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舞蹈-苗族人民灵魂的居所

2018-05-14傅茂根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6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傅茂根

【摘要】苗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其拥有独特的民族魅力和精神。这种魅力和精神深深烙印在本族各式各样的舞蹈中,苗族舞蹈蕴含了特有的民族語言和苗族人灵魂的依托。了解苗族舞蹈,是了解苗族各式各样的歌舞文化和体会其特有的巫文化、农耕文化的必要条件;各式各样的苗族舞蹈体现了苗族人丰富的精神文明,也是他们灵魂的另一个居所;同样的,苗族舞蹈紧密地将苗族人与天地、与社会联系起来形成了独有的苗族舞蹈文化。不幸地是,这种文化在当今的社会里寸步难行,因为政策不当和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忽视,这颗民族文化明珠的璀璨需要新一代人的守护和发扬。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舞蹈;传承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一、选题原因

舞蹈是历史的传承,也是人们抒发灵魂情感的另一种无声的方式。苗族人民的舞蹈,黔西南地区多元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板块,其特殊性和不可复制性和其日渐衰落让人不禁开始对苗族舞传承感到担忧,这种苗族人践行民族特色文化的方式也是研究苗族多色文化的必经之路。现在,越来越多的数据流的涌入,都市化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正在侵蚀掉这些璀璨的文化,如不加以重视,黔西南地区的文化将缺失一个重要的板块。

二、苗族舞蹈的历史

(一)关于苗族舞蹈的神话传说

关于芦笙舞的传说分为两种:1)相传是靠狩猎飞禽走兽为生的苗族祖先为了提高打猎的效率,砍了一些竹子做成芦笙并在每次打猎的时候吹响芦笙且模仿野兽们的走姿——边吹芦笙边走跳,以引诱猎物。这样的做法确提高了苗族人民打猎成功率,所以芦笙舞也就世代相传,成为了苗族人民特有的民族舞蹈。这种传说也符合苗族芦笙舞现在模仿各种鸟兽鸣叫伴以舞蹈的形态。

根据阿卯古史传说记载,苗族先民与敌人战斗,激战历久不胜,于是要迁徙去南风吹来的1方向;因为是天黑渡河,先行者为了防止后来人不知道方位,于是吹奏其芦笙,且迁徙完以后吹奏芦笙以伴舞。

(二)关于苗族文化有所记载的历史

芦笙舞的历史记载:早在古代的文献里便有“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说明了芦笙舞历史悠久,也是苗族人民用舞蹈表现生活,展现幸福的一种方式。

(三)苗族舞蹈与其本族文化的联系

1.苗族巫文化

远古时,苗族实行部落首领统治的制度,协助部落首领管理整个部落的是傩师,傩师是苗族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是帮助统治部落的人与神沟通的桥梁。在整个部落中,傩师的角色对于首领来说十分重要,傩师是首领的参谋和助手。舞蹈文化,可以说是傩师用来与神沟通的桥梁,傩师结合苗族的文字和舞蹈,呼唤神明来寻求年风调雨顺同时也是彰显部落首领权利是来自神授,保障了部落首领权利的传承和实施。对于苗族来说,舞蹈是与神沟通的方式;因为他们对神明的敬畏,他们将舞蹈视作是拥有最高权威和神明旨意的东西,舞蹈的传播都是神明的旨意。就这样,苗族舞蹈成为了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的苗族舞蹈旨在增强族内的和谐和对祖先的尊敬和悼念,研究巫文化相当于研究苗族舞蹈文化的起源。

2.锦鸡文化

锦鸡文化可以说是苗族本族特色的文化,锦鸡文化是苗族人民的命运吉星,因此苗族人民的祈福祭祀活动大多会出现锦鸡。相传在远古时,锦鸡是苗族远古鸟图腾部落的后裔,苗族人民模仿锦鸡打扮自己并且伴着苗族歌曲一同起舞,以此来祈福,苗族人民打扮成锦鸡伴以歌舞表达了其民族人民对图腾的崇敬和对未来命运的憧憬。锦鸡作为苗族的图腾之一在祭祖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锦鸡成为了祭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苗族锦鸡舞蹈也随之诞生,成为其本族特有的舞蹈文化。

(四)苗族舞蹈的基本特征

1.节奏

芦笙舞——苗族芦笙舞的节奏分为四步和六步节奏。四步节奏没有三步节奏的急促,但又保留了三步节奏的欢快与活泼;六步节奏主要出现在芦笙舞的转身中,这种六步转身节奏结合四步欢快节奏使整个芦笙舞的动作变得十分欢快和饱满,表现了苗族人民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芦笙舞的腿部动作明显比上肢动作要多,这不仅仅是表演者要在舞蹈的同时吹奏芦笙的缘故,另外的原因是演奏者可以根据芦笙的节奏调节自己的脚步,加以一些自由的摇摆动作和精美的头饰和服饰,使整个芦笙舞蹈的表演更加欢快和轻盈。

