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龄前儿童日常运动特征及影响因素

2018-05-11吴海军谭志军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参与率学历强度

吴海军,谭志军,梁 英,江 逊,徐 通,张 昊,袁 静,尚 磊

(1.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卫生统计教研室,陕西 西安 710032;2.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儿科,陕西 西安 710038)

儿童肥胖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亟需对儿童超重和肥胖进行科学的干预和控制[1]。除饮食管理外,通过客观评价儿童的运动量,实现合理的运动行为管理是控制其体重的有效措施[2]。学龄前期是儿童形成良好运动习惯的重要时期,也是识别超重风险与采取措施降低相关风险行为的重要时期。由于学龄前儿童存在自理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差、认知能力不足以准确回忆曾经做过的运动等特点,限制了运动测量工具的运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采用了一些运动量客观测量方法[3],但设备要求高、测量方法复杂。我国有关学龄前儿童运动量测量、运动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报道较少,限制了学龄前儿童运动评价及干预等相关工作的开展。为此,本研究在完成学龄前儿童日常运动调查问卷开发的基础上,对学龄前儿童的日常运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学龄前儿童运动评价及干预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7年4至7月间在西安市某综合医院儿保门诊,选取前来进行健康咨询的3~6岁儿童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在该医院儿保门诊进行健康咨询的3~6岁儿童;性别不限。排除标准:儿童患有先天或后天的智力缺陷、运动神经功能障碍、肢体残疾等影响正常运动的疾病;儿童照护人沟通交流困难不能完成本次调查者。本次调查获得儿童家长的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调查工具

在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充分考虑学龄前儿童运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复习、专家咨询、目标人群访谈、头脑风暴等方法,确定学龄前儿童日常运动调查问卷的维度、并建立条目池;结合目标人群调查和专家咨询,对条目进行筛选,编制了《学龄前儿童日常运动情况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含儿童基本情况、家庭环境、家庭周围运动环境、儿童照护人的观念和22项儿童运动项目。问卷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05。

1.3调查方法

调查员由课题组成员和医院高年资护士组成。调查前,课题组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正式调查时,调查员向儿童照护人说明调查目的和意义,争取儿童照护人的同意和配合。调查人员使用《学龄前儿童日常运动情况调查问卷》对学龄前儿童主要照护人进行面对面访谈。主要照护人根据近1个月来儿童日常运动情况完成问卷。调查结束后,由儿保门诊专业人员按照标准方法,采用统一的身高、体重测量工具,对儿童的身高、体重进行测量[4]。身高单位为厘米(cm),精确到0.1cm;体重单位为千克(kg),精确到0.1kg。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5]计算公式为“体重/身高2(kg/m2)”。参考“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BMI生长曲线”[6],将所有调查对象按照性别-年龄别第85百分位数(P85)参考值为分割点,将研究对象BMI分为“

根据专家讨论和儿童家长意见确定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强度判断标准:剧烈运动为运动10分钟后即出现大量出汗、衣服湿透、呼吸急促;中等强度运动为运动30分钟出现少量出汗,呼吸稍快;低强度运动为运动超过30分钟也没有出汗和呼吸加快。根据以上标准将22项运动项目划分为:高强度项目包括跑步、追逐打闹、滑板车、跳绳等;中等强度项目包括散步、游泳、滑梯、荡秋千、拍皮球、捉迷藏、做游戏、骑自行车、跳舞等;低强度或静态活动项目包括过家家、玩沙子、电子游戏、看电视、做手工、画画、弹琴、唱歌、听故事等。

1.4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采用Epi Data 3.0双录入,录入结束后进行一致性和逻辑校验,保证数据输入的准确性。数据分析使用SPSS 19.0软件。正态分布数据描述使用均数和标准差,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正态分布数据两组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运用非参数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儿童及照护人的基本情况

本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有效回收率为95.7%,其中男孩160名,占55.7%;年龄为3.01~5.92岁,BMI为12.16~21.14kg/m2;照护人中70.0%是母亲,大学及以上学历者占42.5%,居住在城市占46.7%,家里只有1个孩子占63.8%,见表1。

表1儿童及照护人基本情况(n=287)

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children and their caregivers(n=287)

