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探讨

2018-04-23孟凡生崔北坤

运动 2018年21期
关键词:产业化安徽省武术

王 舜,孟凡生,崔北坤

(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人文性、区域性、民族性等特征,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一区域内居民生产、生活、娱乐等活动方式与习惯。挖掘某地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深入分析当地历史人文,尤其是体育历史人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各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分析与整理工作。安徽省具有悠久的体育历史文化,近年来,安徽省政府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政策号召,一方面积极挖掘、整理本省各市县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对申报完成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工作,并努力促进其合理有序地发展。

1 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截至2018年底,安徽省共批准了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本研究将此类限定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共20项(表1),目前入选国家级的仅有华佗五禽戏1项。纵观目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可以看到传统武术类体育非遗项目占了很大比例,如蚌山心意六合拳、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韩氏阴阳双合拳、牛门洪拳、太和武当太极拳、吴翼翚华岳心意六合八法拳、五音八卦拳、永京拳与张氏大洪拳、东乡武术、徽州武术、晰扬掌等12项。在区域分布上,皖南、皖中和皖北地区均有省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皖南的黄山、安庆和宣城,皖北的阜阳和亳州占了多数,省会合肥近年来加大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工作,在第五批的申报中获批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表1 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表

2 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民众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足

为了能够更加透彻地研究影响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的因素,课题组随机对阜阳市、淮南市、蚌埠市多位居民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是居民对其本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据了解,3个城市中,居民对当地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都不够深入。在“是否了解体育非物质文化”问题中,3个城市了解体育非物质文化的城镇居民的人数均比农村居民人数多,且差距较大。这是因为城镇居民受电视、网络、广告影响较大,易接收关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信息。而农村居民忙于劳作,不易接收这些信息。在“是否知道本市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中,3个城市的调查结果与前一个问题相近,其导致原因也相似。在“是否参与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活动”的问题中,3个城市中参与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活动的城镇居民人数均远低于农村居民人数。出现这个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居民忙于或疲于工作,虽然知道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但由于时间关系或其他原因并不会经常参与这些活动。而对于很多农村居民而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闲暇时间里的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且其每逢节日都会参与这些活动。可以看出,安徽省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虽然在某些方面对体育非物质文化产业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各自特殊原因,其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并不够全面、深入,这使得他们无法形成较强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2.2 政府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投入较少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若想良性发展,必须有政府财政的强大支撑。然而,就目前来看,安徽省地方政府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投入还比较少,导致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力。其具体表现为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经济补贴较少。很多传承人的传承活动都是一种“副业”,为了生计,其往往需要从事其他劳动,维持生活消费。经济补贴少,严重影响了传承人,尤其是新一代传承人传承与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根据调查,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某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经济发展滞后,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政支出对本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经济补贴。

2.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也进一步促进了地区与地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在网络时代,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被很多人认为是“保守”“落后”“淘汰”的,因此对其产生了抵触心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本身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与健身价值,但相比竞技体育(篮排足、乒羽网等)以各类休闲体育(定向越野、登山等),其对当代人,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强。再加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根植于、发展于农村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成长土壤,慢慢被人们遗忘。此外,城镇中建设的一系列体育公共设施大多是用于竞技体育赛事的场所。缺少运动场所,很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就失去了文化环境与社会环境。

2.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方式方法未适应当前的形势

一直以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多为口传心授的血缘的家族传承或拟血缘的师徒传承,当然,此种方式对于保护遗产的原真性很有益处,但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经济生活的富裕,生活节奏加快,传统的传承方式难以适应当前快节奏的需求,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无人。另外,虽然有部分项目被开发进入了学校课堂,但是限于一些体育教师本身对该知识了解很少,传承过程中导致一些项目传承失真。如何既能保护其原真性又能是实现其有效传承与推广是当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

3 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的思考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体育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而体育文化产业化又是当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就是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市场当中,挖掘其潜在的市场经济价值,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由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课题组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国内相关著作文献,认为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的重点工作如下。

3.1 加大政府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的财政投入

目前,安徽已经成功申报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传承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安徽省体育文化发展,政府必须履行“保护为主”的职责,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支持,有计划地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传承活动给予财政支持,提高传承人传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具体工作中,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应继续加强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积极推广运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高全省人民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加强与国内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本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进而助力本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3.2 加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的整合

借助安徽省近年来旅游市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设立旅游点。安徽省地域辽阔,自然环境优美,黄山、阜阳、淮南、蚌埠、宿州等市本身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景区与旅游项目。安徽省地方政府与旅游规划部门应当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准确定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产业中的价值,统筹规划,制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景点(景区)内传承、保护与利用的长远目标。要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包装成一种新型的旅游消费品,凸显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特色;要对原始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进行创新,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要;要努力将含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点(景区)打造成品牌,提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3.3 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优势,培养高素质体育产业人才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目前,安徽省有32所高校,其中“211”高校3所,分别为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安徽大学。为了更好地促进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发展,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安徽省各高校应当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全力培养符合本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人才。以华佗五禽戏为例,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在合肥地区部分高校试点推广健身功法五禽戏的通知》,省教育厅将与亳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在合肥地区部分高校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的推广活动。

3.4 发挥武术类体育非遗项目的优势,促进武术产业化发展

安徽省具有非常丰富的武术类体育非遗项目,促进这些武术类体育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是实现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重要思路。在具体工作中,安徽省应积极举办、承办国内外大型武术赛事,以赛事为平台,通过赛事场馆建设、赛事门票销售、赛事电视(网络)直播、赛事配套产品生产与销售、赛事管理人才培训等促进体育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安徽省应积极通过“全国武术之乡”建设,打造一批优质的武术赛事、武术旅游项目、武术学校,从多个层面促进本省体育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

猜你喜欢

产业化安徽省武术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47家上榜!山西公布年度农业产业化省级示范联合体名单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