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教学视角下的非遗文创产品开发探索与审美实践研究

2018-05-14郑昕怡

知识文库 2018年4期
关键词:云锦漆器现代人

郑昕怡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越是民族的越容易成为世界的”,这一理论无论在纯艺术领域还是设计艺术领域都适用。当代设计已成为社会各类生产制造重要的价值组成部分,因此,当中国设计作为一种中国文化表象时,设计文化必然引起每一位设计者深入思考。而作为一名艺术设计教师,即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中彰显中国传统审美特质的设计,并能将系统性的传统审美思维引入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在学校乃至进入社会后致力于做属于真正中国风格的设计,是一件有价值且富有深远意义的事业。

2016年起,在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新开设了一门本科生专业必选课程《传统造物创新设计》,这门课程的主旨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思想上要认识到从事现代设计,强调物的创造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未来的趋势,要关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心理方式和行为方式,但在启发这种创造的过程中,却往往会采用“回眸”的方法,从历史传统中去寻找灵感。除了在课程中完成教学主旨外,我在该课程教学加入了中国传统美学与当下现代生活审美如何融合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从两个层面进行的:第一个层面是从历史传统文论资料层面上,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史和美学史对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潮进行系统的梳理,廓清,并将这些传统审美思维符号分析并提取出来;并用于第二个层次即实践层面:将这些符号化的民族文化标识应用在产品设计中,尝试探索一种将已有的传统审美文化符号形态化的可能,并为中国现代产品设计所用。从教学的结果来看还是有不少成效的,学生的作业品质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在造型方面,在保留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同时也能兼顾当下的时代审美精神。

2017年,为了进一步充实这门课的授课内容,我们尝试将江苏非遗引入到了课程中,并邀请了两位非遗大师,分别是扬州漆器传承人童兆鹤先生和南京云锦传承人周双喜先生,通过与他们的直接接触和学习交流,深入了解扬州漆器和南京云锦的工艺,在了解其工艺的可行性和局限性基础上,尝试与现代工艺进行结合,和一般的文化艺术不同,虽然“非遗”项目传承的内容都是千百年恒久不变的东西,但传承的手段应该是灵活而且现代的。说到底,就是如何让“非遗”“活过来”——很多“非遗”传承人空有一门手艺,但却难寻伯乐。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非遗”文创产品具有一种体验的真实性,与当下人的现代生活产生真实的交集。

一.工艺

课程的第一个难点在于如何在尊重“非遗”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再设计。比如在和周双喜先生交流的过程中,笔者能感受到他的一些困惑与无奈——在云锦纹样的创新过程中,很多年轻设计师在并不完全了解云锦工艺的前提下,做出了许多符合了现代人审美的淡雅纹样,可是这种纹样实际却极其浪费人工成本且失去云锦本来的特色。非遗传人们都迫切希望自己掌握的传统工艺可以通过现代设计方法产生一些新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是需要建立在敬畏与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将云锦图案以一种极为廉价的不恰当的方式被使用时,会让这些非遗传人会感到愤怒,认为从某种程度上玷污了他们引以为傲的传统工艺。因此,要打破“非遗”与人们的距离感,同时也要维护非遗工艺的地位,需要我们设计师在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之间搭建一座沟通和具有包容性的桥梁。譬如这件名为锦.绣的耳环,就是在基于我们了解到云锦价值极高,但在制作完成后仍会存在一些边角料,直接丢弃未免可惜,因此我们想到使用这些边料,结合中国传统吉祥寓意制作一些具有中国传统审美特色的耳环,如图一:就是取了人生四喜中的金榜题名之喜,形式以月之圆缺代表事业的节节高升。另一件运用扬州漆器工艺设计的加湿器,则是將传统工艺的漆器与现代的玻璃材料相结合,漆器的内胎选用成本较低易获得的塑料材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丝毫不影响漆器的工艺外观效果。童兆鹤先生也很赞同这样的做法,事实上他自己也正在尝试将扬州漆器的工艺与手机壳做结合,他所用的内胎就是塑料。

二.功能

课程的第二个难点则在于如何从功能设计上,让这些非遗文化产品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接轨。因为如果仅仅让非遗产品停留在观赏层面,那么他们仍然是陈列在玻璃柜中的精巧摆设,他们与我们的生活之间,仍然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从某种意义上,这种观赏品的“权威性”必须被消解,才能进一步拉近非遗与现代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此次课程上,我们希望能够在设计中充分的引入创意,让非遗文化产品呈现出更多的活力,比如图二这件使用扬州漆器工艺制作的“花.漆“家居小品,就是将花器,烛台以及杯垫三种功能结合起来,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实现多样的功能性。

三.审美

这座桥梁就是找寻一种具有共识性的中国传统审美符号, 当代设计已成为社会各类生产制造重要的价值组成部分,因此,当中国设计作为一种中国文化表象时,设计文化必然引起每一位设计者深入思考。解决设计的中国符号问题,文化传统审美就必须是我们要首先深入思考的问题之一。因此设计成为一种社会产业时,形成中国设计的关键所在也就是将隐形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转化为显性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形式。例如本次的课程实践中,云锦系列的耳环设计,就选取了“吉祥”为意向主题,这是一个延绵千万年的永恒性主题。“吉祥”本意为美好的预兆,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周易·系辞》有“吉事有祥”之句,《庄子》也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说。由此可见,吉祥是对未来的希望和祝福,具有理想的色彩。吉祥是中国人对万事万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愿和生活追求,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装饰至善至美的本质。 再如,实践课程中的另一件加湿器产品则选取了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作为外形符号。以琉璃塔代表南京寺庙,当加湿器打开时,水汽涌出,如同寺庙中源源不断的香火一般,象征着源源不断的财气与福气。机身配以少量的烫金边线作为点缀,电源按钮也采用了与佛教文化相关的莲花造型,中间的花瓣为电源健,两边分别为定时的按钮与雾量大小的按钮,与整体的塔身相呼应。造型美学上强调中国传统意蕴的同时,也是一件具有现代气息的生活产品。

四.思考

传统文化、传统美学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器物和习惯,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凝练与积淀。凡是生命力旺盛而又持久的文化,都是对原有历史文化取积极传承和阐扬态度的文化。许多非物质遗产譬如扬州漆器,虽然制作精良,工艺考究,但从造型到使用方式与现代生活关联甚小,虽然精美,却只能放在橱窗中观赏,无法真正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正因为有这种明显的距离感,人们实际上无法与之产生情感共鸣,也无法从心底真正喜爱这些“非遗”产品。因此我们需要从现代设计的角度,提出符合当下人审美和生活方式的文创产品设计方案——通过与对应的“非遗”传承人学习与交流,深入了解该“非遗”工艺的可行性与局限性,并充分理解“非遗”工艺的灵魂与核心,在尊重与敬畏的基础上,代入现代人的审美与生活习惯,进行创新文创设计。通过这次课程,我希望通过现代的、年轻的视角,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传统“非遗”的工艺、形式以及使用方式,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产生更多交集,真正融入现代社会,或许能让“非遗”再次焕发生机,长久的“活下去”。

基金项目:南京艺术学院教学研究立项课题《产品造型设计教学中关于中国传统美学造物思想探索与实践的研究》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云锦漆器现代人
战国漆器的设计研究
南京云锦的故事
异丙酚在人工流产手术麻醉中的效果
现代人的避难所
漆器收藏三问
智珠
不该屈尊的大美漆器
金文云锦从大师工艺到大师企业
现代人的手机“依赖症”
神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