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肥东地区祠堂文化的地域特色

2018-05-14毕权胜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期
关键词:宗祠宗族祠堂

【摘要】祠堂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祠堂文化的繁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艺术于一体的祠堂,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肥东地区的祠堂正是肥东历史文化的缩影,其多样性、独特性、内涵性等特点,紧密关联于肥东的历史渊源、地域环境、人文底蕴。

【关键词】肥东;祠堂;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由共同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脉络分明、世系清晰的一个个宗族组织是我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细胞。祠堂则是宗族组织祭祀祖先或先贤并进行相关公共活动的场所,所以,祠堂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源溯本,莫重于祠。”这句谚语足以体现祠堂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祠堂文化的繁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艺术于一体的祠堂,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明朝初期,江南百姓迁移江北,肥东因靠近庐州府而相对繁荣。嘉靖十五年,政府解禁后百姓开始普建祠堂,政局稳定的清中后期形成民间建祠修谱高峰。肥东地区的祠堂就是这一历史演变过程的例证。本文意在挖掘肥东地区的祠堂文化,梳理肥东祠堂在规制、布局、工艺等方面的独特体现,以探析肥东历史文化的地域特色。

所谓“江南祠堂看徽州,江北祠堂看肥东。”据统计,肥东地区各个角落现存的古祠堂有60多座,明末清初鼎盛时大约有500座,而同时期徽州地区的绩溪和休宁两个县加起来也仅约400座。阅览肥东地区的祠堂,无不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富有极强的文化个性,留有鲜明的艺术表征,这正是肥东历史文化的缩影。探析肥东祠堂,主要有多样性、独特性、内涵性等特点,紧密关联于肥东的历史渊源、地域环境、人文底蕴。

一、肥东祠堂的多样性熔铸于肥东的历史渊源

肥东县域内历史遗留下来的家族宗祠,在江淮地区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特别多,既有合肥本地的江淮徽派建筑风格,也融合了中国大江南北多种建筑风格。比如昂氏宗祠,其祖先是元代从东北迁移而来,有浓厚的东北地区建筑风格;六家畈吴氏宗祠,其祖先是南宋从惠州迁移至此,有明显的黑瓦白墙的徽派建筑风格;桑园村的梁氏祠堂,其祖先是明代从山东迁移而来,其祠堂建筑没有江淮地区独有的马头墙,而是采用四合院式,并在正堂顶部加入了宝葫芦顶……追溯建筑风格的多样性,正是源于肥东地区的移民文化。肥东居皖中腹地,承东启西,南连巢湖水域,北跨江淮分水岭,正是这种地域和区位的特征吸引五湖四海的移民聚集而来。现有的肥东人除南部沿山的六家畈吴氏在南宋时从宣州迁来,东部山根的包氏、文氏、崔氏等几个原住民或称“板脚户”外,95%左右都是移民。这些移民队伍主要来自三个集结地:一是江西省九江府鄱县瓦屑坝,二是江南省江宁府句容县,三是江南省徽州府、宣州府。正是这种人口迁移和流动,一方面使肥东地区积淀了深深烙印的移民文化,本身裹挟着宗族制度和宗族治理的困难,因此强化宗法观念、加强宗族组织、巩固宗族制度成为当时各宗族营建祠堂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来自各方的、各种类型的文化在此交往、融合、补益、累积、沉淀,可谓是“汇江淮之灵秀,融南北之风情”,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为祠堂的多类型、多样性奠定了无形基础、创造了可能。

