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乌蒙山区旅游扶贫路径研究

2018-05-14李树信张海芹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4期
关键词:旅游扶贫乡村旅游

李树信 张海芹

[摘 要]旅游扶贫是四川省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乌蒙山区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文章通过对乌蒙山区现状、旅游资源特点,以及四川省旅游扶贫工作开展情况的分析,从景区带动、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旅游商品、推进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强化人才培训六个方面提出了乌蒙山区旅游扶贫的路径。

[关键词]乌蒙山区;旅游扶贫;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新时期经济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综合性产业,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一轮扶贫攻坚重要突破口。2015年7月四川省委十届六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中,强调要“发展乡村旅游促增收。......发挥旅游产业对增收脱贫的带动作用”;2015年9月,在四川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四川省产业扶贫专项方案》中明确提出实施旅游产业扶贫。乌蒙山区是四川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之一,旅游扶贫作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成为乌蒙山区消除贫困的必然选择。

1 乌蒙山区概况

1.1 区域发展概况

根据《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四川省乌蒙山区范围包括泸州、乐山、宜宾3个市的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沐川县、高县、筠连县、珙县、兴文县、屏山县9个县,其中叙永县、古蔺县、屏山县为国家级贫困县,总面积约16521km2,占全省的3.4%,2015年末总人口396.6万人,占全省的4.8%,贫困人口36.3万人,占全省的9.5%。

乌蒙山区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陡峻,地形破碎,25 度以上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比重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较为瘠薄,适农适牧土地产出低。乌蒙山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绝大部分属于国家和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1.2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近年来,四川省乌蒙山区扶贫攻坚进展快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果。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834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4.7%;城镇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3259元和10837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8.8% 和105.8%。城镇化率34.7%,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但仍然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尤其是贫困村,道路等级较低,部分地区道路坡度大、弯道急、运行能力差;水利设施建设薄弱,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教育设施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主要以传统种养业为主,产业发展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

1.3 区域旅游资源概况

乌蒙山区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品味独特,拥有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福宝国家森林公园、沐川国家级森林公园、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山、筠连岩溶等省级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多姿多彩,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沐川草龙、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大坝高装、苗族蜡染技艺、古蔺花灯、先市酱油酿造技艺,神臂城遗址、僰人悬棺葬(墓)、春秋祠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尧坝镇、龙华镇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以及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古蔺县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

2 四川省旅游扶贫工作情况

作为产业扶贫工程的重要部分,四川省高度重视旅游扶贫工作,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四川省积极组织向国家申报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启动省级旅游扶贫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建立省级旅游扶贫试验区,明确把旅游扶贫列入全省多个扶贫专项工程之一重点推进。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农民致富的行政村已超过5000个,带动了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惠及贫困人口达50万人以上。尤其是乡村旅游带动群众致富明显,2015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为6646余万农民带来人均786.2元收入,比上年人均增加81.7元,同比增长约11.6%;参与旅游扶贫项目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1424.9元,增长11.8%,增收速度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速度快2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还在全省88个贫困县集中力量打造出了6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40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4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和1个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13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四川省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不仅增强了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还让贫困群众背靠山水美景吃上旅游饭、摘下穷帽子。

“十三五”期间,四川省将通过旅游扶贫专项规划的引导,鼓励创建一批国家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成为旅游扶贫的龙头景区,大力推进旅游扶贫示范区、示范村、达标户“三级联创”,加大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探索以旅游资源、扶贫资金等入股参与旅游开发,建立门票分红、生态补偿等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

3 旅游扶贫开发路径

3.1 实施龙头景区带动

积极推进现有景区升级改造,重点优化提升佛宝旅游区、尧坝古镇旅游区、丹山·画稿溪旅游区、黄荆老林旅游风景区、兴文石海旅游区、向家坝·金沙平湖旅游度假区、龙华古镇-八仙山、筠连峰林温泉旅游区、龙茶花海、五马坪等景区,整合周边贫困村资源和产品,加快创建一批国家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等旅游品牌,提升景区旅游吸引力,围绕景区开发,着力改善周边区域和沿线贫困村发展环境。

