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8-05-14孙珍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期
关键词:工作室制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

孙珍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深入发展,教学模式与教育理念均有所创新与变革。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以期为推动我国教育良性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学校向学生提供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平台,在有效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可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养的新需求。基于此,为了使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水平得以有效提高,研究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落实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属创新型教学模式,顺应新课改教育理念创新发展而来,旨在为学生构建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平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表现形式,从应用型设计知识理论出发,思考教育内容与实践的内在关联,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满足专业技术社会适应性,教师引导学生在工作室内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可以直观感受到学生的学习进展,针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构建高效课堂,使教学内容始终围绕学生学习需求高效展开,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符合新课改教学创新实践目标。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并无具体框架与定义,可随学科进行多样化教育实践,突出理论知识与学生实践的内在联系,赋予知识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该教育模式最早于欧洲用于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同时赋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同步,技术与知识并重”的重要优势,在我国一经推出就受到教育界广泛认同,为此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也将该教育模式的有效应用列为教育创新重点内容之一。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价值,具体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升师生交互有效性。师生是课堂互动双方,通过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实践成果,深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了解学生学习需求,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二是提升学生综合质量。新时期企业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期许可以为企业发展注入鲜活动力,为设计创新献计献策。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教学模式落实主要形式,以创新设计为教育主旨,更符合当代企业对人才的综合需求,符合与时俱进的教育创新宗旨;三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综合实力。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属新型教学模式,重点培育学生综合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高职院校就业率,达到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综合实力的目的。

通过对工作室制教育模式的内涵进行分析可知,其与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融合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自主探究、开拓进取等探索精神。为此,高职院校应富有自省精神,深入思考当今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不足,以此为出发点探究该教育模式创新应用践行方略,达到提升高职院校教育实力的目的[1]。

二、当今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况

(一)存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现况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师为有效掌控教育节奏以“教育主体”的身份落实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在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处于被动地位,无法积极主动地融入理论联系实践的设计过程中,降低工作室制人才培养质量。

(二)存在教学模式表现单一的现象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为此教师会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设计,这种做法虽给了学生足够的实践空间,但却会使学生产生困扰,尤其对于自主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经常出现在实践结束后无法交出满意设计作品的消极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究其内因源于教师错将“自主”,理解为“放任”,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教学模式之外,影响教学整体成效。

(三)存在工作室制缺乏有效管理的现象

学生通过工作室制人才培养,可以体现感受系统的企业工作模式,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符合新课改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目的。然而,在当今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践行过程中,存在缺乏有效管理的现象,使学生在工作室制学习过程中如同一盘散沙,降低教育综合成效。

通过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落实现况进行分析可知,该教育模式应用落实仍然存在阻力,为此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教育综合能力,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充实教育模式表现形式,积极研究落实该教育模式的有效方略,为提升教育综合质量奠定基础[2]。

三、研究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有效践行方略

(一)秉持以人为本教学模式践行原则

为了使当今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更富有成效,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育原则,将学生视为教育主体,确保工作室制人才培养内容,圍绕学生艺术设计专业学习需求高效展开,以学生个性化发展方向,为教学模式实践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实践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达到该教育模式应用目标。例如,教师在进行“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时,应结合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将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层次。对于未接触过素描学习的学生,展开基础设计实践;二是中等层次。针对具有一定素描绘画功底的学生,展开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实践;三是高等层次。主要对具有极高素描绘画能力的学生,给予开放性设计实践题目,展开创新设计。介于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专业实践平台,有别于传统口传心授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分层教学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有效践行以人为本教育践行原则的同时,达到提高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性的目的。

(二)采用创新型教学模式,丰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表现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提高该教学模式应用价值

教师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践行过程中,会产生“放任自流”的教学误区,自身处于旁观者身份,仅在学生设计实践结束后展开总结性评价,无法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质量。基于此,教师应赋予该教学模式新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得以沿着科学有效的实践道路完成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例如,教师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教育创新实践方略,以引导者身份灵活参与到学生自主实践过程中,指导学生展开高效创新实践。有别于结束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具有动态性、灵活性、及时性等特点,可以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实践情况给出中肯评价,以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艺术设计学习能力等客观因素为导向,点评学生阶段性设计实践成效,使学生明确自身设计优势与劣势,避免学生在自主实践结束后,、出现设计变差、设计技巧应用不当、理论未有效联系实践等消极后果,达到提高该教育模式应用价值的目的。

除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外,教师应积极丰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任务。以往高职院校以书本理论知识为基准,引导学生通过创新实践完成该教育模式,弱化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了提升学生社会适应性,提升理论知识应用价值,教师应积极联系社会上与设计有关的企业或活动,为工作室引入“社会型”设计实践任务,丰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积极性,通过“社会型”实践内容的高效落实,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培养设计自信心,了解企业及当今社会对设计型人才的新要求,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设计比赛,以比赛内容为主体进行工作室实践创新,提高学生设计综合水平[3]。

(三)完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工作室管理制度应有别于学校规章制度,更加贴合现今企业工作实践规章制度,使学生在教学模式践行过程中可以更具代入感,用企业制度约束自身行为,提高社会实践适应力,为提升就业成功率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将每周一上午规定为“晨会”时间,引导学生对本周设计工作进行计划,对上周设计工作进行总结,以每周五为设计作品“交流”时间,鼓励学生采用互评策略,对学会群体中设计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教师通过学生的具体表现可以灵活规划下周的设计工作,在例行晨会上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处于有组织纪律性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中,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教师可以组织企业到高职院校参观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进行过程,对本校工作室制度提出宝贵意见,确保制度运行符合当今企业运作基本模式,提高教学模式与社会实际情况的紧密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使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更具践行价值,教师应充分明晰该教学模式的应用路径,思考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采用以人为本教学原则,创新型教学模式,加之科學高效的工作室制度,引导学生展开高效设计实践,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目标,为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综合实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邓良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1):147-148.

[2]经松.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故事,2016(19):132-133.

[3]张俊竹.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8):88-91.

[4]张鸿翔.四川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12):20.

猜你喜欢

工作室制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
“工作室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全人教育理念下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当前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应用型理念下创意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