2.2运动项目参与情况

学龄前儿童各种日常运动项目参与率不同。散步、追逐打闹、看电视的参与率高于70%;跳绳、游泳、电子游戏、弹琴等参与率低于30%;其余项目参与率介于30%~70%之间。不同性别儿童间跳绳、荡秋千、跳舞、唱歌、做游戏、画画和过家家的参与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儿童间跳绳、滑梯和骑自行车的参与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居住地儿童间滑板车、滑梯、听故事和画画的参与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学历照护人儿童间跳绳、滑板车、滑梯、做游戏、散步、游泳、听故事和画画的参与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家庭孩子数儿童间滑板车的参与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不同强度运动项目参与频次和时间

在平均运动频次上,中等强度运动、低强度运动和总的运动频次在不同性别儿童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孩运动频次较高;低强度运动频次在不同居住地儿童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孩子的运动频次较低,城市孩子运动频次较高;高强度运动、中等强度运动、低强度运动和总运动频次在不同学历照护人儿童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照护人学历水平越高,运动频次越高。不同强度运动项目的每周平均参与频次见表3。

在平均运动时间上,中等强度运动在不同性别、居住地和照护人学历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孩平均运动时间较男孩长,农村儿童的平均运动时间低于城市儿童,照护人的学历水平越高,儿童平均运动时间越长。学龄前儿童不同强度运动项目的每周平均参与时间见表4。

2.4不同强度运动项目参与频次和参与时间的影响因素

以年龄、BMI、性别、照护人学历、居住地类型和家里孩子数为自变量,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强度运动频次和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高强度运动频次和时间与照护人学历有关,相对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照护人,高中或职高和大学及以上学历照护人的学龄前儿童运动频次较高、运动时间更长;中等强度及低强度运动频次和时间与儿童性别和照护人学历有关,相对于男孩,女孩的运动频次较高和运动时间较长,相对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照护人,大学及以上学历照护人的学龄前儿童运动频次较高和运动时间更长。总运动频次与儿童性别和照护人学历有关,相对于男孩,女孩的运动频次较高,相对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照护人,大学及以上学历照护人的学龄前儿童运动频次较高,见表5。

表2 不同运动项目实际参与率(%)

表3 学龄前儿童不同强度运动量的平均每周运动频次(次/周,

注:*表示P<0.05;**表示P<0.01;a表示性别间比较,b表示城市和农村间比较,c表示高中或职高与初中及以下间比较,d表示大学及以上与初中及以下间比较。

因素 高强度运动 中等强度运动 低强度运动 合计 均数±标准差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均数±标准差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均数±标准差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均数±标准差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年龄(岁) 3~330.7±286.7250.0(280.0)412.7±352.3330.0(440.0)633.0±454.3540.0(445.0)1376.5±759.11185.0(1025.0) 4~265.7±205.4210.0(272.5)411.9±293.5359.0(335.0)667.9±457.6580.0(562.5)1345.4±641.21220.0(817.5) 5~6290.0±250.2210.0(365.0)432.0±336.5362.5(322.5)636.8±397.6572.5(487.5)1358.8±726.11232.5(853.8)性别 男308.3±270.8245.0(311.3)369.2±304.4287.5(354.3)**a629.2±430.1560.0(428.8)1306.6±654.31190.0(843.5) 女285.3±229.5220.0(280.0)480.0±349.3410.0(377.0)665.1±448.5580.0(550.0)1430.5±775.01270.0(1058.0)居住地 农村292.0±213.5252.5(260.8)358.3±318.0253.5(368.0)*b615.2±416.9550.0(412.5)1265.5±597.31154.0(865.0) 城镇277.6±232.1210.0(305.0)396.4±268.1350.0(317.5)621.0±403.6520.0(523.0)1294.9±666.01140.0(720.0) 城市313.4±284.4240.0(306.3)464.8±360.9390.0(409.8)675.9±468.5575.0(523.8)1454.1±786.11375.0(1042.8)照护人学历 初中及以下238.5±226.4197.5(287.0)*cd327.9±284.7244.0(378.5)**d707.6±507.5585.0(540.0)1274.0±694.31130.0(798.8) 高中或职高332.5±290.0270.0(317.5)401.4±343.0340.0(325.0)641.3±458.6540.0(568.0)1375.3±694.61270.0(889.5) 大学及以上300.9±229.0275.0(272.5)479.6±328.9404.0(433.5)615.4±377.3560.0(462.5)1395.8±736.21200.0(1006.8)家里孩子个数 1个302.8±258.9240.0(300.0)434.8±341.7350.0(390.0)653.7±444.5560.0(520.0)1391.4±720.61240.0(1035.0) 2个及以上289.8±243.8210.0(297.5)389.0±305.0325.0(333.8)629.9±427.8555.0(417.5)1308.7±695.91180.0(803.8)BMI分组

