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北民俗文化圈初探

2018-05-14段雨辰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6期
关键词:文化圈泰国

【摘要】在泰国一国之内,由于民族文化成分和地域环境的不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民俗文化圈。泰国北部地区因受到特殊地域环境和众多民族的影响,在国内形成了一个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圈。本文将运用人类学的文化圈理论,提出泰北民俗文化圈的概念,并对其进行浅析和初探。

【关键词】泰国;泰国北部;文化圈;民俗文化圈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代代相傳。由于地域环境、民族构成、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方式等的不同,在一国之内会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圈。泰国北部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成分,在国内形成了一个具有地域性和传承性的特殊民俗文化圈,而这一真实客观存在的民俗文化圈同时对生活在该文化圈内的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文化圈及民俗文化圈理论

(一)文化圈理论

文化圈理论由文化传播学派最早提出。传播学派先驱弗里希·拉策尔最先提出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决定作用。在拉策尔的许多著作中,他注意到不同地区文化现象的具体条件和分布规律。他认真研究了自然环境对一个民族的内部生活和文化形成以及各民族之间交往的性质所产生影响的一切形式,试图从地理条件的角度,描绘出一幅人类的地面分布和文化发展的总图景。①其学生莱奥·佛罗贝尼乌斯提出了“文化神话学”的观点,认为文化有性别、方位感,文化是不依赖于人而按独立于有机界的规律生活、发展、演变的特种机体,因此,文化是不能由进化而来的②。佛罗贝尼乌斯的见解对传播学派思想的影响巨大。其后,1904年在柏林召开了人类学、民族学、史前学学术会议,弗洛贝尼乌斯、格雷布内尔和B. 安卡曼分别就埃塞俄比亚和非洲文化圈与文化层发表论文。学术界认为, 他们的讲演标志着文化圈研究的成立。③“文化圈”这一概念被格雷布纳尔从理论和方法上系统化,建立起“形式”和“数量”两条标准,他相信,世界文化的历史就是若干文化圈及其组合在世界范围内迁徙的历史,凡是世界上相同的文化现象,不论在什么地方出现,都必定属于同一个文化圈,都是传播造成的。也就是说,某两个或几个文化区域相似的文化要素越多,两地的文化联系就会越紧密,从而划归为一个文化区域。④

(二)民俗文化圈理论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形成之后,在人们的生活中一代一代地传承着, 并作为族群中的一种规范性生活模式,为族群的内聚和生存服务。⑤在民俗文化的纵向传承和横向传承中,某一区域的某两种民俗文化会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碰撞,从而形成一种介于两种民俗文化之间的不同文化形态,并在新一轮的传承中得以保存。但不管是何种传承模式或形态保存下来的民俗文化内容,其生存依托是有限定性的,换句话说,就是它的传承并不是没有限制和完全扩散性的,它有着自身具体的对象禁忌,虽然这种禁忌并不像有些村规民约或家规家法以及婚丧仪礼那样严格,但不容忽视。正是传承中这种不容忽视的具体对象禁忌,造成了民俗文化传承的相对保守性,并形成了本文意义上的民俗文化圈概念。⑥民俗文化圈是一种以族群为活动依托,具有地域性和传承性特征的民俗文化生存形态。它由于自然环境、行政区域或语言(方言)的不同,互相独立传承、具有不同的解释系统和施行的族群。因此,民俗文化圈理论就在于使我们相信, 民俗文化在相对的环境、族群和空间,存在相对的民俗文化事项;换句话说,民俗文化是在相对的族群中以相对的内容和方式独立地存在。⑤地理环境的不同、行政区划的统一、民族文化成分的构成等因素均对民俗文化圈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使得民俗文化圈在传承中具有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功能和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生活在这一民俗文化圈内的人民性格。

二、泰北民俗文化圈

(一)泰北地理环境及民族概况

泰国位于亚洲中南半岛中南部,与柬埔寨、老挝、缅甸、马来西亚接壤,全国分中部、南部、西部、东部、北部和东北部六个地区。从地形上划分为四个自然区域:北部山区丛林;中部平原、东北部高原及南部半岛的热带岛屿和较长的海岸线。泰国北部多高山丛林,降雨丰富,气候较凉爽,加之与老挝和缅甸接壤,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地域环境。泰北地区包括清迈府、清莱府、南邦府、南奔府等17个府,其中主要以清迈府和清莱府为中心,清迈府同时也是泰国的文化中心。

