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高三语文复习中的运用

2018-05-14吴敏莉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2期
关键词:积累笔记课本

【摘要】为了切实提高高三语文复习课的学习效率,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思想指导下,教会学生读什么、怎么读,引导学生重视读课本、读笔记、反复读,并积极“以考促读”,在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和提高语文运用能力方面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關键词】读记;课本;笔记;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现今大部分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获得感比较低,尤其是高三的复习课。对于如何提高语文课堂学习以及高三复习课的效率,笔者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中得到启发,在教学中尝试切实实践,颇有收获。

一、读课本——万丈高楼平地起

万丈高楼平地起 ,课本才是语文最坚实的基础知识所在。要想让学生重视语文学习,就要让学生从重视语文课本开始。学生很轻视语文课,是因为感觉考试都不考课文。要让学生上语文课有获得感,重视课本学习,就要让他们认识到高考不会脱离我们高中课本所学范围,用高考题和课后练习题比对,用高考题和课文内容分析进行比对,相关度极高,极易引起学生对课本知识的重视。

例如,2016年全国卷Ⅰ诗歌鉴赏题李白的《金陵望汉江》与人教版必修四的诗词单元的三篇课文相关度极高。诗歌的前四句“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写景的特征 与柳永《望海潮》“怒涛卷霜雪”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相似度极高,它们都气势磅礴、气势宏大。而思想感情与柳永《望海潮》也高度相似,都有“夸赞太平盛世”的意味,都有“渴望施展才华”的意味,又都暗含“没有机会施展才华的隐隐的失落”。

两道问答题的题型与课文也几乎一致。考题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相似度极高,都考景物描写,考意境,考作用。考题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的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的事迹,词人写这两个人物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怀?”题型也极其相似,都考用典。

这三课,即柳永的《望海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课文分析,有的内容都可以直接拿来用作2016年李白的《金陵望汉江》的考题答案。

再看看2018年全国卷Ⅰ诗歌鉴赏题李贺的《野歌》与人教版必修四的苏轼《定风波》思想感情也是高度一致的“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手法也高度一致,都是“感事抒怀”。2018年全国卷Ⅰ文学类阅读《赵一曼》的这道题,考题1“小说中‘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漠,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与人教版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后练习题相似,“文章塑造的别里科夫这样一个套中人的典型形象,既让人感到可恶,又让人觉得可怜。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他的可恶之处和可怜之处”。考题2“在这则新闻中,对现实场景的描述与对历史的回顾是怎么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与人教版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号》的课后练习题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全作品简要分析。”的命题方式如出一辙!

如果细细比对的话,绝大部分高考语文题都可以在语文课本中找到依据。教师们在教学到与高考题相似性极高的课文时,应把高考题布置给学生练习,切实地让学生体会到原来语文课的学习是这样用到高考的。这样现身教育让学生恍然大悟之后,再让学生们记笔记、整理笔记以及背笔记,他们就积极多了。基于以上,教师们要好好吃透教材和近五年的高考题,并带领学生把教材内容不折不扣地掌握下来,这样语文基础知识的底子就会厚实很多。这些在高三再来重视有点晚了,所以一定要从高一开始紧紧抓住教材。

语文课要让学生有获得感,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读记是一条比较好的途径。

二、读笔记——举一反三促解题

整理笔记要与做题相结合。一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归类整理课文内容的分析,并要求学生认真读记。另一方面,边通过做题边引导学生分类整理各种题型,用表格式或流程图式。怎样结合习题整理笔记呢?

