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热点评论中表现出的社会心理分析

2018-05-14王昱婷唐玉婷

知识文库 2018年4期
关键词:观点个体集体

王昱婷 唐玉婷

随着近年社交媒体的兴起,在各种热点消息及新闻下表达自己观点态度的人越来越多,这些评论反映了人们的内心世界,体现了社会心理。本文从实际案例入手,基于前人的观点,对评论中表现出的社会心理产生的原因以及今后应当引起注意的要点做了分析。

近年来在各种网络社交媒体上可以看到,传播较广的热点新闻,其转发评论的内容相似性都较高,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选择站在同一立场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近期一条主题为“告白大会”的热点新闻为例。最初传播这条消息的账号截取了一段日本初中生在屋顶上进行告白的视频,称这是日本某中学例行的一年一度的告白大会,由校长主持,鼓励学生向心仪的人表白。该条新闻一经发出后,仅在两天时间内,就获得了上万条评论,一时间成為了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评论的大多数人都在感叹日本学生青春美好并表示对自己学生时代的不满。然而仔细查找视频的来源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什么中学例行活动,而是日本某综艺节目中的一个经典环节。主题也非仅限于告白,而意在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心声。但是除了少部分看过原视频的人外,几乎没有过多的人去关注其来源与真实目的。可以看到,大多数人还是选择跟随集体的判断,而放弃加入自己的思考过程。

从上述事例中,应当注意到一个关键点就是大多数人的意志,也就是群体的意志。从平常的含义上说,“群体”一词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职业或性别,也不管是什么事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脱离群体后,成为一个单独的个体,也就是离开群体的人在表达一个观点时,如果周围没有其他因素干扰,会首先依照自己最基本的价值观做出判断。而这种价值观的产生来自于这个人的生长环境,所以从根本上推断,让人做出价值判断的是一个人所属的小范围集体的价值观。

为什么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人会有意识地跟随群体的观点呢?个体为了得到集体归属感,会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内选择牺牲一部分自己的意识。例如一个社会事件发生时,为了吸引人们的目光以及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会由一个较有影响力的媒体账号首先对事件进行传播,但是为了确保得到一定的关注度,事件的某个要点会被媒体有意识地放大或曲解。当不同的关注者接收到这个信息时,已经是经过一定加工的信息。这种时候,绝大多数个体会放弃亲自探寻这个消息来源以及事件细节,根据眼前看到的新闻和大众整体动向给出自己的评论。这就是个体受到来自社会的误导信息和群体带来的压力而产生的不自主从众行为。这个过程中,人自己的主观意识是非常薄弱的,非理性远大于理性。比起在整体倾向非常明显的评论中,发表看似异样的观点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与多数人保持同向是一种更加保险的行为,因为这个时候,风险的承担者变成了大多数。

但不可被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公众对于事件的评判,并没有一个相对的标准。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因为我们喜欢它们,所以事物才是善的,而不是因为事物是善的所以我们才喜欢它们。在社会生活中正是如此,一种行为在社会意义上是坏的,因为社会证明它是坏的。人们阐释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其中一种方法就是社会认知,个体的心理机能通过从感觉那里接收,加工,构建并储存信息,也就是说个体脑海中的信息是其他人早已构建出来的。当一种行为产生时,人们的脑海中会用自己已有的原则标准去做出判断——这是对的或这是不对的。这个标准已经不能说属于某个人,而是属于一个范围内的集体。如果有一个个体的意见遭到反对,或是出现另一种声音对它进行驳斥,那么这个反对的声音将会迎来一个整体的辩驳。因为它触犯到了一个整体的价值判断标准,哪怕这个整体中的个体都是彼此陌生的,但此时他们会自动形成联盟,为了守护共同的价值观而与一个看不见的敌人进行战斗。

不过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个体积极地对社会热点表现出热情是一件好事,反映出人们的社会性驱使自己参与群体性讨论之中,为集体环境注入了活力。但一味的服从于自己的社会性心理,并不利于个人思考能力的提升。当自己的思维与群体中其他人的思维同化后,会不自觉的以群体这一方的价值判断作为评判其它一切事物的标准。个人应具有基本的判断力,而不是将自己束缚在一个集体共有判断力的圆环之中,被群体思想支配个人主张。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每个人刻意的追求特立独行。在收集和评论信息时,不要受制于自身的社会性,而是应该保持个体本身的人格,有意识有原则的表达内心的想法。学会运用语言这种媒介,去获得区别于他人,富有个人特色,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人格。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猜你喜欢

观点个体集体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集体逃学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