2.动作

芦笙舞·锦鸡舞——苗族锦鸡舞是苗族特有的舞蹈。锦鸡舞的表演者多为女性,因为女性能够体现出锦鸡舞的轻快和轻盈之感。表演锦鸡舞时需要用芦笙伴奏,表演者需要绾发高耸,并在头上佩戴银饰扮作锦鸡的模样;还要穿绣花的百褶裙并配以银项圈,脚穿绣花鞋——将整个人扮作锦鸡模样。表演时男性吹奏芦笙当作引导,女性随着芦笙起舞,排成一行并围圈跳起来。随着芦笙曲调的变化和节拍的快慢,妇女们像锦鸡觅食一般轻快——她们头上的银饰飞舞着,脚旁的流苏一闪,勾勒出她们轻盈的舞姿。锦鸡舞以主要是以四步为主再加以六步的转身(同芦笙舞的节奏),动作主要是以转身和腰、膝为主;表演时舞者双膝会跟着节奏一起颤动,双手向外张开,自由地摇摆——体现了苗族人民豪放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三、苗族舞蹈的现状

(一)传承人的断代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构本就是支离破碎,其关键原因是传承人的问题。苗族舞蹈也不例外,如果只单单依靠手口相传这种单一落后的传承方式的话,一旦出现传承的断层,整个苗族舞蹈将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另一方面,如果政府想要通过开各种舞蹈速成班发展当地旅游业,是不现实、不科学的。人们对舞蹈文化就没有归属和认同感仅仅是将它视作赚取钞票的工具,这无疑是传承的一大障碍——没有群众对于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传承可谓是寸步难行。

(二)舞蹈传承本质出现问题,濒临灭绝危机

1.整个社会变革所造成的影响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国家的经济水平呈现极速增长的趋势。在这种条件下,政府肯定是以發展经济兼以保护传统文化的方式颁布政策,这在本质上就出了问题;其一,受发展经济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被当作赚钱的工具,人们对它没有自豪感和归属感,这样的话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很难发展下去的;其二,因为政府颁布的政策倾向于开发旅游来带动经济,苗族十三年一度的鼓藏节被政府当作宣传的筹码,人们也跟风,使让鼓藏节失去了其特有的本质。同时,信息的畅通以及现代媒体的出现,颠覆了人们的生活,使年轻一代对苗族舞蹈的传承失去了兴趣;老一辈的人也被网络媒体所吸引,越来越不重视传承,这无疑使传承的对象和来源断层。

2.政策不当

出台的政策太过于简单和理论化,没有贴合苗族当地的实际情况。近些年,在贵州省政府的宣传和努力下,某些小学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本意是想要为民族文化保护出一份力,但实际操作缺乏全面性和深度,仅仅是浮在表面,很少给学生传授关于苗族民族舞的起源。很多学生对苗族舞蹈一知半解,根本不知道具体地域的苗族舞蹈的内容、类型和含义。这种浮于表面的形式不仅浪费资金,而且没有让学生对苗族文化有足够的了解,极大程度挤压了文化传承的空间。

(三)政府应该如何保护苗族舞蹈

在传承上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途径,如果要解决苗族舞蹈的现状就必须从传承抓起。政府应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从已有传承人上着手,将已有传承人聚集起来并开展以各式各样的苗族舞蹈的演出,而且在舞台效果上尽量保证,苗族舞蹈本来面目一致,以此让人们对苗族舞蹈文化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也是吸引年轻人兴趣的一种方式。比如说,贵州舞蹈在“荷花奖”中就展现出创作的文化内涵, 以“水姑娘”为例,手的颤动表现出波光粼粼的水面,两只手握起来,又是一个小水滴,这样的思路就很有创意。但一系列的演出不会使苗族舞蹈之风盛行,要想使苗族舞蹈经久不衰,成立苗族舞蹈学校是在所难免的。和传承人们合作办学校,和传承人一起去寻找学生,培养之后加入国家或者军队的话剧或舞蹈团,将民族文化带向全国的同时也能保证这些传承人学生们的物质生活。

四、结论

苗族舞蹈是研究苗族文化的前提,所以,保护苗族的舞蹈相当于保护苗族的璀璨文化。在保护的过程中,人是得以延续的关键,在对苗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中,我们应该在重视将苗族舞蹈文化体系融入到现代教学的同时,也应该保持其原有的模样。苗族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苗族文化的真实反映。

苗族文化在整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下,如果不加以保护和推广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丢失了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推广苗族璀璨的舞蹈文化会让我们产生极大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李美兴,李强,李晓量.贵州黔东南苗族舞蹈的传承研究(第二章)[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