注:*表示P<0.05;**表示P<0.01;a表示性别间比较,b表示城市和农村间比较,c表示“高中或职高”与“初中及以下”间比较,d表示“大学及以上”与“初中及以下”间比较。

表5学龄前儿童运动不同强度运动频次和运动时间影响因素

Table 5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requency and time of different 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 in preschool children

指标因素 高强度运动 标准化偏回归系数P 中等强度运动 标准化偏回归系数P 低强度运动 标准化偏回归系数P 合计 标准化偏回归系数P运动频次 年龄(岁)-0.0270.654-0.0250.673-0.0360.540-0.0350.554 BMI(kg/m2)0.0250.6690.0530.363-0.0180.7550.0260.656 性别(以男生为参照) 女0.0100.8750.1320.0270.1560.0100.1340.025 照护人学历(以初中及以下为参照) 高中或职高0.2420.0020.1200.1200.0330.6670.1400.071 大学及以上0.2810.0010.2840.0010.1670.0480.2880.001 居住地类型(以农村为参照) 城镇-0.1220.106-0.0820.271-0.0400.593-0.0900.223 城市-0.1150.157-0.0180.8210.0340.673-0.0260.746 家里孩子数(以1个孩子为参照) 2个及以上0.0100.8720.0300.617-0.0120.8440.0080.899运动时间 年龄(岁)-0.0180.7630.0580.3200.0410.4940.0460.444 BMI(kg/m2)0.0080.8970.0170.776-0.0440.461-0.0170.780 性别(以男孩为参照) 女-0.0560.3600.1590.0080.0420.4890.0790.193 照护人学历(以初中及以下为参照) 高中或职高0.1930.0150.0770.320-0.1040.1910.0410.609 大学及以上0.1260.1410.1730.040-0.1740.0430.0180.837 居住地类型(以农村为参照) 城镇-0.0530.483-0.0240.7480.0450.556-0.0030.974 城市0.0090.9140.0580.4700.1320.1100.1110.177 家里孩子数(以1个孩子为参照) 2个及以上-0.0100.878-0.0360.559-0.0260.679-0.0360.566

3讨论

本研究通过调查了解学龄前儿童主要的日常运动项目及各运动项目的参与情况、不同强度运动项目每周的运动频次和运动时间及其影响因素。

3.1影响儿童运动的因素

影响学龄前儿童运动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3.1.1运动设施因素

包义存等[7]在研究学龄前儿童的运动影响因素时,认为物理环境占重要地位,包括玩具、运动场地和时间等。吕晓昌等[8]在研究学龄儿童休闲运动时,认为学龄儿童的休闲运动教育需要运动场馆设施的支撑。Rahman等[9]在研究中发现家庭附近运动设施完善对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有显著作用。本研究发现对运动设施要求比较高的运动项目如游泳、跳绳、电子游戏和弹琴等项目参与率较低,对运动设施没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如散步、追逐打闹、看电视等参与率较高。

3.1.2性别因素

张欣[10]在研究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运动习惯时发现男童比女童的运动频次高、运动时间长。本研究发现女孩在中等强度运动、低强度运动和总的运动频次上比男孩高,在中等强度运动时间上比男孩时间长。存在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张欣研究的是学龄儿童,本研究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儿童在学龄前,女孩比男孩更活跃,运动频次更高,运动时间更长。在学龄前期,女孩各方面成长速度明显快于同龄男孩,表现在运动方面更活跃,相对男孩运动时间长和运动频次高。

