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精细化培育 促进红豆树产业发展

2018-05-14周志春楚秀丽

浙江林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间伐红豆树种

周志春 楚秀丽

红豆树,别名鄂西红豆,又名花梨木,为豆科红豆树属常绿或半落叶乔木,国家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红豆树木材优良,是类似国家标准5属8类33种红木树种之一,也是分布最北、最耐寒的红木类珍贵阔叶用材树种之一,其自然分布于浙、闽、赣、苏、鄂、湘、陕、川、渝、黔等省(市)。红豆树木材坚实硬重,结构细密,不经油漆却形同墨玉,举世闻名的龙泉宝剑的剑鞘就是用它的心材加工而成,在市场上早已是高价难求。红豆树以其鲜红艳丽的种子和质地优良的木材著称于世,具有极高的材用、景观和森林文化价值,树干通直高大,树冠呈伞形,浓荫覆地,树姿优雅清秀,花、果、种子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浙江龙泉因宝剑而闻名,宝剑因红豆树而增辉,因此龙泉将红豆树列为市树来发展。龙泉八都和锦溪有两个天然居群已得到有效保护。红豆树也是浙江优先发展的珍贵树种之一。

红豆树开花结实年龄迟且不稳定,一般在35年左右才开花结实,大小年明显,结实大年过后一般需3—5年才再次开花结果,其种子还极易遭鸟食、鼠食和虫蛀危害,种皮干燥后不易吸水,自然繁衍能力和传播扩散能力都较差。长期以来,红豆树因其种子来源少,人工林发展极其缓慢。使用种子苗造林,植株个体间生长分化大,且其秋梢易受冻害从而出现分叉干现象,严重影响红豆树人工林培育的成效。红豆树资源稀缺,繁育困难,急需加强其资源保育、无性扩繁、种苗和林分的精细化培育。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与龙泉市林业科学院长期合作,取得了多项红豆树研究成果,为红豆树高效培育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加强红豆树天然资源的保护,维持其遗传多样性,为其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前提。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选择了浙江、福建和湖北现存较大的6个红豆树天然居群进行研究,发现与中国其他濒危树种比较,红豆树天然居群仍然维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来自较大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更高。分析认为,过度采伐、获得种子困难、种子发芽和传播困难等是造成红豆树天然居群数量减少并形成片段化,进而导致其濒危的主要原因。加强对较大天然居群的原地保育,同时加强对现有优良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异地保存是保护红豆树的重要策略。目前,亚林所已在红豆树各分布区收集优树资源154份,并在龙泉得到有效保存。

精细化培育优质的大规格容器苗,是大力发展红豆树的基础。研究表明,用1年生红豆树大田苗或容器苗造林,其造林成效差,抚育成本高,且容易遭野兔啃食危害,需采用2—3年生容器大苗造林。在解决了1年生轻基质容器苗培育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红豆树通直高干容器大苗培育模式,采用适中规格无纺布容器,选用优质1年生大田苗或容器苗及时换袋,使用以泥炭、谷壳、黄心土为主,树皮和锯木糠为辅的育苗基质,适量加载缓释肥并適时追肥,要求苗木分级和适当稀植摆放,及时除萌抹芽和绑缚,通过这些精细化培育技术,培育出的红豆树大规格容器苗干形通直,苗高在80厘米以上。

选择良好的立地及优化的培育模式是培育红豆树珍贵用材资源的关键。红豆树偏爱中性略酸质土壤,喜光,对肥水条件要求较高,造林时宜选择土壤pH值在4.5—7.5之间、土层深厚肥沃、水分充足的立地,如南方宜选择长山坡中下部、排水良好的山洼及四旁等地。其造林模式可分为山地等造林和四旁种植两种栽种模式。山地等造林宜营建小块状的纯林,或采用与松杉及其他阔叶树种混交造林,混交时红豆树与伴生树种的混交比例宜为3∶1,因其竞争力不如杉木等,要及时对杉木等伴生树种间伐利用。四旁为村旁、宅旁、路旁和水旁,多用于环境绿化,一般四旁地立地条件较好,便于施肥和修枝等管理,有利于村庄绿化美化和环境整治,因而造林效果较好。

加强精细化经营是实现红豆树珍贵用材林高效培育的根本。珍贵树种红豆树人工林需加强抚育,造林后第1—3年,每年抚育3次,分别于4—5月、6—7月和9—10月各抚育1次,4—5月以全面锄草和劈除杂灌木为主,6—7月全面锄草和培土,9—10月全面锄草结合扩穴培土,培土高度为5—10厘米。造林后第4—5年,每年进行2次抚育,于6—7月和9—10月各抚育1次,进行全面锄草和培土,直至林分郁闭。造林后每年的4—5月,结合抚育进行1次修剪,剪除基部萌条、主干分枝和上部竞争枝芽,保留中上部正常营养枝,树干修枝高度至4米以上,以培育树干基部4—6米段通直圆满的高等级干材。修枝后红豆树的高径生长量明显增加,主干通直度也得以显著提高。红豆树栽植后应及时插杆绑缚,可选高度300厘米左右的竹竿等距离植株,在10厘米处深插、绑缚,自下而上每年绑缚3次,可分别结合4—5月、6—7月和9—10月的抚育进行。造林后第2年和第3年的4—5月,结合幼林抚育每株沟施或穴施复合肥0.05—0.1千克,结合中龄林间伐每株沟施或穴施复合肥0.1—0.15千克。对于被病、虫、机械损伤等破坏主干的植株,宜截干促萌重新定干。培育期间需加强对虫害病害的防治,如危害叶片的角斑病、食叶害虫、蜗牛、蝗虫和蚜虫。

适时间伐,适当延长培育周期,是培育高心材率红豆树大径材的主要途径。研究发现,红豆树心材半径与胸径呈显著线性关系,心材面积与胸径呈显著幂函数关系,且均为正相关。因此,通过适宜的措施促进其径生长可以提高心材比例。及时伐除伴生树种及生长不正常的被压木、弯曲木的同时,可对其人工林进行适时间伐,以促进红豆树速生丰产、优质干材形成及心材比例提高。8—10年生时可进行第1次间伐,每亩保留70—85株。15—20年生时进行第2次间伐,每亩保留60—70株。每亩最终保留密度可在50—60株。红豆树木材基本密度中等,平均每平方米0.54克,较少受立地和林龄的影响,且呈现出从髓心向外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第35 轮后趋于平缓或下降,其径向均匀性相对较高。因此,培育红豆树大径材并适当延长培育周期对其材性影响不大。

红豆树培育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很多技术难关尚未攻克。建议在有效保育红豆树天然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其全分布区的资源收集、优良种质评价及适生耐寒种质选育,加强采穗(根)圃营建及扦插和组培技术研究,推进苗木规模化繁育及无性扩繁,开展心材形成机理及影响因子研究,提出促进速生、优质干材和心材形成的精细化培育技术,最终达到高效保育和产业化开发珍稀濒危红豆树资源的目的。

猜你喜欢

间伐红豆树种
桉树培育间伐技术与间伐效果分析
林木速生丰产抚育性间伐技术的作用及应用要点探讨
珍贵树种黄檀栽培技术
南国红豆发新枝
树种的志向
Untranslatable Cultural Experiences in Metaphor
树种的志向
人工营造混交林树种的选择与配比
帮灰姑娘数红豆
谈抚育间伐间隔期内林分的动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