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三峡 一半光阴一半歌

2018-05-14颜士州

浙江林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芦笙苗家三峡

颜士州

湘黔铁路线上有个小城叫镇远,镇远县政府所在地阳镇,得名于穿镇而过的阳河。从阳镇溯河而上,你会发现阳河秀美、清幽、雄奇的野趣,全都掩藏在一段段的阳山峡中。

五色山岩五色水

阳三峡包括西峡、龙王峡和诸葛峡。它们是一母所生的三姐妹。西峡犹如一位大姐热情奔放,二姐龙王峡显得格外文静典雅,三妹诸葛峡清纯天真,虽说性格各不相同,眉眼间却流露出相似之处——峡峡都是奇山秀水。若是诗人谢灵运到此,定会施展他的才情,将这深山中的一处处美景冠之以典雅的题名。不过,没有谢灵运,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也一点不乏想象力。你瞧,这里的山犹如一头雄狮,便叫作“雄狮回首”;那两座如同金鸡和山门一样的主峰称作“金鸡叫天门”;跟大象鼻子一样插入河中的山岩,干脆就叫“象鼻饮水”!呵,唐僧取经莫非也路过这里?唐僧居中,他右边那块石头,恰似忠厚的沙和尚,左边那块酷肖懒惰愚顽的猪八戒。怎么不见孙行者?人们说,他到前面看有无妖怪去了。迎面拦在河口的山峰上,那一高一低两块相连的岩石,文人们称它为“孔雀开屏”,老百姓却叫它“母子对语”。“孔雀开屏”固雅,却不似“母子对语”可以产生出无数动人的故事来。

船行峡中河上,两岸的山岩就像两轴彩墨长卷慢慢展开。这里是一面红色大石壁,高10来米,宽足有400多米,上面竟寸草不长。又赖天工涂抹了片片灰黑,仿佛烟熏火燎过一般,真是名副其实的“火烧赤壁”。往前,山岩又变成了层层相叠的“书卷”。不知是谁,在灰白色的岩壁上泼墨画出了一位穿短裙的苗家女。船到岩下,她对你正脸相看;船驶过去,她又对你侧目而视,那双眼睛恋恋不舍地追随着你。是呵,她太寂寞了,她多么希望有人来打破山峡的宁静,和她谈心做伴呢。再往前,山峡逼窄,渐渐束紧了河身。两岸峭壁高耸,一边黑黄,一边灰白,延绵百米,仿佛森然对垒的两座石城,真令人担心那“城墙”后边会发出冷枪,射出暗箭。好在河从两“城”中穿过,就变成了一片开阔的湖面,使人顿时变压抑为开朗。怪不得前边岩壁上有一位白眉毛、白胡子的“吉祥老人”,正笑容可掬地望着河中,祝我们一路平安呢!

泛舟阳三峡中,两岸五色山岩已使你目不暇接;再低头看看阳河水,更觉目悦神怡。行舟处处,水色不同:鸳鸯湾中,河水墨绿,使人感到深不可测;水帘洞前,一潭豆绿,又让人觉得轻盈飘逸;“一线天”下,水色浅绿,大概是山水映照,芳草点染吧!而“珍珠落玉盘”处,又是一片翠绿。在这里,你看不见瀑布落下,却可以看见颗颗晶莹的“珍珠”,滚落在平滑、细腻的“翡翠盘”中。还有那淡蓝色的高峡平湖,纯净、清澈,仿佛是湖边山民淳朴心灵的写照。

阳河上,还有几处极美的水景。一是“水晶镜”。这面神奇的镜子,上半圆在石壁上,是一天然的凹痕;下半圆在水里,乃是石壁的倒影。船一驶过,“镜子”就“碎”了;待水面平静下来,回首望去,它又“破镜重圆”。二是“天上游”。阳三峡有三处“一线天”,船从“一线天”驶过时,水面映出白云朵朵,蓝天湛湛,仿佛在天上漫游。三是众多的瀑布。阳三峡的瀑布,是西施浣过的纱,是嫦娥倾出的酒,是七仙女遗下的飘带,是王母娘娘垂下的珠帘,条条秀美,道道俊逸。阳的水呵,也是这么多姿多彩!

