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

2018-05-08贺新春

桂海论丛 2018年6期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改革开放

贺新春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不同寻常的现代化之路,既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也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反思“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抵御“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反思传统社会主义“老路”中探索了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特色”,在抵制新自由主义“邪路”中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在破解民主社会主义“迷路”中坚守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统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8)06-0047-05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试穿了各种“鞋”,尝试了不同的“路”。“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探索,逐步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不同寻常的现代化之路。它既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也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反思“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抵御“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反思传统社会主义“老路”中探索了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特色”,在抵制新自由主义“邪路”中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在破解民主社会主义“迷路”中坚守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从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切实感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道路自信得到不断增强。美国学者库恩也曾感慨:“在人类的历史上,以前从未有过如此之多的人口以如此之快的速度过上这样水准的生活。”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才能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新成就。

一、反思传统社会主义“老路”,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

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应该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传统社会主义“老路”?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才能有助于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际情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何谓传统社会主义“老路”

所谓传统社会主义“老路”就是“指改革开放前的传统社会主义路子,当然也包括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路子”。传统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战争与革命的国际环境下,教条地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而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欧和亚洲一些国家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普遍照搬照抄苏联模式。这种传统社会主义道路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绝大多数国家。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思想上高度统一是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基本特征。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为计划经济决策的运行提供权力保证,而高度统一的思想通过意识形态工作又在舆论宣传和理论论证上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服务,使它们更加规范化和凝固化并为整个社会所确认。传统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产物有历史合理性,对于前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初期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正轨,这种过分集权、统得过多、管得太严的政治经济体制逐步暴露出其许多弊端。50年代中期后,以南斯拉夫为首的东欧和亚洲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在实践中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并结合本国国情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苏共二十大后提出‘以苏为鉴,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对‘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积极探索。”上述部分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探索过程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取得了一些新的实践成果,但从总体来看,这种探索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的束缚。

(二)在反思中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的征程。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重要论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逐步摆脱传统社会主义“老路”,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的分水岭。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国所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仍然应该归属于传统社会主义道路,之后则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发展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路”,就必须立足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对传统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进行改革和进一步完善。传统社会主义在经济领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一大二公三纯”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结构以及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并把它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不断突显,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带来了诸多的束缚,由过去的“推力”慢慢变成了“阻力”。盲目追求的纯粹的公有制结构由于超越了我国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发展要求,不但没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反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意识到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变革纯粹的公有制结构,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深刻感受平均主义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以按劳分配制度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传统社会主义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领导干部终身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官僚主义等特权思想严重、民主政治建設滞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逐渐认识到,这种缺少民主的政治体制会极大地挫伤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会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为此,邓小平同志强调,要通过不断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从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传统社会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对学术、艺术、科学等问题泛政治化,用政治标准代替学术和艺术标准,把许多纯粹的学术、艺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进行批判,这在“文化大革命”中尤为严重。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前思想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重新确立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下,邓小平同志成功开创的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也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许多方面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道路,但这种超越坚持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它既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执政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不断反思传统社会主义的种种弊端并摆脱其束缚的基础上开创和发展的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是对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的超越。

二、抵制新自由主义“邪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要“纠左”,摆脱传统社会主义的束缚,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还要“防右”,抵制新自由主义“邪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

(一)何谓新自由主义“邪路”

新自由主义“邪路”就是“指完全放弃社会主义的旗帜,选择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导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走资本主义的路子”。新自由主义是在亚当·斯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市场原教旨主义”为核心,以满足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为目的的一种理论思潮。概而言之,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核心观点有四:一是主张绝对自由化,强调国际交往中的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其目的是推行国际垄断组织支配下的全球自由贸易、自由投资和自由金融,“以维护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反对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二是鼓吹全面私有化,反对公有制,强调私有制最能保障人权、最有效率,其目的是为少数垄断企业利益最大化服务、为资本服务,从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三是主张全面市场化,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主张让市场自由地配置各种资源,反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行政干预,其目的是为国内外资本家和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服务。四是主张福利个人化,强调社会保障的责任应由国家向个人转移,反对福利国家,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榨取工人剩余价值。新自由主义实质上是维护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制度。正如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教授所说:“西方国家在国内甚至国际经济生活中厉行国家干预主义政策,但要求广大发展中國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改革模式和经济政策,取消国有企业,取消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管理特别是计划管理,洞开国内市场,与西方国家牢牢控制的世界经济接轨,其目的无非是要在发展中国家恢复殖民主义统治,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演变为资本主义或外围资本主义。”因此,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侵蚀。

(二)在抵制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在改革中面临着不同发展道路的抉择——选择马克思主义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还是新自由主义主导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不同的道路决定不同的命运。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选择新自由主义主导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推行“休克疗法”,全面实行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最后导致苏东剧变。“苏东剧变宣告的只是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但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随着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不断反思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逐步复苏,各国开始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只要直面问题、认真反思、总结教训,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一定能够取得新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能够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典范。回望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创和不断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面对西方的和平演变和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尤其是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侵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系统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选择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并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创与不断发展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希望,“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破解民主社会主义“迷路”,坚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要坚决抵制新自由主义“邪路”,还要不断破解民主社会主义“迷路”,坚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一)何谓民主社会主义“迷路”

民主社会主义,也称社会民主主义,产生于19世纪初,是一种有着复杂历史渊源和漫长演进历程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潮。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在伯恩施坦、考茨基的影响下,民主社会主义逐步演变为一种在资本主义范围内通过议会道路来改良资本主义的思想主张。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中所内含的一些“社会主义”观念既植根于基督教伦理学、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传统,也是对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各种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总继承。正如前苏联科学院费多谢耶夫主编的《什么是“民主社会主义”》一书所指出的:“‘民主社会主义,名为社会主义,而实质上则是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思想体系,是排除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对历史过程的领导的思想体系,是把真正社会主义融合在资产阶级自由派关于社会主义空谈的思想体系。”尽管“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概念和实践纲领五花八门、形形色色,但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否定科学社会主义。列宁也曾指出:民主社会主义这种“改良主义,即使是完全真诚的改良主义,实际上都成了资产阶级腐蚀和削弱工人的工具”。对于其实质,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大失败》中也说得十分明确。他说:不能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或福利国家是传播共产主义的险恶用心的招牌。实际上,民主社会主义和福利国家常常是同共产主义学说的吸引力进行斗争和为共产主义模式提供另一种民主选择的最有效办法。”这就意味着,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等问题上有着根本的区别。科学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强调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最终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并指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而民主社会主义则强调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仅仅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主张用实行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来缓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用共同参与的经济民主补充议会民主,通过民主化的手段来实现社会主义。对作为意识形态和社会根本制度层面的民主社会主义应该坚决进行批判,而对于民主社会主义的具体政策中的一些合理因素应该加以肯定并借鉴。

(二)在破解中坚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是世界近现代探索人类理想社会最有科学根据、最有生命力、最有群众影响的改造社会的理论。随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以创立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飞跃、新形态,是一代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40年的长期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是在不断破解民主社会主义“迷路”中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一种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结合时代发展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决反对实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决抵制搞全面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搞文化多元化。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发展需要,是新时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民主社会主义虽然在完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虽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些具体政策存在一定的偶合,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因此,在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对于民主社会主义正确科学的态度是“参考借鉴有必要,顶礼膜拜不值得,迷信照抄更有害”。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断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 陆昱

猜你喜欢

新自由主义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形成的原因分析
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文化信仰的影响分析
新自由主义对我国大学生思想的不良影响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