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媒要是死了,最大的损失还是人

2018-04-26

法人 2018年4期
关键词:鲜肉事情内容

无论是什么平台,无论是纸媒还是网媒还是其他什么,最终还得回到内容上去,除此之外,都不是长远发展的作为

春节,前前后后这一个月,我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十几年来,我都把某网站首页设定为我的默认首页,为的是一打开浏览器,就能看到根据我喜好推荐的新闻。我经常看体育类消息,所以他们的首页会推送不少体育新闻,可这段时间,这类消息却出奇地不靠谱。比如有一次,推送了中超某某队要买欧洲大牌球星。打开一看,是个博客,发布日期是今天,但内容却是一个月之前的,人家俱乐部辟谣都辟了十几天了。再看博主,加着V,名字却很陌生,写的基本就是些口水文章,不是体育圈内人。这不蒙我吗?最关键的是,这样的博主不止一个两个,这样的推送也不止一次两次。所以我觉得,这不是偶尔的失误,而是有意为之。

和做互联网的哥们儿聊起此事,说了我的百思不得其解。我那个哥们判断,这是博客的点击量下降了,必须想点办法赚点击,所以就新瓶装旧酒,貌似让你觉得又发生了大新闻,打开一看,其实是旧闻。

我问:“这有什么意义吗?”

他反问:“你点开没有?”

我说点了。他说:“那就有意义。”

老实说,看着这样没有新信息的“新闻”,感觉和买了假货也没什么区别。从传统意义上讲,如果要赚点击,就必须得更新内容,用新的内容却吸引阅读,比如很多文学网站就是这么干的,写手拼死拼活,每天更新个几千上万字,才能维持住读者。可哪有这么多苦力啊?又不舍得花钱,那就只好玩点花招,先把点击量弄上去,再说别的。换句话说,内容匮乏,导致点击下降,换个标题,炒炒冷饭,提了点击,再去弄钱,但 原创依旧匮乏。没解决实际问题,久而久之,这首页还看得吗?

可是,也许没有什么久而久之吧?互联网时代不就是这样吗?今天风光一时,明天就卷铺盖走人的事情多频繁?先赚快钱再说,谁顾得上以后洪水滔天。

2017年初,北京的都市报《京华时报》消失了。严格地说不是消失,而是只出电子版了。纸媒行业内,一片叹息。说白了,也就剩下叹息了,因为大家都自顾不暇。有的大报虽然还活着,但周末也不出刊了,有的缩减了版面,有的还盼着雾霾天,因为一雾霾,人们不出门,卖得更少,就可以减少印量,省下不少成本。在互联网媒体的冲击下,纸媒不是盼着“增加阅读”,而是看的人越少越好,因为少印一份报纸,就可以省下一块钱成本。原来那种靠广告弥补印刷成本的盈利模式已经不存在了。我翻过一份都市报纸,专找广告,最大的广告是四分之一个版牙科医院,可见辛酸。

没有人愿意再向纸媒投钱,投多少都是输,没有赢的可能。这世道,赚钱慢都会被唾弃,何况不赚钱呢?

其实纸媒走进困局,也是个必然,等同于在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大多数人放弃了胶片,改成数码摄影了,在历史长河中,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目前这状况,未来死掉的还有一大批。以后数字货币普及,连纸币都会消失,何况纸媒?

让人心疼的,不是一个一个报纸的消失,而是那些内容采写者和策划者,也就是记者和编辑,正在大量流失。我认识的一些基本功很扎实的深度报道记者,有的正忙着在北京周边买房,有的正忙着出国,基本上放弃了原先的新闻理想,都想着养老呢。那些写出过精彩报道的记者,策划出振聋发聩的内容的编辑,正在老去,或者已经老去。年轻人则跟不上来,也没必要跟上来,有更快更多赚钱的营生等着他们呢。

随着纸媒的消失,更多的做内容的人将改行,即所谓“跟上时代的步伐”。将来谁还会做内容啊?

