的长效管理机制。要把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保有量等指标与干部使用、转移支付、责任追究等挂钩,健全绿色发展的生态奖补机制。积极探索实施森林资源资产核算、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森林资源离任审计等制度。要以新一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为统一数据源,打造森林资源本底信息“一张图”,实现森林资源年度监测“一套数”,建立省、市、县三级林业基础信息数据库,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数字化、自动化和智慧化水平。

不断壮大林业产业经济

彰显绿水青山的富民作用

要以“全国现代林业经济发展试验区”为平台,以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基本思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林业,把绿水青山转变为农民的聚宝盆。

做大做强林业特色产业。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深入挖掘、培育和发展地域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发展油茶、香榧、山核桃等木本粮油产业和花卉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重点以铁皮石斛为重点的林下中药材产业。拓展竹制品应用领域,积极推动竹缠绕等新材料技术应用,突破竹产业发展瓶颈。实施“一县一品”特色林业产业提升计划,形成主体协作紧密、产业链条完整、利益联结高效、竞争能力较强的现代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力争到2022年,全省建成以现代林业园区为基础、以主导产业加工集聚区为核心、以三产融合发展为特征的国家级林业产业示范区和省级现代林业经济示范区20个以上。

大力推广“一亩山万元钱”模式。要认真分析区位条件、自然资源、产业特色和市场需求,科学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一亩山万元钱”模式,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林地空间,提高林业综合产出率。要鼓励林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及时发现、总结、提炼人民群众的實践创造,为林农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一亩山万元钱”模式。

积极发展森林休闲养生产业。依托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和地域特色文化,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森林休闲养生理念和模式,以高质量森林休闲养生产品开发为核心,着力发展森林休闲养生产业。以林业特色产业为基础,以森林村庄、古村落、自然生态村落等为依托,强化景观森林、古村落、古道、古树等森林休闲养生资源的修复、保护和利用,加快培育一批融森林文化与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人家,发展“美丽经济”。

合力打造林业品牌。大力实施标准强林、质量强林、品牌强林行动,通过政府或行业协会注册地理标志和区域性公共森林食品品牌,制定公共品牌基地生产、产品加工、品牌营销的技术标准,实行准入制,形成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密切配合的产业组织架构,建立起政府引导、行业协会主导发展的品牌创建模式。推行“支持一个主体、执行一套标准、编制一张生产模式图、建立一份生产档案、培育一个品牌”的示范模式,以特色森林食品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规模化建设、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推进生产全过程标准化。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着力构建质量追溯制度、企业经营诚信机制、质量监管体系“三位一体”的安全监管模式,引导经营者共同维护森林食品品牌质量安全。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挖掘绿水青山的文化底蕴

浙江物产丰饶、山川秀美,清旷灵秀的江南山水,孕育了底蕴深厚、别具一格的江南森林文化。要坚持生态普及、文化引领、理论研究并进,秉持发掘保护、传承利用、融合发展并举,大力建设和弘扬森林生态文化,在全社会促进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

深入挖掘古树古道“乡愁”文化。采用“一树一策”方法,加强古树名木信息管理和网上宣传展示,推进古树名木保险、认养和挂牌等工作,全方位挖掘文化内涵,建立古树名木文化长廊、文化区等森林文化景观展示基地,打造各类古树名木主题公园。全面开展森林古道普查,摸清家底和保存状况,制定保护、修复与利用的规划方案,加强古道保护修复,把森林古道沿线的古村落、古树名木、高山湿地、古建筑等自然文化遗产串联起来,让人们充分感受到“森林之美、古树之奇和古道之韵”。

广泛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广泛组织植树节、生态日、湿地日、爱鸟周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林业“最美”系列评选,组织森林文化公益宣传展示和专题讲座,积极开展生态文化重大理论、应用研究和文艺创作,普及森林文化知识,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弘扬生态人文精神,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积极借鉴先进的森林教育思想理念和管理方式,集森林教学、森林科普、森林体验为一体,加快建设一批森林学校。完善义务植树参与方式、开展志愿者行动和森林教育实践体验活动等,全面提升青少年森林生态文化意识,培育中华森林生态文化传承人。

加快生态文化基地建设。深入挖掘浙江生态自然资源和生态人文资源,重点打造一批生态资源丰富、生态保护良好、生态经济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制度先进的生态文化基地,打造生态文化宣传的主阵地。组织开展省级生态文化基地和全国生态文化村创建,选取生态文化资源丰富、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好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因地制宜建设植物园、标本馆、文化馆、科普馆、博物馆等公共场馆,完善科普步道、科普长廊、宣传亭、标识牌等生态文化宣教设施,不断提高生态文化基地建设水平。以各类生态文化基地为载体,积极挖掘多样化、参与性、体验性强的生态文化产品,扶持发展花木文化、木质雕刻、生态影视等具有林业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创意与休闲养生、科普教育、民俗体验、品德培育等相融合,提升森林生态文化的影响力,助推森林浙江建设。

不断加强林业队伍建设

夯实绿水青山的组织保障

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要靠人去抓、靠人去干,重点要抓好林业生产经营主体队伍、林业服务人员队伍和林业管理干部队伍这三支队伍的建设。

提升林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引导发展林业专业大户、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龙头企业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一批林创客、“林二代”。特别是要支持林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其与村级集体经济、林农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普通林农和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促进乡村振兴。同时,要重视培养职业森林经理人和林业实用人才,提升林业经营水平和综合效益。

壮大林业科技和服务队伍。要加强林业科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林业院校、基层林科所的作用,加强林业学科、科研队伍、林技推广队伍建设。坚持应用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努力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推广一批先进实用实效的林业技术,整体提升林业科技水平。广大林业科技人员要深入林区,及时发现总结基层群众的创造,指导帮助林农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切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要加快培育林业中介服务组织、生产性服务组织,为林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锤炼林业管理干部队伍。广大林业干部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强化使命意识,结合当地实际和岗位职责,找准方位,拉满弓、使满力、勇争先、创一流,做到该抓的项目要勇于抓,该改革推进的要大胆试,该面上推开的做法要积极推开。要强化廉政意识,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严格遵守廉政纪律,确保林业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真正成为践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新要求的林业铁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新时代林业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林业森林生态
浅谈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影响
提高林业技术创新促进林业快速发展步伐
land produces
哈Q森林
哈Q森林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哈Q森林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