其一,按照总复习教材上的目录,整理读记典型题型及其答题模式,把每个专题的考点、典型题型、相关术语、答题模板,简化归纳整理到表格里,并要求认真读记。

其二,更重要的是,归类整理并读记积累试卷上的不同类型题,以及同一类型不同角度的变形衍生题,进而进行典型题型的拓展训练,举一反三,启发思维。比如“叙述角度”这个问题,学生总共做了四篇:《清水湾》《扎满鲜花的吊桥》《英雄》《天嚣》。这四篇都考叙述角度,但是有的是第一人称,有的是第三人称,有的是两种人称的转换,有的是旁观者,有的是参与者,有的是亲历者。同一类型不同角度,要求学生把这四份卷子的四个相关问题及其解答都规整到一起,课堂上细致深入地剖析理解之后要求学生记忆积累起来。除此之外,还引领学生归纳了有关各种标题、结尾、情节、深刻含义理解等各种变形衍生题型。所谓启发教育落到实处,其实就是示范。这么做的目的,是在示范中促进学生灵活分析和使用。假如学生读背积累了大量概念性的有关“标题的作用”,但是没有具体的题目语境,流于形式地死记硬背,临场的时候就不能灵活运用。但是与具体各式各样的由母题变换出来的子题题目一起学习记忆,就能大大增强灵活度。当然题目千变万化,我们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寻找规律,反复练习巩固,直到熟练掌握,并能够举一反三运用自如。

总之,整理题型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做到“做一道题就能做一类题”。记住典型题型的答题模式,研究答案,哪些是专业用语可以留用,哪些可以根据具体的文本分析进行置换。同时也要在时间允许和能力范围之内多做语文试卷,近五年的高考试卷是要求刷一遍下来的。这样能增强临场应变能力,灵活机智地理解做题。积极整理归类并且熟记各种题型是“书读百遍”,灵活机智地解题是“其义自见”。

三、以考促读——巧妇巧为有米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带武器上战场,那就是直接做炮灰。怎么促读?怎么了解学生知识储备与运用情况?考!学生最在意的是分数,教师直接划定范围,明确告知考试范围,促进学生积极记忆。笔者年段以考促读的内容有:必修5本书的教材梳理,《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各种典型题型以及典型母题之下的各种子题,还有各位老师整理的专题作文素材,如自由与规则哲学类的,十九大报告时事类的,等等。

从高三开始读记确实晚了,所以建议从高一开始。从高一开始每篇课文讲解完后课后的问答题都提供给学生完整的答案,并要求理解记忆。月考、期中、期末可以直接抽考课后问答题以及练习册中有关课文的分析题。课文注解里的文化常识、课文里的成语、印发的作文素材,以及各种典型题型等都可以有意识地考进历次考试中。以考促读,强制读记,积累基础知识。这届高三达成一个共识,“积累和模仿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所以,从高一开始就强化积累、强化模仿非常重要。胸中有货,才能运用自如;见多识广,才能熟能生巧。不然,考起试来要专业术语没专业术语,要规范没规范,要条理没条理,甚至文章主题都不能清楚认识。经过强化训练,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底子明显厚实起来,大部分学生在回答阅读理解题的时候答案不再低幼无物,有些同学的专业术语使用得恰到好处。真正让笔者体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以上很多都是受限于高三时间紧张,所以不少内容流于“简单粗暴”的记忆背诵和模仿,有的甚至有点生搬硬套的使用。不过,经过这样的模式化、程序化的强化训练,一般平时不重视语文的学生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大量的读背促使大部分同学的语文思维打开了,语文成绩得以稳步提高,也许这就是古人所谓“书读百遍,其義自见”吧。如果从高一开始,可以不要这么简单粗暴,可以从容一点,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记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总之,高度重视课本知识的积累,以及狠抓题型搜集整理工作,并对以上所有内容严格要求读记,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和能力方面大有裨益。不过,真正有点规律可循、有基础知识可使用的题目不多,主要是文学类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除此外,大部分语文题目其实很灵活,很需要厚实的语文素养,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拥有比较好的语文能力,还需在实践中做其他方面更灵活的探索。

作者简介:吴敏莉,女,1974年生,福建莆田第六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积累笔记课本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我的自然笔记(一)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