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疑中“四导”促进 学生语用能力提升

2018-05-10李星煜

教育 2018年4期

李星煜

摘要:本文针对质疑教学,提出如何做到有效、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性建议,通过以“问”促“问”、艺术鼓励、积极习法、善于用法等四点方式,让参与者同步关注质疑的广度,寻求质疑的深度,继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对话思维;艺术鼓励;语文深度;自主掌握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疑为前提的学习方式,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根本,也是逐步提升语文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然而谈及提问题,教师关注更多的往往是孩子们在课堂上怎样表现?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学生的质疑质量不高,往往无法涉及到文本的关键点,有的只是出于孩子的好奇与幻想,质疑内容单调化、甚至不会,针对性不强,一篇文章学完后,除了解到文本的主要内容、认识主人公、把握情感脉络等具有价值内容外,别无他得。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愈发难“问”的困境,低年级时的小手林立,中年级的若隐若现,高年级的难得一见,这种现象是令人忧虑的。不知有价值的教学疑惑点在哪儿?学生不知如何“问”?一味由教师发问,学生答,这样的“教”难唤起内心情感积极的参与,这样的“学”浮于表层,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探究能力自然大打折扣。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生成点,在不懂问时以点拨,在不会问时以示范,在不敢问时以鼓励,使学生真正静心思考,会疑善问,回归多元解读,文本才能得到立体的升华,笔者尝试着从四个方向助力质疑能力的提升。

对话思维质疑训练应诱导

言语的交流是打开心扉的好钥匙,语文教学更是如此,經过交流后的大方与洒脱会不经意间通过表达流露出来,学生对每一次的交流其实特别在意,希望有收获,而其中就包含着以“问”促“问”的契机。作为教师要有敏锐的意识,适时把握,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文本。笔者在执教苏教版《一路花香》,全文有两个教学点,一是了解文中不同角色的个性特点,二是理解挑水工对破水罐的循循善诱,并获得启发。第一个相对简单,通过询问主要内容到交流,“破水罐”的自卑,“好水罐”的自大在学生心中有了角色定位。而第二个教学点相对就难了些,也是本文教学中要引向深入的内容,换作平时,教师往往理清两个水罐,特别是“破水罐”的情感变化,从原来的“惭愧”,到“一丝快乐”,再到后来的“伤心”,之后让学生思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道理?有什么话要对“破水罐”说?等等。试想着这些对话如果让学生自己进行该多好,因为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言语浅显易懂,是训练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好机会,从而达到“用课文教”目的。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师故意抛出了一个问题:“好水罐与破水罐的个性特点区别怎么就这么大呢!你们觉得哪个角色是你所认可的,愿意和它交朋友?”由于对文本有准确的把握,这个问题让学生有了许多的想法,一会儿,一名学生问道:“其实我都不认可。”老师适时补充:“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也纷纷说出自己疑问,不时引用文中话语,做到了抓住关键词理解文本。这里教师的“发问”不仅为了“诱”,还要充当“导”作用,引导学生有价值地追问,孩子们也明白该怎么“问”,一点点感受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独特魅力。

质疑艺术的鼓励应传导

学生提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自内心的驱动力,当对一样事物特别有信心时,从内心深处自然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老师之前的引导就很重要,一个微笑,一句话语的示范,一个细微的动作对学生都有一定的启发力。因此“敢问”是教学平等的基础,就要求教师无时无刻地关注与鼓励。同时教师的鼓励要有目的性,不是盲目点赞,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对合作者共同的发现进行表扬,及时肯定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归纳问题要点,笔者在执教《第一朵杏花》一文中,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文中言语表达的绝妙很是重要。其中有多句传递出了竺可桢爷爷急切了解答案的心情,如果让学生直面文本“读了这几个自然段后,有什么感受?”相信许多孩子一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怎么解决。笔者认为,还学生一个主体,将质疑的归属权给学生,于是让学生自己讨论,能否将你的问题呈现!一番思考后,学生一开始只针对“事件”的情况进行质疑,很少发现表达的价值点,于是笔者课件出示不同对话形式,让学生及时产生问题。孩子们相视一笑,纷纷提出“两处对话表达为什么有这样明显的不同?”真是一针见血,直抵核心,有了问题的引导,学生的学习也有了方向,感悟不就更深而主动了吗?

质疑提升语文本味应善导

学生阅读文本经历着一个生疑、求索,再生疑,再求索的不断反复螺旋上升过程,这需要对文本有足够的阅读自信,而给学生充分多的时间是前提,这样学生不被打扰地与文本真心对话,在质疑新视点的同时,获得“道路自信”还得讲究方法。教师有必要进行些“规范性动作”,让学生质疑时有“章”可循,正如刚领到一篇新文本,除了通过阅读了解大概,当然还要有自己的疑问,这时老师可以适时让孩子们关注文题质疑。绝大多数文本题目针对性强,一下子就能把握到文本主旨,如《第一朵杏花》《“番茄太阳”》,学生的质疑点一下子就打开,提出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或“番茄太阳”为题?而不以人名或做什么事为题?教师此时应给予必要的肯定并强调破“题”为“启”的质疑方法。除此之外,还可让学生关注文本关键词句,考虑作者行文时的构思、写法,抓住课外延展的内容,做到从读文开始就带着问题而来,切入文本核心区带着问题学习,走出文本也带着问题平行递进着阅读。笔者在执教《桂花雨》一文就有目的性地训练,学生初读文本后提出“为什么以桂花雨为题目?”的质疑,抓住题眼,接着笔者带领孩子们再次回文品读,重点感受摇桂花的快乐场景,讨论仍然不太明白的问题,学生刚开始指向“他为什么摇?”等问题。这些仅仅只是层“窗户纸”,藏于文中快乐、兴奋、激动之情的感觉不是回答问题就立马品出的,只有层层递进,在不断质疑中逐渐感同身受,达到质疑的深度,语文味也就一点点浸润开来。品析中孩子们确实找到了文本中的关键动作词,笔者顺势而导,“关注动作词很重要,那是作者幼年最快乐的时刻,请大家再静心读读、看看这些词、这些句子,此时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疑惑呢?”有了学习目标,学生们很快思考,于是纷纷有自己的想法,“她是怎样摇?怎样喊的?”“为什么不换用其他的词,如‘使劲晃动等?”问题的抛出不就是以往教师在处理本环节时所采用的换词品读、想象补白等阅读教学的方法吗?只是此时的提出者是学生,探究者也是学生, 在充分感受作者的童年纯真后,教师可以借势巩固质疑方向,进一步让学生掌握方法再从本文中有目的性地引导练习。在品词析句后,孩子们动脑获得的不仅悟得,而且学法,学写作之法,语文能力得到训练。

自主掌握质朴语言应引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那就是充分彰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是实现自主性的最主要的指标。学生有效地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但我们在引发质疑活动中往往倾向一、两个学生,听其所言,缺失了建立在个体探究基础上的合作学习的机会。课堂上,学生不应该是没有感情、没有思考的应声虫,质疑问难的权力也不应该被拘束。此时教师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将学习任务放置于问题的情境中,创设有一定层次的问题背景和环境,让每一位孩子够得着,并相机学习其他同学质疑的多元角度、方法、表达的方式,用朴实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想法,即便说的单一也不为过,不断树立信心,真正提出有水平、有价值的问题,培养探索精神。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认知、情感促进质疑的产生,质疑反向推动认知、情感的进程,只要有意识抓住“质疑”这根弦,有的放矢,必定能收获。

参考文献

熊生贵.有效教学与有效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7(10C):21.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龙江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