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燥工艺对重庆沱茶原料茶贮藏品质的影响

2018-05-14罗红玉王奕钟应富袁林颖杨娟张莹王杰邬秀宏

南方农业·上旬 2018年12期

罗红玉 王奕 钟应富 袁林颖 杨娟 张莹 王杰 邬秀宏

摘   要    試验比较了不同干燥方式的沱茶原料茶在常温密封贮藏1年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4号茶样亮度(L*值)、茶汤绿度(a*值)下降缓慢,黄度(b*值)升高较慢;2)4号茶样叶绿素含量变化平缓,茶多酚和咖啡碱减幅及氨基酸增幅虽不及5号茶样,但均显著超越其他茶样;3)1, 2, 6, 7号茶样感官品质显著降低,3, 4, 5号茶样感官品质较稳定,其中,4号茶样感官品质显著优于3, 5号茶样,日晒味显著减弱,并透有栗香,滋味更醇厚,叶底更明亮。4号茶样呈现较优的耐贮藏性能,此工艺既能提升感官品质、形成独特风味,又能替代传统沱茶原料茶加工工艺,从而提高工效和安全性能。

关键词   重庆沱茶;原料茶;干燥工艺;常温贮藏;品质变化

中图分类号:TS272.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34.012

沱茶因具有降血脂[1]、抗氧化、抗突变、抗癌[2]及预防胃损伤[3]等独特的医疗保健功能,加之独特的外形与耐冲泡特性[4]而深受消费者喜爱。重庆沱茶始创于20世纪50年代初,主产企业——重庆茶厂,在20世纪70年代年销售量已达8 000 t以上,曾出口到欧洲和亚洲的日本等30多个国家,年出口额达600万美元,荣获第22届世界食品评选会金奖。传统重庆沱茶毛茶初制受原料和加工方式影响较大,在原料工艺上,以晒青为主,结合炒青,少量烘青[5]。在品种搭配上,常以云南大叶种为主,适量配以中小叶种调节滋味。传统重庆沱茶对外地原料的依赖性较大,尚无产品及工艺标准,产品品质难以稳定,加之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其生产销售和市场影响力快速下滑。若要复兴一度辉煌的重庆沱茶,拓展夏秋茶资源利用途径,则工艺创新尤为重要。本试验针对晒青绿茶加工容易受到天气制约、不利于工厂化加工、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且本地原料利用率低等问题,研究分析重庆本地茶鲜叶原料加工的晒青、烘青、炒青及组合干燥所制绿毛茶在常温贮藏下的品质变化规律,旨在探寻适宜重庆新型优质沱茶原料加工干燥新工艺,打破传统工艺对加工方法、品种、区域的限制,为创新重庆沱茶工艺,实现沱茶生产机械化、清洁化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试剂

茶鲜叶:福鼎大白茶(Camellia sinensis cv. ‘Fuding-dabaicha)鲜叶1芽2叶。

硫酸亚铁、酒石酸钾钠、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钠、水合茚三酮、氯化亚锡、碱式乙酸铅、蒽酮、硫酸、丙酮、乙醇等,均为分析纯。

1.2 仪器和设备

6CRSF-100热风杀青机、6CR-55揉捻机、6CHD-80动态烘干机与6CLZ-60D名茶理条机均购自四川省名山县山峰茶机厂,6CH-54茶叶烘焙箱购自福建安溪兴民茶叶机械厂,HB43-S水分测定仪购自梅特勒-托利国际股份有限公司,TU19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购自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CR-400/410色差计购自柯尼卡美能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杀青→初揉→二青→复揉→干燥。

茶鲜叶于2016年8月18日采自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试验茶园(北纬29°75′,东经105°71′,海拔440 m),按照上述工艺流程加工绿茶,具体参数见表1。

1.3.2 试验方法

以相同的复揉叶为原料,分别采用7种不同的干燥方法加工绿毛茶,将所制绿毛茶存放在锡箔袋中密封后,于常温下贮藏0 个月、6 个月、12 个月,分别取样分析茶叶感官品质、理化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差异。具体工艺见表2。

1.3.3 检测方法

1)茶叶感官品质检测。按照GB/T 23776-2009标准执行,由3位高级评茶员独立审评打分,取平均分;色泽分析采用等色差表系即享特-Lab表色法,其中L*值代表亮度,a*值代表红绿色度(正值表示红色程度,负值表示绿色程度),b*值代表黄蓝色度(正值表示黄色程度,负值表示蓝色程度)。

