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族盘绣的保护与传承探析

2018-05-14乔秀花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6期
关键词:土族传承

【摘要】盘绣历史悠久,工艺复杂,随着时间的流逝,盘绣透射出许多民族学、文化学的鲜活素材,所以,盘绣的保护与传承日益紧迫。

【关键词】土族;盘绣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K8 【文献标识码】A

土族居住在我国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地区,是黄河上游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土族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及其众多的表现形式,对维系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土族盘绣作为土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如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视角研究土族盘绣,使其在保持土族文化传承性、独特性的前提下,在凸显土族文化丰富性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土族盘绣的保护与传承意义

土族是青海的五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安召舞、土族花儿、盘绣等都是非常珍贵的民族文化。研究土族的盘绣历史,就要追根土族形成的历史过程。目前,对于土族族源,国内学者尚未定论,大多数学者认同的一种吐谷浑说,认为土族起源于公元 313 年初慕容鲜卑的将军吐谷浑带领一支部队行至甘肃、青海一带驻牧,后环绕西海建立了地方政权,自此吐谷浑王国建立。[1]后来吐谷浑被吐蕃所灭,一部分向东迁徙逐渐与汉族融合,另一部分吞并了吐蕃族后与藏族融合,成为现今凉州、祁连山一带的土族先民,浩门河流域与河湟地区的吐谷浑人经过漫长的生产、生活,与羌、蒙古、藏、回、汉等民族逐渐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土族。[2]

(一)盘绣的特征

盘绣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独特性

土族是青海独有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互助、大通、同仁三地。盘绣在互助比较成熟。古代用胡麻作原料,绣制时也不用绷架,就用两根针,一根是用来盘的,一根是用来绣的,绣出来的结实耐用,色彩艳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盘绣大多表现在土族服装及精美装饰上,头饰、衣领、袖口、围肚、辫筒、腰带、鞋袜、枕头、针插、荷包、烟袋、背包等都有刺绣。土族盘绣源远流长,它是土族人民生产生活艺术的结晶,精致美观的图案和一针二线独特的针法,将土族妇女对生活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现今的土族刺绣在用料、图案等方面做了一些变革,但依然保留了传统手工技艺、艳丽的色彩和古朴的质感。土族的刺绣题材多以八宝图案、吉祥如意为主体,也有花卉和动物图案,现在适应时代的变化,如北京奥运会上土族绣女黄兰索带着美丽的“五环梦”,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幅长达10米的土族盘绣。

2.多元性

从地理位置上看,互助地处汉、藏、西域文化的交界地带,早在元、明时期就已形成了多元民族格局并延续至今。青海互助土族深受汉族文化与藏族文化的影响,土族盘绣受这种文化耳濡目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3.交融性

藏族、土族的祖先是明初從江南、河州(甘肃)一带迁来屯田的汉族人,汉文化与藏文化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所以,土族盘绣也有这种特征。从历史来看,即使在中国汉朝覆灭以后的分裂时期,青海河湟地区仍然和相邻的凉州、武威等地有着地理上的紧密联系,沿着祁连山脉的文化交往和商业活动并没有受到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恰恰因为官方垄断的商业活动受到影响后民间的商贸与交流活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变得更加活跃。透过土族盘绣服饰,展现土族文化形成与交融的历史。处于河湟地带的土族人身上的服饰,不但有历史与考古发现可考的印记,更有多民族文化交融中互动与共享的痕迹。比如,青海土族盘绣的太阳花图案,实际上是隋唐至明清以来被各民族广为使用的团花图案的一种创新,各地刺绣中,龙凤团花、植物团花、动物团花等图案的普遍流行,又和宗教中的宝相花图案有着一定的联系。在西南少数民族中有一种独特的图案亦称为太阳花,可见汉族与众多少数民族共享吉祥图案或吉祥物并不在少数。

(二)土族盘绣价值再认识

1.历史名片

土族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关于土族族源至今争议比较大,历史典籍也比较少,所以研究该民族的历史资料比较欠缺。盘绣在早期就比较流行,通过普通的绣片透射一些远古历史的信息,可以了解一些土族悠久的历史,比如土族对圆就有特殊的理解。盘绣图案有很多圆,寓意团团圆圆等。