按照“景村共建”的思路,强化当地居民参与,通过民宿客栈、特色餐饮、旅游商品加工銷售、运输、商贸,参与景区讲解、环境保洁、文化演出等多种方式,吸引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发挥精品景区辐射作用,带动景区内及周边贫困村在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交通业、商业、景区工作参与等方面实现创业富民和就业富民。提高贫困村与周边核心景区的交通通达度,将贫困村与依托景区纳入同一旅游线路,联动发展。建立景区与周边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建立扶贫资金投入、贫困户入股分红的资产收益分配机制,让贫困户更多地享受乡村旅游发展成果。

3.2 發展乡村旅游

根据乌蒙山区资源特色,以“旅游+”为突破口,围绕市场需求,集聚优势资源,立足村庄特色,策划推出休闲农业、生态度假、历史文化、特色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养生养老六大特色旅游产品。

3.2.1 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以“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学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开发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创意农业、有机农产品品尝等现代休闲农业观光体验项目,配套设计亲子、乡村户外运动、有机农产品销售等项目。

3.2.2 生态度假旅游产品,以自然山水生态、田园风光为依托,以绿色景观、田园风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主题,保护原生地貌和环境、使用天然材质的用品,开发避暑纳凉、森林养生、登山垂钓、湖泊休闲度假、汽车露营、美食旅游等亲近大自然的项目。

3.2.3 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依托古城古镇、古村古街、古民居、古寺庙、古楼台亭阁等历史文化遗存,以历史文化观光体验为主题,开发遗址遗迹观光、古镇古村落休闲、历史文化体验、科考研学等项目。

3.2.4 民族(民俗)特色传统村寨旅游产品,以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的传统村落,及民族特色村寨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等为依托,以特色乡村风貌观光、民族(民俗)风情体验为主题,开发民族文化建筑观光研学、民族歌舞和民俗表演、民族(民俗)文化研学、民族美食体验、特色节庆活动等项目。

3.2.5 旅游+产业融合旅游产品,以粮油、畜牧、果蔬、茶叶、药材、林竹以及传统手工艺等优势产业为依托,构建乡村旅游+种植业/养殖业/手工艺加工业/文化教育、科技与创意产业模式,开发赏花摘果、茶园生态休闲、高科技农业观光、特色农产品销售、传统手工艺参观学习等项目。

3.2.6 养生养老旅游产品,以适合于老年人养生养老的生态环境、舒适宜人的气候为依托,以中医药养生、森林康养为主题,开发传统中医养生、武术运动养生、运动保健、森林浴、日光浴、健身康复、避暑养生、田园养生等项目。

3.3 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大力开发旅游化的农副土特产品、创意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化的实用产品。充分发挥乌蒙山区丰富的农副产品、绿色食品、地方名特产品等的资源优势,按照方便携带、包装精美、易于储存的思路,加强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包装设计,推出腊肉、乌骨鸡、野菜、竹笋、茶叶、蜂蜜、猕猴桃、李子、核桃、赶黄草、杜仲等一系列旅游化的农副土特产品品牌。充分挖掘乌蒙山区苗、彝等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鼓励与工艺美术研究机构合作,开发一批苗彝族金银饰品、漆器饰品、扎染蜡染、布艺刺绣、挑花织锦、民族芭比娃娃、古建筑模型等一批创意化的文化产品。针对具有生活功能的实用产品进行改造开发,融入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内容,形成竹编、竹工艺品、竹根雕、竹簧艺术品、酒器摆件、茶具摆件等一批文化化的实用产品品牌。