2)茶叶主要理化成分检测。水浸出物测定采用GB/T 8305-2013;多酚测定采用GB/T 8313-2008;氨基酸测定采用GB/T 8314-2013;咖啡碱测定采用GB/T 8312-2013;可溶性糖测定采用硫酸-蒽酮比色法[6];叶绿素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7]。

1.3.4 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SPASS17.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处理间平均值比较用最小显著差异法(LSD)。试验重复2 次,各重复再平行2 次,测定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原料茶贮藏期间感官品质变化

如图1所示,1, 2, 6, 7号茶样随贮藏时间延长,感官品质呈降低趋势。1, 6号感官品质下降稍快,尤其在后半年,汤色由黄绿变黄,香气减弱,由甜香变为栗香,滋味变淡,由醇厚变尚醇;2, 7号感官品质下降较慢,汤色逐渐变黄,香气逐渐减弱,滋味逐渐变淡。3, 4, 5号在贮藏前,日晒味浓,滋味较苦涩,随贮藏时间延长,感官品质呈缓慢上升再缓慢下降趋势,贮藏1年后,综合感官品质与贮藏前无显著差异,其中,4号感官品质得分较高,为83分,显著高于3, 5号(P<0.05),茶样较紧细、有毫、黄绿,汤色黄亮,日晒味减弱,透有栗香,滋味变醇厚,叶底黄绿、亮,而3, 5号日晒味虽有减弱,但仍较显,滋味虽变醇厚,但仍较苦涩,尤其是5号感官品质得分最低,为81.2分,汤色黄亮,日晒味不爽,滋味尚醇厚,叶底黄绿泛白。

2.2 原料茶贮藏期间色泽品质变化

如表3所示,干茶色泽品质检测表明,随贮藏时间延长,6号的L*值在贮藏前最高,贮藏中逐渐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L*值逐渐降低,其中,2, 7号的L*值在贮藏前期无显著变化(P>0.05),后期则显著降低(P<0.05),贮藏1年后分别降低了1.17, 1.08,3, 4号的L*值降低较缓慢,贮藏1年后分别降低了0.24, 0.63,差异不显著(P>0.05)。各茶样的a*值逐渐升高,其中,7号的a*值在贮藏前最低,贮藏后呈先快速升高、后缓慢升高趋势,贮藏1年后升高了1.14,4号在贮藏前期升高较快,后期升高更快,贮藏1年后升高了1.30。3, 4, 5, 6号的b*值在贮藏过程中略有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茶样的b*值在贮藏前较高,但在贮藏中则显著降低(P<0.05)。

茶汤色泽品质检测表明,随贮藏时间延长,各茶样的L*值显著降低(P<0.05),其中4号的L*值降低最慢,贮藏1年后较高,为81.75,仅降低了3.50。各茶样的a*值显著升高(P<0.05),其中,3, 4, 5号升高较慢,4号升高最慢,贮藏1年后仅升高了2.08,其余呈现快速升高趋势,尤其是7号,升高最快,贮藏1年后高达0.86,升高了3.70。各茶样的b*值均呈升高趨势,1, 4, 5, 6号升高较慢,贮藏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4, 5号升高最慢,贮藏1年后仅升高了1.34, 1.01,其余则显著升高,3号升高最多,为5.12。

叶底色泽品质检测表明,随贮藏时间延长,各茶样的L*值均呈降低趋势,其中1, 6号降低较慢,3号降低最慢,贮藏1年后仅降低了1.17,与贮藏前无显著差异(P>0.05),4号降低较慢,贮藏1年后降低了1.79,其余呈快速降低趋势,尤其7号,在贮藏后期快速降低,贮藏1年后降低了3.22。各茶样a*值均显著升高。各茶样b*值变化相对平缓,4号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均有升高,其中5号贮藏1年后最明显,升高了1.76。

2.3 原料茶贮藏期间生化成分变化

如表4所示,茶多酚检测表明,随贮藏时间延长,各茶样茶多酚相对含量均呈减少趋势,其中6号减少最慢,贮藏1年后减幅仅为1.67%,与贮藏前无显著差异(P>0.05),4, 5号减幅相对较小,分别为4%、7%,但显著低于贮藏前,其余快速减少,减幅均在8%以上。

氨基酸检测表明,1, 4, 6号的游离氨基酸相对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其余均呈快速增加趋势,其中,6号增幅最小,为5%,4号增幅较大,为11%,5号增幅最大,为20%。酚氨比计算结果表明,1, 4, 6号呈缓慢增加再迅速减少趋势,其余处理几乎呈线性减少,贮藏1年后,4号酚氨比值较低,为19.98,与6号差异显著(P<0.05),与其余茶样无显著差异(P>0.05)。

