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永川区秋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初探

2018-05-14钟巍然王卫强周芝蓉谢明菊任自明

南方农业·上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发病规律晚疫病马铃薯

钟巍然 王卫强 周芝蓉 谢明菊 任自明

摘   要   用定点观察的方法,结合逐日的温湿度和日照时数变化,对重庆市永川区秋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马铃薯早熟品种费乌瑞它和中薯2号都易感晚疫病,费乌瑞它得病早、发病快,中薯2号发病后植株存活时间较长。2)11月初是秋马铃薯晚疫病病害普遍发生时期,11月中旬晚疫病病害开始大幅增长,到11月底晚疫病病害达到最大值。3)当平均温度在16 ℃以下,平均湿度在90%以上,且长时间为阴雨天时,重庆市永川区秋马铃薯晚疫病病害将大面积暴发。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重庆市永川区

中图分类号:S435.3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34.022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由致病疫霉引起,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毁灭性真菌病害。叶片染病时,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苍白色或水浸状深绿色斑块,继而发展成褐色病斑。湿度大时,病斑周围产生一圈白霉;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扩散速度变慢。茎部或叶柄染病时,有褐色条斑出现。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散发腐败气味。病菌侵染块茎后,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并散发腐败气味[1]。

晚疫病是为害重庆地区马铃薯较严重的一种病害,近年来多次大面积发生成灾,严重时产量损失达50%以上。永川区位于重庆市西部,是成渝经济区的节点城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7.7 ℃;年平均降雨量1 015 mm,平均日照1 218.7 h,年平均无霜期317 d,幅员面积1 576 km2;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地势平缓,发展秋马铃薯具有很大的地理优势和地势优势,其市场发展潜力很大。但重庆地区晚疫病连续发生,且呈逐年加重的趋势,这就严重影响了秋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研究表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种薯带菌程度、重茬种植、地块选择、栽培管理等可控性条件相关[2]。当可控条件一定时,气象条件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蔓延的主导因素[3-4]。

本课题组于2017年9—12月对永川区秋马铃薯种植区域的气候、品种等因素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初步弄清永川区秋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规律,可为当地制订适宜的秋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为马铃薯早熟品种费乌瑞它、中薯2号。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在永川区渝西作物试验站开展马铃薯晚疫病监测工作。该地经度 105.71°,纬度29.75°,海拔297 m,为旱作地,前茬作物为小麦,地势平整,排灌方便,土壤肥力为中等偏上,土壤松软。

本试验单行起垄播种,行距70 cm,株距30 cm,9月27日播种,一次性施足底肥,每667 m2施硫酸钾型复合肥50 kg,试验期间田间不喷洒任何农药,人工除草,其他按常规方式进行管理。

1.2.2 试验记载

待苗长出20 cm后,每天记载田间温度、湿度和累计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以小区最早出现病斑日期为发病期。首次发病后,每5天调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连续调查20株,用白色编织带在茎秆上进行标记,定点调查,系统观测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情况。

分级标准分0、1、2、3、4级。0级:无任何症状;1级:叶片有个别病斑;2级:病斑叶片占整株植株叶片的1/3(含1/3);3级:病斑叶片占整株植株叶片的1/3~1/2;4级:病斑叶片占整株植株叶片的1/2(含1/2)。

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病情指数=∑(病级株数×代表值) ×100/(调查总株数×最高级代表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不同品种晚疫病发病情况

如表1所示,费乌瑞它11月6日出现中心病株,11月16日病株率达到60%,11月21日全部植株都得病害,病情指数从11月11日开始快速增长,11月16日上涨到41.25,11月21日达到86.25。中薯2号11月8日出现中心病株,11月23日病株率达到80%,11月28日全部植株都得病害。病情指数从11月18日开始快速增长,11月23日上涨到56.25,11月28日达到77.50。试验结果说明,11月初是秋马铃薯晚疫病病害普遍发生时期,11月中旬晚疫病病害开始大幅增长,到11月底晚疫病病害达到最大值。

2.2 田间温湿度变化与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的关系

如表2所示,调查期间昼夜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而昼夜平均相对湿度变化较大,累计日照时数逐渐减少。主要表现为11月6日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的平均温度为16.5 ℃,平均湿度为95.1%,累计日照时数为5.9 h。11月18—28日期间温度持续走低,最低温度为6.2 ℃,均温变化范围为9.5~16.1 ℃,平均湿度达到100%的天数有6 d,累计日照时数在5.2 h以下,其中日照时数为0的天数有6 d。由此得出,当平均温度长时间保持在16 ℃以下,平均湿度长时间保持在90%以上,且长时间为阴雨天时,马铃薯晚疫病将大面积暴发。

3 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重庆市永川区秋马铃薯在11月上旬易出现晚疫病中心病株,11月中旬为秋马铃薯晚疫病病情暴发高峰期。马铃薯早熟品种费乌瑞它和中薯2号都易感晚疫病,费烏瑞它得病早,发病快;中薯2号发病后植株存活时间较长。因此,根据种植不同的早熟品种,提前进行预防。同时加强栽培管理等措施入手,有机结合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最终达到有效控制病害流行,减少经济损失的目的[5]。

马铃薯晚疫病是强流行性病害,病情指数变化趋势反映了发病严重程度和流行速率。姚玉璧等2009年报道提出,在陇中地区,如果日平均气温维持在18~22 ℃,日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0%,并且这样的自然环境连续持续10~20 d,马铃薯晚疫病迅速蔓延流行频率将在80%以上[6]。姚玉璧等人2008年提出相對湿度增大有利于晚疫病发生发展;降水量增加,马铃薯晚疫病发病面积比例也增大[7]。马永强等2017年提到在,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马铃薯晚疫病病情的扩展更加迅速[8]。以上研究得出的结果与本文观察得到的结果有一定的相似性。

唐旭兵等认为,马铃薯晚疫病病害的流行与种植品种、田间气候、土壤肥力、种植方式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病害流行受到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9]。本试验只研究了品种和田间气候2个因素对永川区秋马铃薯晚疫病的影响,土壤肥力、种植方式等因素需要下一步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曹静.设施条件下马铃薯晚疫病流行主导因素及病害防治的初步研究[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02.

[2] 俊杰,郑天琪,马淑梅,等.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因素研究[J].中国农学报,2005,21(2):253-259.

[3] Aylora D E, Schmale D G, Shields E J, et a1. Tracking the potato late blight pathogen in the atmosphere using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and Lagrangian modeling[J].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2011,151:251-260.

[4] 董金皋.农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 曹春梅,李文刚,张建平,等.马铃薯黑痣病的研究现状[J].中国马铃薯,2009,23(3):49-51.

[6] 姚玉璧,万信,张存杰,等.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气象条件等级预报[J].中国农业气象,2009,30(3):445-448.

[7] 姚玉璧,张存杰,万信,等.黄土高原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以甘肃定西市为例[J].甘肃:植物保护,2008,34(4):90-91.

[8] 马永强,朱海霞,郭青云.马铃薯晚疫病病害动态规律及药剂防治技术研究田[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20):123-125.

[9] 唐旭兵,杨艳丽,展康,等.云南省宣威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研究[J].中国马铃薯,2007,21(3):134-138.

猜你喜欢

发病规律晚疫病马铃薯
马铃薯有功劳
揭示晚疫病菌负调控植物免疫的新机制(2020.8.1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河北承德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技术要点
试论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进展与综合防治
想露露脸的马铃薯
“火星马铃薯”计划
马铃薯主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