泰北地区具有区别于本国国内其他地区的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兰纳民族构成了泰北的民族多样性。兰纳民族主要分布在泰国北部的清迈府、清莱府、南奔府、南邦府、帕府、难府、帕耀府和美丰颂府。按居住区域,可分为两个大的族群,即坝区民族和山地民族。⑦兰纳民族除了生活在泰北当地的土著民族泰元族外,主要还包括傣、苗、瑶、傈僳、拉祜、阿卡、克伦、克钦、克木、拉佤、布朗、高棉、霍人等20 多个少数民族及其支系。但由于泰国民族同化政策的影响,政府不承认除土著民族外的其他民族为少数民族, 最初统称其为“山民”(Chaokhao),1974年后改称“泰国山民”。泰国山民大多从中国、缅甸、老挝、越南迁徙而来。其中,最早进入泰国的有16世纪开始从湄公河东岸迁入泰东北地区的老族和300多年前从缅甸迁入泰北地区的克伦人。19世纪中叶以后,苗族也从老挝迁入泰国,成为山地民族大家庭的一员。19世纪80年代,大量的山地高棉人以及苗、瑶、拉祜、阿卡、傈僳、拉佤等民族又从缅甸、老挝、越南等近邻迁入泰国北部和东北部地区。⑧可以说,泰北民族成分组成复杂,既有当地原始的兰纳民族,也包括了从老挝、缅甸和中国云南跨境迁徙到泰国国内的民族。就这一点来看,复杂的民族文化成分成为构成泰北民俗文化圈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泰北民俗文化圈的形成

由于泰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多样的民族文化成分,构成了具有其特征的民俗文化圈,这是与该地域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结果。地势较高的山区环境符合泰北各民族耕作劳动的原始生活习性,加之其对原始宗教的崇拜,使生活在泰北的兰纳民族及跨境民族在文化上有了共通,这一区域的某两种或几种民俗文化在长期的外部条件影响下产生碰撞,形成了一种介于这些民俗文化之间的不同文化形态,并逐渐得以保存。笔者认为,泰北民俗文化圈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泰北民俗文化圈是在地势较高的山区形成的。泰北各府地理环境特征相似,各民族分布在气候湿润的泰国北部地区,较为原始的山区地理环境为其耕作和生活提供了条件,加之北部地区毗邻缅甸和老挝,方便了泰国各个跨境民族的迁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其次,在泰北民族区域内,相对稳定的人口及共同独立的方言系统为泰北民俗文化圈的形成提供了内部凝聚力。在泰国民族同化政策的影响下,泰国北部民族人口相对稳定,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统一独立的方言系统——泰北方言。各民族文化在不断的变迁和传承中逐渐趋于稳定,在保持了自身民族特点的同时,具有同一区域内的文化共性,为这一区域内的民俗文化圈形成奠定了内部基础。

再次,共同的宗教信仰及长期不变的生存方式促使民俗文化圈形成。无论是泰北本地的原始民族还是通过迁徙至泰国国内的跨境民族,早期主要以原始神灵信仰为主,相同的原始宗教崇拜思想使泰北各民族在相对封闭的早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更容易产生相同的民俗文化共鸣,从而逐渐形成较为相似的民俗文化。另外,在传统的泰国社会,长期以来生产技术水平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农业耕作和手工生产成为泰北人民在较长时期内的生存方式,时至今日,泰北地区一些民族仍然保持着这一生存方式。这一因素在维系民族内部稳定的同时,增强了民俗文化圈发展的稳定性,也正是这一稳定性,一旦成为族群内传承的民俗文化义项,并具有内聚的“圈”的价值功能,它便在族群中生根发芽,长期生存,成为族群认同的主要方式。⑤

(三)泰北民俗文化圈的特征

综上所论可以看出,稳定性是泰北民俗文化圈的重要特征。泰北民俗文化圈内的各文化要素在相同的区域内、同一的地理环境内、共同的民族文化成分内及统一的方言区内,以独特的语言进行传承,从而达到认同的目的,这种方式正是建立民俗文化圈的途径。并且通过上述的共同地域、相同语言以及同一地理环境保持自身文化圈的凝聚力以及本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义项。⑨其次,传承性是泰北民俗文化圈的又一特征。民俗文化必须通过传承才能得以发展和延续。泰北民俗文化圈通過内部承袭的方式传播民俗文化,如年节、丧葬、服饰、饮食等,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各民族间形成的共同文化形态得以发展,并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逐渐向外扩张,形成了民俗文化圈内部特有的文化。

