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行业需求视角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18-05-14郭霞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

郭霞

摘要: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并且对于人才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基础上,作为社会人才重要培养基地的各大高等院校,就十分有必要针对该方面进行改革,用以提升教学效率。鉴于此,文中从行业需求的视角出发,研究了现阶段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分析了现代社会中工程管理类型人才的需求;其次指出了目前各大高校开展的人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培养目标不明晰、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手段与时代脱节;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有效的解决建议,包括明确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创新现有教学模式、优化现有人才培养评价模式等,旨在提升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行业需求;工商管理;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山西省“1331工程”工商管理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专项课题《山西实施人才强省中的引智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0171209)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使得国际上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愈加频繁,我国也正在面临着经济转型问题,对于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大幅度上升。因此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就业率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麦可思《2016年中国大学生报告》结果显示,自2009年起,工商管理专业已经连续多年被列为就业预警专业。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导致企业招聘与学生就业双方均陷入艰难的尴尬境地。基于此,本文针对基于行业需求视角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这一课题进行深入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我国工商管理人员培养需求研究

与其他专业相比较,工商管理专业比较注重与综合技能的培养,该专业中的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后能够从事的行业十分广泛,包括企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所以相对应的人才需求量也十分巨大。站在企业的角度而言,其进行工商管理人才招聘时,不仅要保障专业性,更重要的是考虑是否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或实践经验。基于此,为了充分满足行业的需求,各个院校在进行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时就应该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人才市场需求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能够发现,现阶段我国在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以及行政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量相对比较大。与此同时,由于不同的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存在著一定的差异,所以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还应该注重对于行业知识的培养。例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不仅要进行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还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营销方向的知识教学。

二、基于行业需求视角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晰

现阶段中,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目标设定时,普遍存在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机械式的授课,学生只需要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走,就算是较为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对于教学目标都存在一定的理解盲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教学目标的设定过程中并未充分将本校的教学特色融入进去,致使培养出的人才大多是“理论型”人才,真正面对工商管理问题时就会出现“肘襟见肘”的心理。由此可见,教学培养目标不明晰,很容易造成人才培养方向与行业需求之间出现偏离。

(二)课程设置不科学

通过相关调查研究资料的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40%以上的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沿用传统的教学设置方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是采用以课本的理论知识为主,相对来讲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教学课程设定比例十分低,甚至部分院校并未设置该类课程。此种教学课程设置不科学的现象主要以专科院校居多,严重导致了学生毕业后的知识面狭窄、理论与实际工作内容不符等问题出现,影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质量。

(三)教学手段与时代脱节

在部分院校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无法进入到真实企业内部进行实习积累工作经验,仅是在临近毕业半年期间内由学校安排所有的学生进入到相关行业内部进行为期3-6个月的实习,实习过后有学生自行寻找工作,而且在部分专业院校中实习的职位与工商管理毫无关联。此种在校期间过于注重灌输式理论教学的手段,严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与现代社会之间严重警告脱节,导致人才的培养工作结果十分不利理想。

三、基于行业需求视角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明确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在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应该将培养的目标进行细化分析,提前进行社会调研,深入多家招聘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准确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然后依照该标准进行教学目标设置,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步入社会后能够最短实际时间内完成岗位对接。另一方面,作为普通专科院校,在进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时,应该充分结合本院校的教学特色进行特殊化设置,结合国家推行的素质教育教学目标,为社会输送素质高、基础扎实的综合性工商管理人才资源。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实践体系

伴随着国家教改政策推行,各个高校在进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时,首先需要针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创新,积极调整现有的课程设置比例,进一步优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设置比例。在工商管理专业中,教学过程应该施行工学结合、鼓励校内实习以及创新式的教学实践。

(1)在推行校内实习教学课程期间,高校管理者需要积极与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能够通过教学助理、部门助理或行政助理等进入到校园岗位进行深入实习,主要是该类职位的工作有助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

(2)进行工学结合教学课程实践教学时,学校应该加大自身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提升校企合作的教学价值。当学生进入到企业进行实习时,作为指导教师应该专门针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方向制定出可执行性高的教学方案,杜绝“放羊现象”出现,同时加大教师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频率,以便于教师能够实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

(3)创新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在校内积极举办模拟化实训和各类专业大赛,在学校内部成立模拟企业,学生通过在模拟企业内担任不同职务,以最快速度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运作流程和应对各类问题,积累工商管理经验。

(三)更新现有教学手段

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作为授课教师,想要真正提升教学质量,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必须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管理模式,积极与现代社会接轨,充分运用互联网进行教学,节省教学准备时间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积极应用微课教学模式,在学校内部教学平台中学生上传工商管理专业中的理论教学视频,使得学生课堂开始之前有效掌握理论内容,为后期的实践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教师在正式教学课堂中应该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学期间注重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做主,教师仅是充当一个指导者的角色,此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工商管理管理专业中,培养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该专业的核心教学内容。

(四)优化现有人才培养评价模式

为了可以更好地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学校管理者在进行教学评价方式的安排工作时,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就业方向等因素进行针对性设计。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比较趋向于动脑,其于工科专业存在较大的不同,很少涉及设备操作等工作内容,而是需要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产品生产、发展方向等工作内容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设计时,应该将学生所在实习企业的评价、校园中课堂表现、理论教学成绩、模拟实践等教学成绩进行均衡分配,采用“2+2+3+3”制教学评价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避免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对于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工作能力也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结

综上所述,伴随着行业对于人才需求更具多样化,作为高校管理者,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时,应该及时调整现有的课程设置,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平均分配,与社会发展进行接轨。同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评价模式的制定,培养出更加符合行业需求的工商管理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事业发展贡献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董萍.物流行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及对策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7,18(24):20-21.

[2]朱影影.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协同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21(16):31-32.

[3]陆言.就业能力指导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时代金融,2017,14(18):293-306.

[4]周舟.“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跨界培养对策与建议[J].江淮论坛,2017,9(03):74-77.

[5]卫民堂,王小青,冀祥,等.基于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7,8(01):103-108.

[6]何倩,尹紅.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7,17(01):14-17.

猜你喜欢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