二、肥东祠堂的独特性植根于肥东的地域环境

肥东祠堂大多为清中晚期兴建,当时工匠亦多为江南古徽州地区师傅,大多沿袭江南徽州地区古建筑、古祠堂的风格和制式,在一定程度上同属徽派体系,但在很多细节上融入了肥东本地区的地域特色,从祠堂的外部风格和内部布局可见一斑。在外部风格上,一方面,肥东祠堂的外墙面采用的是建筑工艺中的“清水墙”,即墙面砌成后经过勾缝便可,不需要外墙面装饰。但相比江南徽州祠堂的“粉墙黛瓦马头墙”,肥东地区的“清水墙”简约而不简单,其砌砖质量要求会高很多,需要灰浆饱满、砖缝规范美观。另一方面,肥东祠堂绝大多数采用硬山顶的瓦作,其屋顶只有前后两面坡,一条大脊和四条垂脊,两端的山檐与山墙墙头齐平,区别于“悬山顶”,硬山顶屋面无需悬挑出山墙以外。探究墙体和屋顶的特色,这和肥东当地的水文特征有关。肥东地区历史上降雨量适中且均匀,外墙自然就无需粉平,而江南地区多雨外墙粉白易沥水,墙体不吸潮。从内部布局上来看,江南祠堂进祠门后,向内一眼看去满目皆柱,很少有实墙,肥东地区祠堂内的格局是每房、每厅、每堂界限分明、功能分明,每进房墙与门和窗较多,倾向于实用。正是这种“墙多”的建筑要求,肥东祠堂在砖雕技艺精致不凡。梁氏宗祠内引人注意的是其施釉砖雕,虽然施釉磚雕仍为徽派砖雕,但无论是材质还是生产工艺,都比普通徽州砖雕略胜一筹。植根于这“一方水土”,肥东祠堂从徽派风格中逐渐演化,因地制宜,最终独具一格。

三、肥东祠堂的内涵性孕育于肥东的人文底蕴

考究肥东祠堂并无观感上的特别之处,建筑不宏大、不奢华,如包氏宗祠二进五开间,建筑面积也仅290平方米。但肥东地区的每座祠堂的渊源之深、故事之奇,都反映出肥东历史积淀和人文支撑的厚重之感、沧桑之感。马氏宗祠建祠之初资金不充裕,转而立足本族特色找亮点,着力在人文上做文章。清末民国年间曹锟和段祺瑞分别为宗祠所题的“泽流云福”“本支百世”两块匾额悬挂祠内,令人可咀可嚼。孟氏宗祠受当时的祠堂规制约束,虽为两进,但有一面砖雕大墙可谓精美绝伦,足以彰显其贵,特别是其中的字匾、图案、戏文等因素,构思之巧妙、内涵之丰富、寓意之深刻,堪称妙笔佳作。纵览肥东祠堂内外,有着数以千计幅诗词、楹联、匾额,文思如泉涌,书法走龙蛇,这些是肥东祠堂的一大特色。梁园李氏宗祠内撰写的楹联和匾额多达二十多副,文辞深邃、气势不凡。张集乡刘氏祠堂的文化品位就在于“三碑”“三匾”“二联”上,其中一副门联:“盛德光辉远,功名首代荣;贤良全福寿,家国永昌盛”,系刘氏首修家谱的行辈歌,传唱已有20代四五百年的历史。有别于其他地区祠堂的规模宏大和富丽堂皇,肥东祠堂的软实力就在于古往今来的地域气息,合肥地区历史上的“父子进士”有四对:包令仪包拯父子、昂绍善昂天曾父子、完颜智完颜廼仁父子、李文安李鸿章父子,如此勤学苦读的贤能俊彦,无一例外都是出自肥东这块“育人宝地”。传承“崇文尚学”的价值观念,书香门第、仕宦之家纷纷涌现,也渐渐发展为营建肥东祠堂的宗族主力军,而这些祠堂蕴藏或展现的文化内涵自然是丰富满溢、厚重雄浑。

总之,祠堂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的文明闪烁着人文的灵光,展示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和久远的传统风俗。在新时代下,以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祠堂文化遗产资源的珍贵价值需要获得更加广泛的认同,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髓,从而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予以合理利用。祠堂文化因地而异,紧密关联于地域历史的发展背景,肥东祠堂亦是如此,值得考究和探析。

参考文献:

[1]梁建文,王培根,黄忠琴,等.走进肥东祠堂[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5-82.

[2]卞利.论徽州的宗族祠堂[J].中原文化研究,2017(5):114-121.

[3]李芝稳.浅议肥东祠堂[EB/OL].http://blog.sina.com.cn/s/ blog_906844730102vgzo.html,2015-02-03.

作者简介:毕权胜(1989-),男,安徽省合肥市人,硕士,2012年起任职于中共肥东县委政策研究室,主要从事地区政治经济社会与地域传统民俗文化互动关系研究。

猜你喜欢

宗祠宗族祠堂
红色是宗祠的母语
朝歌的诗
关于加强汉寿县宗祠管理与利用的调研报告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拆迁
我们的祠堂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宗祠建筑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清代宗族祖坟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