(四)泰北民俗文化圈的表现形式

泰北民俗文化圈形成后,其内部的文化现象及特征表现在泰国社会中的每一个方面,同时影响着这一文化圈内人民的性格。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独特的饮食习惯是泰北民俗文化圈其中的一个表现形式。泰北菜肴深受缅甸菜影响。泰北居民喜食各种糯米饭,传统上会将糯米饭用手揉成小圆形,再搭配各种酱汁的菜吃。泰北有名的勘托克(Khantok) 传统餐也体现了泰北饮食的独特性,即让客人席地用餐,菜肴多为咖哩、炸鸡、酱汁、炸脆猪皮和野菜等,用餐时有各种泰北民间舞蹈和音乐助兴。泰北人民的饮食习惯和方式体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成为泰北民俗文化圈内的一大表现形式。

由于泰北各民族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着手工生产的生存方式,具有民族性的传统手工业制品成为了泰北民俗文化圈的又一表现形式。泰北传统民族手工业制品主要以丝绸、刺绣、服饰、银器和木雕等为主,均具有泰国克伦族、苗族、拉祜族、阿卡族、傈僳族和瑶族等民族的特征。传统民族手工业制品的发展,不仅反映出泰北民俗文化圈内的民族文化成分多样性,同时也促进了泰北旅游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圈对于该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舞蹈、服饰及丧葬等文化也反映着泰北民俗文化圈的特点。这些文化现象在泰北民俗文化圈中不断传承,并在国内形成了与其他区域不同的文化形态。同时,这些文化现象及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活在泰北民俗文化圈内的人民,使其在文化思想和表现形式上有别于其他区域的人民。因此,泰北民俗文化圈是各类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又能在形成后反作用于这类文化及个人。

三、总结

民俗文化圈具有的稳定性及传承性使该区域内的民俗文化不断得以发展和传承,同时该文化圈的形成也能够反作用于内部各文化要素及个人。泰北民俗文化圈在地域环境、民族构成、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方式等不同因素影响下得以形成并向外传播。作为一种具有流动性和运动性特点的文化形态,泰北民俗文化圈深刻地影响着泰国的文化结构和文化活动,其内部的各类文化要素对于该文化圈甚至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作用及影响。

注释:

①杨堃:《民族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② 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第二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年。

③孟慧英:《文化圈学说与文化中心论》,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一期。

④贺立博,朱普选:《天葬民俗文化圈的形成及特征表现》,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7卷第4期。

⑤陈华文:《论民俗文化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3卷第6期。

⑥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⑦杨文学:《泰国兰纳民族及其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思想战线(人文社会科学专辑),2013 年,第39卷。

⑧赵永胜:《泰北山地民族文化的变迁与延续》,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第3期。

⑨陈华文:《论民俗文化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3卷第6期。

⑩贺立博,朱普选:《天葬民俗文化圈的形成及特征表现》,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7卷第4期。

参考文献:

[1]杨堃.民族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第二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

[3]孟慧英.文化圈学说与文化中心论[J].西北民族研究,2005(1):180.

[4]贺立博,朱普选.天葬民俗文化圈的形成及特征表现[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4):7983.

[5]陈华文.论民俗文化圈[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6):39-44.

[6]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7]杨文学.泰国兰纳民族及其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J].思想战线,2013(39):1-2.

[8]赵永胜.泰北山地民族文化的变迁与延续[J].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3):80.

[9]和勇.泰北山地民族旅游手工艺品市场调查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6(6):26-32.

[10]马成俊.论民俗文化圈及其本位偏见[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0,11(3):90-94.

[11]李朝.青藏高原饮食民俗文化圈及特征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8-80.

作者简介:段雨辰(1994-),女,汉族,云南禄劝,研究生在读,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亚非语言文学(泰语)。

猜你喜欢

文化圈泰国
圈里事儿
“文化圈”视域下淮海地区琴书研究的几个问题
新年游泰国
打好文化牌,拓展南海“朋友圈”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去泰国啦
我的泰国之旅
泰国遭遇最黑色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