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会计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5-10朱庆时

新一代 2018年4期
关键词:一体化机制问题

朱庆时

摘 要:本文针对中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中高职会计专业无缝对接模式,避免重复学习和技能倒挂,培养强调专业基础宽泛性、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和职业能力的基础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努力探索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中高职会计专业;一体化;问题;机制

协同创新理论是指基于共同目标下的各创新主体通过深入沟通与合作,充分发挥各自在资源、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构建协调一致的合作创新和共享平台。基于协同创新视角对构建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起着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相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制订出更贴近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的学生更能满足社会需求,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二是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并构建适应会计专业岗位群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通过创新平台的共建,实现多方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形成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协调发展机制高职教育可以以职教集团为平台,真正联合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以职教集团合作协议或公约为基础,创新中职和高职合作办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高职不衔接的问题。

一、中高职会计专业一体化培养

模式现状会计专业作为职业教育中开办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专业,中高等职业教育都强调以职业为导向,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岗位技能的锻炼,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中职教育属于基础层次的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它对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比中职更高、更全面,教学内容也更广泛更深入。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开设时间较长,开设该专业学校众多,开设的专业课程务实性较强。目前,中高职衔接主要有一贯制、对口升学和直通制等衔接模式。然而,具体到各高职院校教育现状来看,中职生占高职院校生源比例仍然非常小,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是以高中毕业生作为培养对象而制定,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需要破解的难题。

二、目前我国中高职会计专业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高职专业非对口衔接。目前高职学生来源于两种途径,一是完成高中教育作为高考大军进来的,文理科学生兼有,另一种是中职毕业生通过升学考试而进入更高阶段学习,前者是以学生升学教育为主,学生主要学习中学阶段的文化基础课。后者以就业教育为主,以会计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学习为主,公共课为辅。这样两种不同的生源在专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在高职学习阶段吸收文化知识和实践动力能力参差不齐,甚至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新阶段的学习。

(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交差重复。目前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而中职生招收的比例较少,人才培养方案更多的是按普通高中毕业生设计,没有考虑到中职生的专业基础。所以,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都是以专业零起点这一前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多数主干课程中高职院校同时开设,且教学内容差异度较小,未体现层次的差异性。课程设置的重复造成中职生升入高职后仍然要学习一些基础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学生也无法得到专业技能的提升。

(三)职业资格证书错位断层。职业资格证书是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途径。中职、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认定的重要途径都是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但这种认定的前提是中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生源都是无专业基础的普通中学毕业生。对于会计专业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由于已经具备会计专业基础能力,会计从业资格证便无法体现中高职衔接中以职业资格证书为途径的职业技能认定。

(四)实验实训脱节、专业技能倒挂。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几乎没有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升学通道问题,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几乎是以高中毕业生作为主要的生源渠道,这样便造成中、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各自为政”,专业衔接基础无法关联。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历经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更符合实际会计岗位的基本需求。高职院校虽然多数也是从原来的中职院校升格而来,但走的高等教育的模式,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没有中职院校那么具体、务实,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掌握了会计业务处理的专业技能,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由于实践教学体系的零散造成其专业技能不如中职学生掌握的那么全面,进而出现专业技能倒挂的现象,不利于会计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

三、中高职会计专业一体化的重新界定

(一)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中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会计代理公司等基层生产服务一线组织,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工作,以及商业及服务企业统计、开票制单、管理(领班、主管)等方面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二)制订贯通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重复是中高职课程问题的“顽症”。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统筹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打破院校壁垒,打破专业设置各自为政的状态,由教育部教指委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各管理部门进行统筹管理,进行顶层系统化设计,同时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行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制定中高职贯通的分类的课程标准体系,合理采用课程衔接模式、分层确立课程目标,为课程设置明确划线定界,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另外,积极探索建立中高职课程学分互认机制,保证中高职课程对接畅通。

(三)提高中高职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契合度。目前,我国各中职院校对学生的要求是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高职院校则应要求取得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实行会计从业资格证与助理会计师证相衔接的制度,匹配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培养“岗证合一”的技能型人才。

(四)实验实训相挂勾、提高专业技能。会计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建立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确定相关能力领域。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应突出对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等基本技能的全面掌握,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则应突出对会计专业核心职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如通过建立财务管理、ERP沙盘等仿真模拟实训室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探索联合行业企业开展会计专业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打通学生由中职到高职阶段会计专业技能提升的通道,探索中职与高职学生会计专业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

(五)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辦学。以组建职教集团为依托,加强中高职院校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加强校企实质性合作,培养不同层次的具有职业标准的人才。近年来部分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牵头行业企业、部分对口中职院校共同参与组建了职业教育集团。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一方面,集团内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除了部分就业外其他大部分学生有了更加明确的学历提升去向,同时,高职院校扩大了生源渠道,将集团内中职院校毕业生纳入到招生体系,使得生源的基础性地位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推动实施中高职院校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正确定位中高职院校在各自阶段的人才培养职责,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后接受高端技能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的连续性。

四、结束语

我国现代职教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将对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已在衔接模式、 衔接方法方面实现了有效对接,但在衔接内涵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实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形成一座层次衔接、相互贯通的“立交桥”,形成一个统一、灵活的系统,有利于促进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协同发展,健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立多,徐龙.中高职会计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商业会计,2014(21):118-119.

[2]马锁生.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0):91-92.

猜你喜欢

一体化机制问题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