咖啡碱检测表明,随贮藏时间延长,各茶样咖啡碱相对含量均显著减少,1~5号几乎呈线性减少,6, 7号在贮藏前期快速减少,后期则缓慢减少,贮藏1年后,4号咖啡碱含量为4%,减幅(18%)较大,6号咖啡碱含量为4.22%,减幅13%,5号咖啡碱含量为3.93%,减幅(21%)最大。

可溶性糖检测表明,各茶样可溶性糖相对含量均呈增加趋势,贮藏1年后,3, 2, 7号样增幅较大,分别为9.9%、8.5%、7.1%。

水浸出物检测表明,1号水浸出物相对含量减少缓慢,其余前期快速增加后期迅速减少,贮藏1年后,6, 7号略有增加,4号较高,为42.32%,减幅4%,3号最低,为40.34%,减幅(7%)最大。

叶绿素检测表明,各茶样叶绿素a含量在贮藏前期无显著变化,贮藏后期,1, 6号减少,其余略有增加,贮藏1年后,1号为1.31 mg·g-1,显著减少。各茶样叶绿素b含量呈减少趋势,其中,4号减少较缓慢,贮藏1年后为0.43 mg·g-1,减幅为10.4%,与贮藏前无显著差异(P>0.05)。各茶样总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贮藏1年后,2, 3, 4, 5, 7号与贮藏期前无显著差异(P>0.05),1, 6号显著减少。

3 讨论与结论

3.1 绿毛茶贮藏过程中感官品质变化规律

烘青、炒青绿茶贮藏1年后,感官品质显著降低,香气明显减弱、滋味明显变淡。晒青、晒烘结合干燥的茶样在常温贮藏1年后,感官品质无显著变化,贮藏过程中略有升高。其中,“晒青+80 ℃烘干”茶样感官品质变化与晒青、“晒青+60 ℃烘干”相比,变化规律一致,但其感官品质显著优于后两者,日晒味显著减弱,并透有栗香,滋味更显醇厚,叶底更显明亮。通过享特-Lab表色法比较,在贮藏过程中,各茶样的色度值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晒青+80 ℃烘干”茶样的干茶、茶汤、叶底的亮度(L*值)降低更缓慢,干茶、叶底的绿度(a*值)降低较快、茶汤绿度降低较慢,干茶、茶汤、叶底的黄度(b*值)升高较慢,呈现的规律与前人研究有所差异[8],这可能与茶样理化成分差异有关。

3.2 绿毛茶贮藏过程中理化成分变化规律

本试验表明,在贮藏前,“晒青+80 ℃烘干”茶样茶多酚含量最低、酚氨比值最低、可溶性糖含量最高,这与段红星等人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9];在贮藏过程中,与其余茶样比较,该茶样叶绿素含量变化平缓,茶多酚和咖啡碱减幅及氨基酸增幅虽不及纯晒青茶样,但均显著超越其他茶样,呈现较优的耐贮藏性能。

综上,本研究认为“晒青+80 ℃烘干”加工的茶样具有较好的耐贮藏性能,通过贮藏,还可提升感官品质、形成独特风味,此工艺可用于替代重庆沱茶原料茶传统加工工艺,从而改进品质、提高工效和饮用安全。但是,“晒青+烘干”组合干燥最佳工艺参数及其品质形成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振军,刘勤晋.下关小沱茶功能成分及其降血脂作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6):1334-1337.

[2] 王睿,赵欣.下关生沱茶和熟沱茶成分分析和体外功能性效果比较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4(6):150-154.

[3] 王睿,赵欣.下关生沱茶的成分分析以及对SD大鼠的盐酸/乙醇诱导胃损伤预防效果[J].食品科学,2014,35(13):271-275.

[4] 徐仲溪,刘德华,高代珍,等.压制工艺技术及原料成分对沱茶成型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4):332-335.

[5] 钟应富,李中林,敬廷桃,等.重庆沱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2017,11(4):68-69.

[6] 傅博强,谢明勇,聂少平,等.茶叶中多糖含量的测定[J].食品科学,2001,22(11):69-73.

[7] 王璟,高静,刘思彤,等.基于色差系统的黄茶外观色泽评价模型构建及其关键物质基础分析[J].食品科学,2017,38(17):145-150.

[8] 薛晨.原料级别和贮藏时间对普洱茶品质及其生物活性影响的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2013.

[9] 段红星,何素芳.晒青毛茶与其他绿茶内含成分差异研究[C].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昆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出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