3.1.3照护人学历因素

学龄前儿童的运动频次与运动时间与照护人学历关系密切。张欣[10]的研究证实儿童的运动与母亲的教育程度显著相关,母亲的教育程度越高,儿童的运动频次越高,运动时间越长。本研究显示有较高学历的照护人照护的儿童运动频次较高、运动时间较长,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照护人的儿童运动频次较高。母亲在家庭中承担了主要养育孩子的责任,与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学历水平越高,接受先进育儿理念越多,创造更多的运动机会给学龄前儿童,让孩子健康成长。

3.2运动测量方法的合理性

Adolph等[11]使用单维和三维的加速度计测量64名学龄前儿童在3小时内不同强度运动时的探测值,要求学龄前儿童佩戴加速度计在研究人员的指令和监测下进行不同强度的运动,根据探测获得的数据来确定不同强度运动的截断点。这种客观测量方法要求照护人协助给被测儿童在指定的时间内佩戴加速度计,并记录测量结果。由于测量时间长,被测儿童及家长的配合度低,该方法不适合大规模的人群研究。Pate等[12]综述了体力活动测量方法进展和儿童少年体力活动测量方法进展,介绍了问卷法测量运动具有经济方便、易于改编和管理的特点,可以测量运动的类型、强度、持续时间、周围环境等内容,适合用于大样本人群调查,在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中得到广泛使用。本研究调查学龄前儿童的日常运动特征,需要的样本量较大,问卷法是合适的评价方法。

3.3本研究的局限性

由于条件所限,本研究存在几点局限。首先,由于运动强度的判断比较困难,没有统一标准[13],依靠主观感受来确定运动项目的运动强度是较为常用和简便的方法。本研究运动强度的划分是根据专家讨论和儿童家长意见确定,虽然客观性和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评价,但总体来看评价结果基本能够反映儿童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强度。其次,本研究样本来自于一所医院,代表性有限。学龄前儿童运动相关信息来源于儿童照护人的回忆,存在一定的回忆偏倚。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联合使用客观测量设备测量运动频次和时间,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

总之,本研究率先对学龄前儿童运动参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学龄前儿童运动与其性别和照护人的学历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对学龄前儿童的运动干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Alkhawaldeh A,Khatatbeh M,Albashtawy M,etal.Behavioural approaches to treating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adolescents[J].Nurs Child Young People,2017,29(9):44-46.

[2]Stegelin D A,Anderson D,Kemper K,etal.Exploring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and nutrition patterns in early learning settings: snapshots of young children in head start, primary, and after-school settings[J].Early Child Educ J,2014,42(2):133-142.

[3]Alhassan S,Sirard J R,Kurdziel L B,etal.Cross-validation of two accelerometers for assessment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time in preschool children[J].Pediatr Exerc Sci,2017,29(2):268-277.

[4]付萍.基础性常规健康监测手段更需标准规范——《人群健康监测人体测量方法》标准解读[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3,4(1):40-41.

[5]Flegal K M,Carroll M D,Kit B K,etal.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trend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body mass index among US adults, 1999—2010[J].JAMA,2012,307(5):491-497.

[6]李辉,季成叶,宗心南,等.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7):493-498.

[7]包义存,侯海洋,唐子宇,等.分析家庭对学前儿童基本运动能力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7):412.

[8]吕晓昌,李卫东,王必琪.学龄儿童休闲运动教育状况、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6):5-10,25.

[9]Rahman T,Cushing R A,Jackson R J.Contributions of built environment to childhood obesity[J].Mt Sinai J Medk,2011,78(1):49-57.

[10]张欣.广东省部分城市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运动习惯的比较[J].体育学刊,2016,23(2):64-67.

[11]Adolph A L,Puyau M R,Vohra F A,etal.Validation of uniaxial and triaxial accelerometers for the assessment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preschool children[J].J Phys Act Health,2012,9(7):944-953.

[12]Pate R R,O’Neill J R,Mitchell J.Measurement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preschool children[J].Med Sci Sports Exerc,2010,42(3):508-512.

[13]韦盖利.如何判断锻炼强度是否合适[J].保健与生活,2017,(3):73.

猜你喜欢

参与率学历强度
更 正
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在房建中的应用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其他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我国生育率的变动对劳动参与率影响分析
Vortex Rossby Waves in Asymmetric Basic Flow of Typhoons
膨胀学历
电场强度单个表达的比较
知识无力感
“学历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