2.文化名片

从社会学角度讲,土族文化基本是原生态。原生态的文化在今天要想保持原汁原味,不被同化已经很难了。通过原生态了解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对民族学、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些珍贵的资料,所以很多学者比较关注原生态文化。盘绣最早是用在军服上,后来土族姑娘从七八岁开始进行绣制,在出嫁前,把自己绣制的盘绣作品比如鞋子等向娘家人摆针线,到了婆家再一次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获得赞誉。土族没有文字,文化就这样一代代靠着口耳相传延续下去,所以,透过土族盘绣也可以了解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

3.追溯土族历史

土族盘绣产生于一千多年前,通过土族盘绣的材料、针法以及图案,可以了解到那个历史时期土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习俗、经济状况与水平、社会关系与结构及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在文化边缘地区,土族盘绣中的各种汉族特色的图案证明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吸收其他民族的图案时往往会作细微的改变,特别在解释图案的象征意义时要加入本民族的生产生活、审美观念等诸多文化元素。这种吸收了外来民族的元素,又保留了传统的文化风格一旦形成,就被视为是本民族固有的传统而代代传承,可以经受历史变迁的挑战。

二、土族盘绣保护与传承现状

(一)品牌意识弱

产品要有核心竞争力,必须要借助产品过硬的质量。盘绣在古代用于军服,经久耐用而且保暖,但是,民族文化要走向世界,必须要树立品牌意识,不能只是土族儿女会欣赏、能欣赏它的艺术价值,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把它的美带给全世界,就要像皮尔·卡丹一样,进行时尚的设计,多途径的宣传,以吸引更多消费者。

(二)融资困难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也有一定的投资,用来抢救濒危的古老技艺。但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光靠国家投资解决不了资金紧张的局面。这种技艺周期长,普通的一件绣片需要四五天的时间,如果价位太低或者及时换不回货币,就会影响绣者的积极性,进而下一轮的再生产会受到影响。所以,减轻盘绣企业的税收,多方融资,解决这一难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抢救、保护传承民间艺人和盘绣技艺。

(三)设计理念落后

这些年,抢救和保护盘绣越来越被政府关注。文化厅和当地政府部门在高校举办培训班,把盘绣艺人带出去,学习蜀绣、苏绣,互相借鉴。劳动力的转移也可以与盘绣技艺的培训结合在一起,在学校开设盘绣课程,推陈出新,比如绣制生肖图时,把盘绣与平绣结合起来,图案的设计突出民族元素,比如互助青稞酒就是利用先进的工艺酿造出来,在打开市场的时候,可以用盘绣图案做精美的包装,还可以在短袖、学生书包等商品中进行运用。这样才能走向市场,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四)人才紧缺

近几年来,尤其是盘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挖掘、抢救、保护等方面组织专家、走访传承人、制定法规、开拓市场等,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大多数盘绣艺人年龄偏高,年轻人又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基本出去打工了,一些绝技得不到传承就失传了,这些状况造成抢救、保护、传承成为当务之急。

三、土族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建议

(一)培训传承人

高校承担着服务社会的功能,可以利用学科优势,培養土族盘绣继承人,为传承人群提供高校的学术资源和教学资源支持,提高土族盘绣传承人群的文化艺素养、设计理念,因为这些年轻的妇女缺乏这方面的理论知识,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制作水平,带动土族盘绣传承人群增收致富,促进土族盘绣可持续发展。

(二)吸引社会力量

互助可以成立合作社,邀请设计师开展浸入式体验和创作,对盘绣进行美学重构和时尚设计,制作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衍生产品;为掌握盘绣技艺的土族妇女提供进一步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培训,共同生产制作盘绣产品;由电商平台为产品提供包装设计制作、商品质检、线上营销运营、物流配送等支持,把盘绣衍生品推向市场。

(三)了解市场需求

如何适应市场,不断扩大土族盘绣市场,让民族刺绣发扬光大,可以探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此外,每年进行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内容做些更新,结合市场需求,把土族盘绣培训项目作为亮点,可以把农村妇女的农闲时间利用起来,农忙干活,闲暇做盘绣,这也是增收渠道之一。

(四)开展抢救性保护

组织有关人员深入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东沟、丹麻、五十、松多等乡镇的土族地区,就土族盘绣的产生、历史演进过程和目前的现状等进行全面普查,摸清盘绣艺术的历史和状况,提出土族盘绣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参考文献:

[1]杨虎德.土族族源与吐谷浑——读吕建福先生新作《土族史》札记[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高亮.浅析土族文化特点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纺织,2010(3).

作者简介:乔秀花(1972-),土族,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土族传承
关于土族聚居地区汉、土双语教育实施概况
吃土族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神秘的土族人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西部大开发与土族文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