每天这个世界上都会发生许多事,把这些事情报道出来,追究下去,不仅会让公众获得信息的充实,也会让社会改变。比如美国的“水门事件”,就一直被当作信息改变社会的经典例子。“水门事件”后,负责报道的几位年轻记者得到普利策奖,后来成为高管,获得了很多报酬,一辈子不愁了。可在中国,估计没有这样的好事。谁都知道内容是无比重要的,资本大佬也喊过“内容为王”。但糟糕的是,落实到行动上,内容实在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它处在商业食物链的末端,就和种粮食的农民、盖房子的工人一样,出卖的是技术与体力(也许还有智力),但获取的,远没有中间链条上的多。资本运作中,总是尽量压缩内容的成本,甚至宁可把钱花到推广和吹嘘上去,也不肯给内容制造多分一杯羹。

即便是纸媒本身,有很多也对内容不够重视,只是追求信息量大,对于那些要花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做调查的报道,大多有意无意地避开,更何况这些报道还很可能带来意外的风险。报酬少、风险大、回报低、周期长,这种事情还有谁愿意做呢?到了互联网时代,情况有可能更糟,因为有经验、有操守、受过职业训练的内容出产者都大规模减少了,活跃的主要是自媒体、狗仔队、网络主播,即便能靠技术(如无人机、先进且隐蔽的拍摄设备等)弥补一些过去的缺憾,但仍挡不住偏狭与失真。现在许多新闻多次反转,就是因为初始消息的内容不过关,或有缺失、或有不实。

这么想就明白了,只要大家都希望赚快钱,信息求快不求精,求多不求深,那么内容生产者的消失就是迟早的事情。纸媒的消亡,不是决定性的,但的确加速了这个过程。

除了那些做深度报道的经验丰富的记者、编辑在大规模减少外,普通的采写记者与编辑,其基本功和定位的退化也在凸显。

无独有偶,另一个公众关注的热点是小鲜肉不敬业、耍大牌、要高价的事情。最新的料,是《最后一张签证》本想请某小鲜肉出演,没想到人家除了要高价以外还要自带编剧改本子,闹得不欢而散。小鲜肉出了这么多故事,几乎激起公愤了,媒体却没一个曝光是谁。现在来看,这些抨击小鲜肉不正之风的舆论,基本没有正主。当然,也没有一个媒体做深度的探讨:演员台词念数字、靠抠像拍戏,这些事情是不是该有行业协会来管?质量差的产品是不是可以被观众诉诸法律?制片方是不是可以在遭恶评后索赔?等等。

这些新闻,有纸媒做的,也有网媒做的,但都不够到位。新闻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不说当事人名字的,但如果“主角”已经成为焦点,不说不足以完整整个事件的时候,再不说就是重大缺失。我想,这也和一味求快,基本功不够拿不到足够的证据相关。

做内容不是简单的事情,不是上上课看看书就行的,有时候得有老记者言传身教。怎样在不可能撬开的嘴里得到信息?怎样用技巧的语言说出事实而不授人以柄?甚至包括怎样保护自己?如果满足于浅尝辄止,甚至总纠缠在真的还是假的这样的基本问题上,来回反转,那么新闻的内容水准必定下降。做媒体内容,可不是拿拿范儿,动不动来一句“记者看到”或者“笔者认为”那么简单。经验形成断代了,不是件好事。

当然,还有些所谓的新媒体,掩饰不住自己的怠惰。另外一家大网站,经常在我的电脑上进行新闻的弹窗推送,整个春节假期,他们的弹窗头条一直都是“春晚节目单曝光”,看得出是真放假了。这在纸媒是不可能发生的。你们不能把纸媒搞垮了,自己凑合事儿啊!

前两年,有个同学的孩子要高考。这小孩有理想,想考新闻系。同学问我意见——作为一个新闻系毕业的人来说,我反对了。因为我拿不准在新闻系能学到些什么,出来后能不能保持生活的安稳。而且,四五年后,纸媒凋零,可能更没有师傅带了。当时我开玩笑,说我就是20世纪80年代看了个叫《新闻启示录》的电视剧上了道的,那里面的女记者修长美丽,扛着个小DV整天风风火火好拉风的样子,一边抖着范儿一边还铁肩担道义。谁知道进了行才发现根本不是这样。要这么干早就作死了。做内容本身是学问,并且很辛苦,是苦力换了一张皮而已。当然,这种反对也体现了我自己对行业的悲观。不知道他现在在学什么专业。

我只想说,靠标题党、新瓶装旧酒、故弄玄虚来获取好处,会逐渐断了做内容的人的念想。但这样确实是不长久的。无论是什么平台,无论是纸媒还是网媒还是其他什么,最终还得回到内容上去,除此之外,都不是长远发展的作为。所以,趁着纸媒颓败,搜罗些还有热情的人才,留点希望的种子,等到大家都把子弹打光的时候,自己还能拿出真货色,这才叫远见卓识吧。

猜你喜欢

鲜肉事情内容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把事情写具体
进击鲜肉
鲜肉长得对还不如穿得对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一级浪漫
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