别具一格的“恋爱节”

早听说阳河边有个“恋爱节”,金秋时分,秋风飘过和煦的山野,我们到了古镇一个侗族寨子。

我们还尚未进寨门,只见老远的公路上站满了人,他们都是迎客队伍。年轻后生吹奏芦笙,身后有人手执牛角和铜制酒壶,还有一些身着银饰服装的姑娘紧跟其后。原来这是侗族迎客的一种礼仪。来客必须喝牛角酒,客人根据酒量喝多少是多少。

喝完酒后,族长把我们带到寨子里的芦笙坪上,那里聚满了男女老少,坪子中央的场地上放着酒坛,几位姑娘敲击着木鼓,寨民们正兴高采烈地跳着芦笙舞。

我们继续前行,发现寨子前方不远处的田埂上围满了人,有人吹奏着芦笙。围观的人群里不时发出“噢嗬、噢嗬”的声音,原来,这是阳有名的“讨笆篓”。

来到近前,只见身着民族服装的姑娘们,腰间系着笆篓,手里操起捞篼,卷着裤脚正在河塘里捞鱼。有人上来,有人下去,让我捉摸不透。导游告诉我们,捞不到鱼的姑娘因为害羞就上岸跑了,因为这鱼是一种象征,意思就是不属于自己的,不要再去纠缠。那么捞到鱼的姑娘怎么办呢?她们把鱼盛放在笆篓里,上岸来到吹芦笙的年轻后生面前,赠送给自己看中的人。要是男青年看上姑娘就会手接鱼篓,在不远处架起柴火,把活鱼放在火上烧烤,上面撒上调味料,然后两人共进野餐。要是小伙子看不上姑娘,他只管吹他的芦笙,似乎没有看到这一切,姑娘自然也就走开,再到别处寻找意中人。

民族风情田园景

阳河的峡谷,使人感到深邃、幽静。荡桨河中,“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自会有一种超出尘世的感觉。成双成对的鸳鸯在河湾里怡然自得地戏水;身轻体小、尾巴赤红的“打鱼郎”,追逐着水中的鱼儿。时而,一只雪白的水鸟掠過,打破了峡谷中的寂静。两岸山崖上,草木葳蕤,春花簇簇。一切都仿佛纤尘不染,那么美妙、和谐,而又洋溢着勃勃生气。

山重水复,河曲谷深。当你还沉浸在对“一线天”的惊叹之中,河道已突然舒展开了腰身,变成一泓澄净碧蓝的高峡平湖。三两山寨,散落湖边。木楼灰瓦,花树掩映;茂林修竹,梯田层叠。薄暮中,夕晖里,你看,苗家侗家的孩子们划着燕尾船放学归来,一串串笑声洒落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这是一幅多么醉人的田园晚景图!

阳河古称“溪”,与雄溪、楠溪、辰溪、西溪合称“五溪”,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杜甫有诗云:“五溪衣服共云山”,形容五溪诸民族服饰之美。现在,阳河两岸,仍然居住着苗、侗等少数民族。戴着花帽、穿着短裙的苗家姑娘,划着小船,来往于河上,给阳三峡平添了诗情画意。小伙子们平时已不大穿民族服装,但他们身上火红的运动衣,也点缀了这青山碧水。

苗家的燕尾船,也是阳河上独特的景致。燕尾船以其尾分为两叉,高高翘起,形如燕尾而得名。船身狭长,一般只能载三五人,极为轻灵小巧;在平静的水面上划过,几乎悄然无声。但在激流险滩中,它又能穿梭如飞,化险为夷。我们在西峡,为急流所阻,正苦于无法通过,一条燕尾船飘然而来,上面是一对苗家夫妇和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只见小船巧妙地拐了一个“之”字,先避开急流,横插到溶口,然后猛转船头,丈夫撑篙,妻子划桨,小孩用手拨水,三人一齐用力,燕尾船便飞快地越上溶口,冲过险滩,又飘然而去。我们看得目瞪口呆,真不知该赞美燕尾船的轻捷,还是该赞美苗家人的机智勇敢!

阳三峡,已是“有女初长成”,在这薄雾轻柔的秋日,她犹如五彩的飘带点缀着黔东南,深藏在我的记忆里。

猜你喜欢

芦笙苗家三峡
岜沙芦笙节
苗家歇饮
一颗柿子
苗家小阿妹
你好,芦笙
醉了雷山(敬酒歌)
我们可能读了一个假《三峡》
芦笙恋歌
人民三峡人民建,建好三峡_____
根性文化的芦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