完善旅游商品销售网络。探索建立政府定向采购的扶贫机制,通过定向采购贫困户生产的旅游商品,促使贫困户快速增收。与省、市、县机关单位、学校、商业超市等单位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长期配送贫困村本地生产的各类有机食品。积极推动旅游餐饮店、酒店宾馆、旅游商品店以及旅游商品销售企业等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优先选购贫困村(户)生产的旅游商品。引进物流进村到店,设置乡村旅游营销平台,组织包装当地优质旅游商品在互联网平台上对外销售。支持优质特色旅游商品进驻机场、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旅游购物区、城市大型商场超市和旅游购物街区。

3.4 推进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

优化交通运输服务。结合全省交通扶贫攻坚工程,积极推动乌蒙山区国省干线公路提档升级。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结合通乡油路、通村硬化路、县乡道改善、村道完善及渡改桥工程,提升农村公路覆盖范围和通行保障能力,构建安全畅通、便捷高效、城乡一体的农村公路网络。加快完善县级客运站、乡镇中心站和村级招呼站 (牌)等农村客运配套设施。有条件的重点村开通直达县城、市中心以及周边重点景区的旅游客运班线,在旅游旺季、节假日,适当增加运行班次。

加强贫困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乌蒙新村建设,综合考虑本地居民日常生产、生活需求和旅游发展需要,推进贫困村道路、步行道、停车场、厕所、供水供电、应急救援、游客信息等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功能,改善旅游接待条件。实施“旅游厕所革命”,按照适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在停车场或公共休闲区域完善建设旅游厕所。优化贫困村内部交通指示牌、导游图、旅游形象标识、安全警示牌、景点解说牌等乡村旅游标识体系。结合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建设,完善重点村文化活动场所、公共休憩设施等配套设施。结合“宽带乡村”工程,提升贫困村网络通信水平,加快推进光纤进村入户。

3.5 有针对性地引导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

在具有规模化经营企业(大户)的地区,引导和鼓励农村能人、经营企业、专业大户牵头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在农民市场意识不强和乡村旅游合作组织不发达的地区,引导农民以闲置房屋、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出资入股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鼓励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条件良好、旅游景区周边地区,加快培育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基础,提供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康养度假的休闲旅游合作社。除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外,加强对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销售运输类合作社等各类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3.6 强化旅游人才培训

开展分级分类分批培训。采取集中培训、送教上门、远程教育等方式,从景区讲解、环境保洁、文化演出、食宿接待、旅游商品销售、向导服务等方面,对贫困户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旅游经营管理培训,提升贫困村群众发展旅游产业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实施乡村旅游领军人才培养,对贫困县、乡、镇、村的党政分管领导、旅游部门主要领导和干部以及贫困村村官进行轮训,每年组织一批贫困县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赴省外、境外培训。

开展智力帮扶。鼓励和支持具有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和机构为贫困村义务编制旅游规划,并建立旅游智力帮扶长效机制,提供乡村规划、乡村风貌和建筑设计等方面专业指导,促进乌蒙山区科学发展乡村旅游。鼓励和支持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带头人、相关涉旅企业人员、科技工作者等驻村帮扶,参与旅游项目包装、商品研发、经营管理、营销推广等方面工作,提高旅游经营服务水平。组织四川省内旅游院校师生到贫困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旅游培训机构、院校、星级酒店与乡村旅游特色经营户(点)结对帮扶活动。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Z].四川,四川省人民政府,2016.

[2] 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四川省“十三五”旅游扶贫专项规划[Z].四川,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2016.

[3] 覃建雄. 我国限制与禁止开发区旅游扶贫创新发展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6).

[4] 于颖,刘勇.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探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1).

[5] 白骅.乡村旅游渐成四川扶贫“主力军”[N].中国旅游报,2015-07-20(3).

猜你喜欢

旅游扶贫乡村旅游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扶贫发展战略研究
关于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助力平山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关于文化产业与旅游扶贫相结合发展的研究思考
广西各地区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时间演变分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相对剥夺感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