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识仁定性的人生价值追求

2018-05-14傅小倚

知识文库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说定性儒学

傅小倚

程颢被认为是在心性之学、成德之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理学大家。“仁”是程颢整个思想的核心和纲领,而定性是识仁的合理延伸。本文将从具体阐述识仁与定性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出发,分析个体生命与物浑然同体的畅然舒展,进一步探讨这一人生价值追求的意义和启发。

程颢,字伯淳,是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后人尊称为“明道先生”。他的识仁定性学说是对传统儒学的选择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对启蒙教化民众、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積极意义。

程颢认为,天地生化万物的过程,是天地之仁善的彰显过程,是天地之仁德流行晕染的过程。万物自生成起,便禀受涵具了天地之仁德,万物的演变、流转、融合,是对“仁”的诠释和贯穿。

作为万物中最为活泼的人,本性纯然至善,但因气禀有善恶,所以人生有善恶。因此,程颢提出定性识仁的修养工夫,以澄浊为清,扬善弃恶,明确人生真正的价值追求。

一、识仁定性学说的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盛行、道教的发展以及儒学自身的缺陷,致使“圣人之道不行,圣人之学不传”;加之唐宋社会长期分裂动乱,礼法崩坏,精神迷失,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为重建儒家伦理道德权威,程颢提出识仁定性学说。

二、识仁定性学说的内容

在程颢看来,人应该明觉仁与天理通而为一的价值根基,做一番识仁与定性的修养工夫,实现“浑然与物同体”的天人合一境界,才是人生的应然追求。

(一)识仁

《识仁篇》是程颢讨论哲学教育的著名篇章,由其门人吕大临记录。程颢认为,只有对仁的境界本质进行理解把握和体验,才是“识仁”。他把先秦儒家“仁学”所强调的爱人、博施济众、克己复礼等,进一步发展成为“浑然与物同体”的境界,认为前者还只是仁的“用”,后者才是仁的“体”。主张“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不是知识性的获得,而是对生生不息之仁、浑然与物同体之仁的领悟和体贴,真切地感受到个体生命与物同体的仁的境界。

程颢以一体论仁,认为天地万物相连为一体,相互内在,一体无隔,无严格的彼此之分。个体生命包含于万物之中,不应妄分彼此,而应视万物同我的四肢百体,对万物给予广泛平等的爱。天地大流孕育万物,是大仁;万物生成之时已然承其德性,受其仁善,这既体现了人与万物禀受于天的原初善性,又包括了循性不失的自然过程本身。

诚、敬是实现仁的简易工夫。“诚”指“不妄”,是真实存在不虚假,“敬”即“主一”,是用心专一,没有间断。程颢认为“仁”是自己所固有的道理,不是从外面灌注进来的,不必舍己到“外”中去穷索仁理,反对只知防止、警惕内心邪念于外物引诱和专注在外穷理的做法。认为在识得仁之后,对心中固有的仁的体验以诚敬存养之,经过“反身而诚”和以新习“夺”掉“旧习”的过程,恢复固有的良知、良能,而后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体悟仁的内涵。

(二)定性

《定性书》是程颢对张载“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问题的回复。程颢指出,张载无法定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己性而有内外”,指出认识到“性无内外”是定性的第一步。认为要使内心平静,不受来自外部事物的干扰,就应该不执著留恋于任何事物。

程颢主张,真正的“定”,必须是“动亦定,静亦定”。反对“自私”和“用智”,认为自私用智会使生命失去本然应有之理之明觉,使个体生命不能顺应内在于我的天理而后原发性地畅然舒展、表达和实现。

解决“性有内外”的有效路径,即“内外两忘”。这一修养工夫,是程颢在发挥孟子的“不动心”思想,吸取道家“无情以顺有”、佛教“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性修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其核心是取消内外之别,达到《识仁篇》中浑然与物同体的仁的境界。

(三)天人合一

在经历了一番识仁与定性的修养工夫之后,个体生命置身于生意的有机整体宇宙之中,充分体认到宇宙世界和天地世界是一体无隔、浑然与我同体的,内化于我生命之中,即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识仁定性学说的意义

程颢的识仁定性学说,提出了道德教化的目标,确立了人在宇宙中的无限的伦理价值和正大的人生地位,坚定了人实现崇高理想人格和道德境界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启发教化民众的作用。

四、结语

程颢将“仁”理解为主体对于外物的普遍关切之心,以及由此所达到的物我同体之境界。“仁”是人的本然之境,“识”得后,由“诚”、“敬”涵养,专一而不迁即可。“识仁”的方法就是顺其自然,不费纤毫之力。只要人内心能以万物一体之意存养仁之理,人心的“良知良能”便能积极的发挥作用,时时破除“习心”对人思虑的引诱和干扰。

程颢以“理”为“仁”,把天与人都归结于生生不息的“仁”体,主张认识理的方法主要在于一种内在的体验、体证,集中于人内心对“理”的发现和探求。这种由内在体验从而认识天理的方法就是“识仁”。“识仁”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心、性相互沟通的问题。

程颢的识仁定性学说对宋明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有利于促进儒学的复兴和推动儒学的新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猜你喜欢

学说定性儒学
超声造影定性与定量分析诊断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的研究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薄层色谱法在中药定性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二维不可压磁微极流体方程组的整体适定性和爆破准则
王充痴迷读书
学问与学说
抢眼披风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学说英语
谈儒学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