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

2018-05-14常丽丽

知识文库 2018年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大学生教育

常丽丽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目前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滞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创业创新课程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形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建议通过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改革课程体系,创建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實践平台,创建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等措施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应运而生。高等学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不但有利于大面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然而,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2010年,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把创新创业教育定义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这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包括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三者之间并不矛盾,它既涵盖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又不是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简单相加。三者之间的关系类似黑格尔关于哲学所作的一个比喻:“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了;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从而代替花朵的。”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创业创新教育开始不长时间,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滞后

随着《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出台,不少高校响应国家号召,陆续开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有些高校由于观念滞后,影响到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推进。比如:有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本质理解不到位,认为只有培养企业家才需要高大上的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看得过于复杂,以为力所不能及,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再如:有的高校认为创业创新教育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权宜之计,把创业创新教育作为学生就业指导的组成部分,仅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开设有关创业创新教育的基础课程,影响了创业创新教育的实施效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

由于受到传统择业就业观念的影响,不少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激情与动力。他们或者秉持“求高、求稳”的观念,热衷于公务员、事业单位的相对稳定的职位的报考;或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仅仅把参加创新创业课程当作拿学分的一种手段,功利色彩较浓;还有的学生虽然对创新创业有些许想法,但是信心不足,且缺乏有效的指导,进行创业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由此可见,大学生缺乏创业创新意识,没有创新创业的勇气与魄力,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和成效。

(三)创业创新课程体系不完善

创业创新教育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需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借助专业教育去实施。但是,创业创新教育在高校课程设置中没有得到体现,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具体全面的实施方案。就具体课程而言,既没有与专业教育互相融合,也没有与通识课程互相渗透。一些高校或在选修课中象征性地提供几门创新创业课程;或仅在相关社团就创新创业技能进行简单培训;或邀请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专家、学者进行讲学、交流,认为这样就是进行创业创新教育。

(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过分简单,形式单一

实践平台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支撑,各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训大多依托大学生创业社团、创新教育实验室等实施。但是,创新创业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受到资金短缺、场地受限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只有少数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大多学生没有机会进行相关的实践实训,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不少学校并未建立起与当地政府、企业的合作机制,使得科技园、创业园等政府、企业资源无法共享,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创新教育实践平台,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因没有得到有效训练而无法提高。

(五)师资力量薄弱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创业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不少高校的创业创新教育主要由团学干部、专职辅导员和个别的专业课教师来承担。专业课教师虽然专业理论扎实,但是由于缺少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又不结合创新创业的实际,所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团学干部与专职辅导员虽然比较了解学生,但是没有接受过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门培训,仅凭经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指导,导致指导专业化水平不高。可见,缺乏高质量的创业创新教育师资队伍,难以进行扎实有效的创业创新教育。

三、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式,高等学校迫切需要加大挖掘自身潜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

(一)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

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和提高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创业者和企业家并非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创业教育专家布罗克豪斯曾指出:“教一个人成为创业者,就如同教一个人成为艺术家一样。我们不能使他成为另一个梵高,但是我们却可以教给他色彩、构图等成为艺术家必备的技能。同样,我们不能使他成为另一个布朗森,但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所必需的技能、创造力等却能通过创业教育而得到提升。” 可见,培养企业家和创业者并非创业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有必要对此不当理解进行澄清,为高校顺利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二)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学生创业意识的表现,是唤醒、激励、学生创新潜力的重要力量,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前提。所以,高等学校有必要依托各種社团和创业项目激发学生主动创业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如: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众所周知,“挑战杯”是目前影响最大的全国大学生科技盛会。中科院院士王乃彦曾指出,“挑战杯”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大学生创新的欲望和精神。高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类似竞赛,在竞赛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逐渐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三)改革现有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将创业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体现在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分阶段逐渐推进。

首先,要密切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而言,要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业与创新的必修课与选修课,不断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拓宽知识结构和学科领域,使学生一方面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另方面掌握管理、经济、营销等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通过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设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其次,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考虑分年级实施。对于一二年级学生,可以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和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今后创新创业教育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重在培养创新创业技能。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方法论等内容,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高。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可以加入创业团队进行实战训练。这样,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大学期间的每一学期接受到与创新创业有关的教育,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大力打造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无论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创业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以实践作为支撑。在校内,可以依托创业社团、创业协会、以及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学生产生创业的兴趣与欲望。同时,也可以创立校内创业孵化园。建立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创业孵化机制,严格遴选入园项目、入园学生以及指导教师,并出台入园出园审核制度,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在校外,要努力争取政府的支持,积极主动对接与专业相应的产业,不断加强与企业、政府的合作,努力赢得多方资金场地等各种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条件与支持。

(五)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打造一支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顺利有效开展的关键。打造一支具有先进创新创业教学理念、较强专业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综合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采用内部培养和外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创建师资队伍,由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教师组成。校内教师可以从专业教师中选拔教学水平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勇于开拓的教师主要担任;也可以从团学干部和辅导员队伍中选拔有志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在企业的实践锻炼后做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校外教师可以聘请企业家、工程师或技术骨干到高校兼职,结合实际承担一些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并对学生创新社团、创新协会以及创业大赛项目、大学生创新孵化园项目等项目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要建立外聘教师的选拔、任用、考评、培训机制,保证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大学生教育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